摘要:中美谈判桌外的声音比谈判本身更加引人注目。特朗普的11字口号与沙利文的尖锐批评,勾勒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内部裂痕。
中美谈判桌外的声音比谈判本身更加引人注目。特朗普的11字口号与沙利文的尖锐批评,勾勒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内部裂痕。
中方代表团于8月29日结束了对美国为期三天的访问,与美国财政部、商务部以及贸易代表办公室官员进行了新一轮接触。尽管双方在会谈中均释放了继续沟通的信号,但并未传出具体突破性成果。
就在中方代表团离开美国之际,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称“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与此同时,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则在公开场合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损害美国信誉和盟友关系。
01 三天谈判,中方强调相互尊重
8月27日至29日,中方代表团在美国与美国政府部门官员进行了新一轮接触。中方在谈判中一再强调必须相互尊重,必须各安其道,在合作中寻找共赢。
中国的立场清晰明确:反对单边霸凌,坚持通过机制化谈判来管控分歧,推动关系向前发展。这延续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
虽然三天谈判下来没有明确的具体成果,但至少双方都释放了继续沟通的信号,美方商会代表也积极参与了会谈。
02 特朗普的11字赠言
在中方代表团结束访问的最后一天,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突然裁定,特朗普政府的大部分关税措施缺乏国会授权,属于越权行为。
不过,判决要到10月14日才正式生效,这给特朗普政府留下了充足的上诉时间。
特朗普迅速对此裁决做出反击,强调“所有关税仍然有效”,并指责法院有党派倾向。他于是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那11个字:“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
03 表面信心与实际困境
特朗普的这11个字表面上看是对支持者的喊话,意在告诉选民自己不会退缩。但仔细分析,他提到的是“最后胜利”,这实际上暗示在他看来,目前还没有获得胜利,情况复杂且难以控制。
贸易战没有赢家,关税不仅打击中国,也反噬美国自身。美国农产品滞销,大豆堆积,农业州农民利益受损,这些都已经削弱了特朗普的支持率。
美国企业和商界也早已表达过焦虑,很多人担心继续打下去损失更大。
04 沙利文的实话
与美国前总统的乐观宣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话显得更为直白。他在播客节目中指出,特朗普加征关税正在损害美国信誉,甚至会把印度推向中国怀抱。
沙利文承认美国花了多年时间联合盟友对华施压,但现在局面反转,盟友反而在考虑“对美去风险”。
他表示美国已经被不少国家视为“不可靠的破坏者”,而中国却成了“房间里的成年人”。
05 中美经济的现实格局
中方的自信源于坚实的经济基础。数据显示,中国内需占GDP比重已经连续12年超过60%。14亿人口中4亿中产群体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对出口的依赖度也从2006年的64%降至2023年的31%。
在美国对华301关税覆盖的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中,中国本土化率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九成,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超60%,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80%以上。
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九成以上都会转嫁给本土消费者。特朗普所追求的制造业回流美国,也很难发生,反而会使美国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06 美国农民的利益受损
美国农民成为了这场贸易战中最大的牺牲品之一。大豆对华出口从巅峰期的3250万吨暴跌到98万吨。
爱荷华州生猪养殖协会测算每年损失23亿美元,从而动摇5个众议院席位。尽管特朗普曾用230亿美元补贴农民,但此举引发公平性质疑,共和党内部对关税政策的分歧加剧。
更严重的是,中国已转向巴西、阿根廷采购大豆,美国农产品永久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激增。
07 中方的从容回应
面对特朗普的11字赠言,中方保持着从容淡定的态度。中国早已表现出愿意沟通的姿态,这次派代表赴美就是明证。
中方离开前给出的回应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推动关系健康稳定。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的忠告——施压换不来让步,单边政策换不来合作。
如果美国继续走关税战的老路,只会让局面更僵,损失更大。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关税政策越权,但判决10月14日才生效—留给白宫充足的上诉时间。
特朗普宣称要上诉,并坚信“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然而沙利文看法的背后,是美国农业州农民面对大豆堆积如山的困境,是盟友考虑“对美去风险”的现实。
中国已成为“房间里的成年人”。
来源:零点商业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