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场闪光灯像一只只手,把孟加拉小哥一哥推得步步后退;他手上的入境章还没干透,流量已经把这次“见世面”变成三期短视频。
机场闪光灯像一只只手,把孟加拉小哥一哥推得步步后退;他手上的入境章还没干透,流量已经把这次“见世面”变成三期短视频。
流量数据是硬指标。
博主杜克落地前就告诉团队,要把一哥蹲地吃肯德基的图剪成封面。
肯德基在达卡是一顿高消费,一哥之前只敢在门口张望,杜克拍下那个镜头,点赞飞涨。
现在杜克把一哥带到上海同一家连锁,用几乎一样的构图再做一遍,旧画面和新画面的对比就是流量密码。
阶级差被做成看点。
杜克送一哥电动车那期,播放量两千万,广告报价涨了三倍。
带一哥来中国,是同一个剧本的升级版:在孟加拉是施恩者,在中国是东道主,双重人设稳稳贴住粉丝情绪。
一哥拿到的是机票和每日三百元零花,杜克拿到的是一条能循环卖两年的故事线。
围观的人堵在出口。
有人伸手摸一哥的头,有人直播要他说中文“谢谢中国”。
一哥低头看鞋带,人群往前挤,保安把一哥圈在中心,像保护也像展览。
这一幕没写进脚本,却成为后续剪辑里的“情绪爆点”,杜克在字幕里打“他害羞了”,播放完成率再冲新高。
流量合同里写到“文化交流”四个字,实际拍摄清单只有火锅、地铁、无人机灯光秀。
一哥问杜克能不能去看看普通工厂,杜克摇头,说粉丝更爱看夜景。
文化交流被压缩成七十五秒的vlog,孟加拉街头学来的三句中文被循环使用,方便剪进每一集预告。
上一次把外国普通人推上C位的是2015年青岛天价虾事件,那家餐馆把38元一只的虾卖给外地游客,目的也是流量——线下流量的变现。
那次翻车因为价目单写得小,这次翻车风险在情绪:围观者迟早发现,镜头里的一哥只是道具。
杜克在直播里说让一哥“开眼界”,却没有为他申请任何语言协助。
一哥点餐只会说“this one”,被后面的人催得往后退。
直播间弹幕一片“好可爱”,可爱背后是把人留在语言孤岛的安全感——他不会提问,就不会打乱叙事。
更隐蔽的是打赏分成。
直播榜单显示,一哥出现的十分钟里打赏总额八万六千元,平台抽走一半,杜克团队再拿走三成。
一哥拿到的数字是两千,还写在一张必须用英文签名的收据上。
对外说是“带他赚钱”,实际是“用他吸金”。
周更频率让故事越来越像连续剧。
杜克透露下一步要让一哥去爬长城,一边走一边念“不到长城非好汉”。
剧本已经写好,台阶高度、太阳光角度、一哥穿民族服装的照片尺寸,每一格都标得清楚,连他喘几口气都安排剪辑点。
对照看“北极鲶鱼”事件,炫富翻车是因为网友发现背景经不起扒;带外国人“开眼”风险在于,只要有人拍到一哥半夜独自在便利店里对着价签发呆,故事就会碎。
流量需要惊奇,也需要持续可控,一旦失控,流量就反噬。
一哥回酒店后把窗帘拉紧,给妻子打视频电话,镜头里孩子在学走路。
他比划半天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楼下为什么那么多人。
这一幕没有被拍进正片,却是最真实的文化交流: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地方,在陌生国度里先感到的不是震撼,是孤独。
屏幕外的观众继续刷礼物,说感动,说自豪,很少有人问一句:如果角色调换,我们被带去孟加拉直播吃路边摊,我们还会觉得浪漫吗?
把外国人当镜子,照出来的到底是国家的进步,还是我们心里那点想被夸奖的小孩?
来源:山坡上采蘑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