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1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分会主办、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医药非遗产业赋能论坛”在内蒙古凉城召开。本次论坛集结了非遗传承人、企业代表、法律与医学专家,共同探索数字化技术如何为百年中医药非遗注入新活力。
8月31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分会主办、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医药非遗产业赋能论坛”在内蒙古凉城召开。本次论坛集结了非遗传承人、企业代表、法律与医学专家,共同探索数字化技术如何为百年中医药非遗注入新活力。
8月3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分会常务副会长马卫东在中医药非遗产业赋能论坛上致辞。主办方供图
“过去十年,中医药非遗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分会常务副会长马卫东在论坛开场时展示了一组数据: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传统医药类已达182项,中医针灸、藏医药预防、太极拳更是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他同时提出:“若非遗项目缺乏经济造血能力,仅依赖国家资助会难以为继。唯有融入现代生活、创造实际价值,才能让老手艺真正‘活’下去。”为此,马卫东明确论坛三大目标:通过创新机制实现非遗技艺系统性保护,整合产学研资源破解产业化瓶颈,以多元传播阐释中医药非遗的科学内涵。
如何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产力”?内蒙古鸿茅药业提出“三维立体活态传承体系”。内蒙古鸿茅药业总裁段炬红认为,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搭建国家级非遗配制技艺传习所,以“老技艺说新故事”的理念设计沉浸式课程,既保留口传心授的精髓,又通过标准化教学扩大传承广度,让八步古法走进年轻人视野。
“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不能忘本。”内蒙古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表示,在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中,工艺的“变与不变”时常成为讨论焦点。药酒核心工艺“八步古法配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14 年“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以传统医药大类、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鼎合、泉浸、地养是鸿茅药酒配制技艺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用近百道现代工序复刻八步古法,不是替代传统,而是让老手艺更适配现代生产与健康需求。”
“从理念探讨到实践案例,这场论坛让中医药非遗的‘活态传承’有了清晰路径。”马卫东表示,只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让数字化真正成为百年非遗的“生长土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