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门口有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一把搂住家长脖子不撒手;有的家长自己眼泪啪嗒掉,比娃还崩溃;可偏偏就有那么几个“小淡定”,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就往园里走,留下爸妈在原地一脸懵:“这娃是不是太冷静了点?”
幼儿园门口有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一把搂住家长脖子不撒手;有的家长自己眼泪啪嗒掉,比娃还崩溃;可偏偏就有那么几个“小淡定”,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就往园里走,留下爸妈在原地一脸懵:“这娃是不是太冷静了点?”
一位带过十年小班的幼教老师坦言:别看孩子只是哭与不哭的差别,背后其实是家庭教育“内功”的体现。那些第一天气定神闲走进教室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类家庭。
1. 提前“预演”,把陌生变游戏 这类家庭被称为“剧本型家长”——他们早在入园前半年,就开始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孩子“预演”幼儿园生活。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带孩子读幼儿园主题绘本、玩“假装上学”的过家家,甚至一起唱洗手歌、模拟排队喝水。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早已熟悉“老师”“同学”“区域活动”是什么,真到开学时,园区不再是陌生禁区,而是期待已久的“游戏副本”。
2. 实地“踩点”,用熟悉感打败焦虑 光是嘴上说不够,机智的家长会带孩子实战“踩点”。他们提前几个月就常带孩子去幼儿园周边遛弯,指着彩色的滑梯说:“你以后也可以在这儿玩”;隔着栅栏看小朋友做操,悄悄建立归属感。有的家庭甚至会把“上学路线”当作周末散步路线,让孩子觉得“这只是平常去的那个地方”。真实的环境接触,消解了孩子对未知的恐惧。
3. 情绪不压制,给眼泪“发许可证”
最值得注意的一类家庭,是从不对孩子说“不许哭”。相反,他们会提前告知:“刚开始想妈妈很正常,可以抱抱老师或者自己的小熊水壶。”他们不让孩子压抑情绪,而是教孩子识别情绪、接纳情绪——这类孩子往往不是因为“不敢哭”而沉默,而是因为“被理解了”而显得从容。健康的分离,从来不是不流泪,而是流泪时仍感到安全。
幼师悄悄说:别看有的孩子表面淡定,可能是在硬撑。真正情绪健康的孩子,是敢哭也敢笑、能表达也会求助的。比起“不哭”,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相信: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我。
说到底,孩子的适应能力,背后是家庭的“安全感储备”。成长的开场或许不同,但终点都是独立。九月又一批小朋友走进幼儿园,你是哪种家长?准备好怎样的送娃仪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中式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