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941型“鲨鱼”(台风级)弹道导弹潜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1:41 2

摘要:苏联的941工程核潜艇,即台风级潜艇,是为实施第一波核打击而设计的武器。在核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它们的任务是攻击美国。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北冰洋,这是唯一能够使潜艇隐秘接近美国的地方。在这里,冰层破裂的声响、鲸鱼的叫声以及相对较浅的海域几乎完全阻碍了声呐的探测,使这

苏联的941工程核潜艇,即台风级潜艇,是为实施第一波核打击而设计的武器。在核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它们的任务是攻击美国。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北冰洋,这是唯一能够使潜艇隐秘接近美国的地方。在这里,冰层破裂的声响、鲸鱼的叫声以及相对较浅的海域几乎完全阻碍了声呐的探测,使这些钢铁巨兽在该海域相对安全。目前还没有因事故而沉没的台风。

台风级潜艇的武器装备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执行核打击后,敌方将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潜艇上携带20枚核导弹,能够几乎同时发射。其结构也极为特殊——艇体由两个平行的耐压壳体组成,而不是传统的单一管状结构,在某些部分甚至达到四个耐压壳体。即使其中一个耐压壳体被摧毁,潜艇仍然可以保持可控性和作战能力。此外,潜艇的钛合金外壳极其坚固,可有效抵御鱼雷爆炸带来的破坏。

动力系统由两座190兆瓦功率的水冷核反应堆提供。此外,该潜艇配备了先进的声呐和电子设备,技术水平极高。台风级潜艇曾是苏联海军的骄傲,但如今它们的命运已经注定。六艘潜艇中已有四艘被拆解,其余的也将面临同样的结局。目前,唯一仍在服役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Дмитрий Донской)主要用作**“布拉瓦”导弹(Bulava)的测试平台**。

文中图片来自不同时期拍摄,所以会有彩色照片或黑白照片也有部分杂志剪辑内容。

台风级 核潜艇 — 舰船数据舷号开工时间下水时间服役时间退役时间现状TK-2081977年3月3日1980年9月23日1981年12月12日2023年2月7日
TK-2021980年10月1日1982年4月26日1983年12月28日1999年6月拆解TK-121982年4月27日1983年12月17日1984年12月27日1996年2006-08年拆解TK-131984年1月5日1985年2月21日1985年12月29日1997年2007-09年拆解TK-171985年2月24日1986年8月1987年11月6日2006年
TK-201987年1月6日1988年6月1989年9月2004年

941工程“鲨鱼”(台风级)

台风级杂志内容

R-39导弹(北约代号 SS-N-20 “鲟鱼”)

R-39 Rif(俄文:Р-39 Риф,字面意思是“礁石”;北约代号:SS-N-20 Sturgeon)是潜射弹道导弹(SLBM),从1983 年推出到1991 年一直在苏联海军服役,潜射弹道导弹是为了台风级潜艇941型核潜艇而发展的,之后在俄罗斯海军服役直到2004 年。

潜射弹道导弹:R-29、R-29R、R-39、R-29RM、CSS-NX-3、巨浪-2

回顾研发历程:第一代苏联海基固体燃料弹道导弹Р-31展现出的卓越作战性能,以及美国在此领域的经验(苏联高层军事和政治决策层始终对此保持高度重视),促使军方客户坚决要求第三代战略核潜艇必须装备固体燃料导弹。此类导弹的应用可大幅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消除操作噪音,简化舰载设备配置——无需安装气体分析系统、环形间隙注水装置、喷淋系统、氧化剂排放装置等复杂子系统。

新型潜射洲际导弹系统的预研工作于1971年在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马克耶夫领导的机械制造设计局启动。1973年9月,D-19导弹系统与Р-39导弹的全面研发正式展开,几乎与新型战略核潜艇的设计工作同步推进。该系统的研制首次尝试实现海基与陆基导弹的通用化:Р-39潜射导弹与南方设计局研制的РТ-23重型陆基洲际导弹共享统一的第一级推进装置。

受限于1970-1980年代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研制与前期液体导弹尺寸相当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面临重大挑战。武器系统的体积重量增长,以及新型电子设备(其质量体积较前代增加2.5-4倍)的集成需求,迫使设计团队突破常规布局思路。最终创造性地采用双耐压壳体平行布置的"水下双体船"构型,这种世界首创的设计虽导致排水量激增(使941型潜艇获得"运水船"的戏称),却带来多重优势:

动力系统分置于独立舱段提升生存性导弹发射筒移出耐压壳体增强防爆安全性鱼雷舱与指挥舱采用独立模块化设计为后续现代化改装预留空间

独特的扁平化舰体设计同时满足北方机械制造厂船坞的吃水限制,并实现两艘同级艇并行建造的工程需求。

该型潜艇配备升级版导航与声呐系统,可将作战区域扩展至北极极区。为突破冰层发射,其指挥塔围壳可穿透2-2.5米厚冰层,实现冰下弹道导弹发射能力。

1976年,K-153柴电潜艇经619项目改装为试验平台,加装单枚导弹发射井进行Р-39实弹测试。历经8年严格验证,D-19导弹系统于1984年正式入役苏联海军。

首艇TK-208于1981年12月12日服役,舰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奥利霍夫尼科夫上校因成功驾驭该尖端装备获授"苏联英雄"称号。尽管计划大规模建造改进型号,但80年代末因经济等因素终止项目。争议焦点集中于:

支持方:工业部门、设计单位及部分海军代表主张持续发展反对方:海军总参谋部与苏军总参谋部强调后勤瓶颈
核心制约在于:现役基地无法容纳巨型潜艇停泊Р-39导弹依赖铁路运输保障体系需专用超重型起重机完成弹药装载

这项凝聚苏联尖端科技的"水下巨兽"计划虽未完全实现预期规模,却为潜射战略武器发展积累了宝贵技术遗产。

台风级潜艇设计师 - 谢尔盖·尼基季奇·科瓦廖夫

完全自动化的1/10比例模型

完全自动化的1/1比例模型

首艘台风级核潜艇TK-208建造纪念仪式 - 1979年6月30日

内容同上

TK-208建造中,已经轮廓雏形

TK-208建造中,发射井位置

TK-208建造中,焊接壳体。

TK-208建造中,屏幕截图

TK-208建造中- 潜艇内壳

TK-208建造中 - 潜艇尾部

TK-208建造中,上层轮廓形成

TK-208建造中 - 两个壳体与中间发射井。

TK-208建造中,潜艇尾部

与之前的核潜艇相比,941型在反应堆控制和保护系统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引入脉冲设备,使得在任何功率水平(包括次临界状态)下都能监测反应堆状态。此外,补偿机构采用了“自驱动”机制,当电力丧失时,控制棒会自动下降到底部端点,从而彻底关闭反应堆,即使潜艇发生侧翻也是如此。

主推进系统由两台低噪音七叶定距螺旋桨组成,安装在环形喷嘴内。此外,潜艇还配备了两台备用直流电动机(功率各190千瓦),通过离合器连接到主轴,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潜艇装备了四台3200千瓦涡轮发电机两台750千瓦柴油发电机。为了在狭窄水域内机动,舰上还配备了两套可折叠推进装置(分别位于艇艏和艇艉),每台推进装置由750千瓦电动机驱动。

第二艘艇TK-202于1982年9月23日下水

内容同上

第三艘艇TK-12(后更名为TK-12辛比尔斯克)于1982年12月17日下水。直译:“保卫祖国!美帝的侵略计划将被摧毁!”

TK-208海试 - 1980年

内容同上

KH-9 - 西方情报机构对台风级的首次观察之一。

西方首次公开的941型潜艇照片

6艘台风级潜艇中的5艘,位于扎帕德纳亚利察(Zapadnaya Litsa)

所有台风级潜艇都驻扎在扎帕德纳亚利察,位于科拉半岛的利察峡湾。

TK-13(前)、TK-12(中)、TK-208(后)

TK-13(左)和TK-12(右)

三艘台风级潜艇

“庞然大物!” 为什么台风级如此巨大? 这里有几个原因。

两艘台风级潜艇

穿透冰层

北极冰层厚度可达3米,因此台风级拥有加固的舰体和舵面。压载舱必须足够大,以便将潜艇顶出冰面。

北极冰层下的海洋是潜艇隐藏的理想场所。

此图展示了压载舱和声纳,它们帮助台风级潜艇突破冰层浮出水面。

TK-12于1987年9月10日抵达北纬88度。

R-39导弹

在世界之巅进行导弹发射。

R-39导弹装填

R-39导弹 - 台风级可携带20枚导弹,比德尔塔级多4枚,但比美国俄亥俄级少4枚。

R-39导弹装填

台风级潜艇上的船员泳池

街机游戏机(TK-17 阿尔汉格尔斯克) - 看起来不太先进,但毕竟Atari在苏联也没有卖太多游戏。:-)

桑拿房(TK-17 阿尔汉格尔斯克) - 台风级是苏联第一批配备桑拿房的潜艇。

休息室(TK-17 阿尔汉格尔斯克) - 苏联海军和俄罗斯海军旗帜同时出现

休息室(TK-17 阿尔汉格尔斯克) - 我知道它看起来有点…夸张,但对于一艘军舰来说,这种配置相当奢华,尤其是苏联的军舰。

依然是休息室(TK-17 阿尔汉格尔斯克)

台风级潜艇在船坞中

台风级潜艇

台风级潜艇在船坞中 - 尾部

在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船体底部的750kW前向推进器。它用于紧急情况下以及在冰层下低速航行时使用。

台风级潜艇的导弹甲板

MTK-100系统由安装在艇体上方的多部摄像机组成,用于观察冰层情况。

TK-12“谢韦尔斯塔利”

导弹甲板覆盖有厚重的钢板,以保护精密的导弹及其密封结构免受冰层损害。

再次出海……

TK-12“谢韦尔斯塔利”

主观测潜望镜

941工程潜艇位于科拉半岛附近

在艇艏前方的亮色对角条纹是多个声呐阵列之一,可能是MG-519“阿尔法-M”声呐。

台风级潜艇的艇帆

照片中央的舱门(有一条白线标记其交界处)是为拖曳通信浮标而设,浮标外观类似小型飞行器。舱门后方的大型黑色物体是防护坡道,用于阻挡冰块进入螺旋桨区域。

耐压壳体——封闭并保护船员免受风暴或极端严寒影响。当潜艇下潜时,该壳体会被水填充。

TK-208“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2005年,位于北德文斯克

TK-20“谢韦尔斯塔利”号,北德文斯克——在艇帆后缘可以看到声呐窗口。

上方向舵的特殊设计——其后方的小型方形区域不会随舵面一起移动。这可能是为了确保即使在舵基部覆盖几层冰时,方向舵仍然可以正常操作。

两侧的翼片——这些是涡流消除装置(vortex generators),其作用是产生涡流来抵消艇帆自身产生的流动干扰。

TK-208“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2004年,在北德文斯克SEVMASH造船厂

方向舵的设计特点——后方的小方块区域独立于舵面运动,可能是为了确保舵在结冰条件下仍能正常运作。

TK-208——方向舵上的水平控制杆,以及垂直安定面和尾部末端的控制杆用于引导水流,优化操控性。尾部两侧的大型管道则用于拖曳式声呐阵列。

积雪凸显了艇体上的消声瓦(anechoic tiles)之间的焊缝,这些瓦块能够吸收主动声呐信号。

TK-12或TK-13,位于SEVMASH干船坞

TK-208——在服役期间,所有“台风”级潜艇都配备了巨大的六叶铜质螺旋桨,其叶尖采用典型的俄罗斯交叉涡流衰减装置,以降低噪音。

从下方观察螺旋桨基座

螺旋桨叶片——每片叶片约3米高,整个螺旋桨直径约7-8米!潜艇由10万马力的动力驱动这些庞大的铜制螺旋桨。在高速测试中,其中一艘“台风”级(TK-13)达到了28节的速度,比美国“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快几节。

TK-13拆解——照片中可见用于反应堆次级冷却循环的大型进水口。当潜艇移动时,该系统可直接吸入海水进行冷却,从而减少对噪音较大的冷却泵的需求。结合自然循环冷却反应堆,这使得潜艇能够在无主要泵工作的情况下保持极低的噪音水平。

“台风”级潜艇的不同设计特征

这艘“台风”级潜艇的艇尾较短且呈圆形,而其他型号的艇尾更长、更尖锐。

右舷方向舵与艇身连接处的结构(底部视角)。

大多数俄罗斯核潜艇都配备应急逃生舱,而“台风”级潜艇则在艇帆的两侧各配备一个逃生舱。

• 每个逃生舱可容纳约85人。

• 这些逃生舱的测试深度约为5000英尺(1524米),远超过“台风”级潜艇的最大潜航深度(1300英尺/396米)。

棕色物体是鳍状耐压壳体,而其周围的绿色部分是鳍部的外壳。

进入潜艇内部!

进入“台风”级潜艇的舱口

右侧的控制面板可能用于操控主压载舱。

中央指挥控制室:舰长或值班军官通常坐在指挥桌前。

舱室通道宽敞且笔直,更像驱逐舰内部,而不像常规潜艇那样狭窄蜿蜒。

核反应堆舱门

• 反应堆型号:OK-650 压水反应堆,功率380兆瓦。

此照片展示的是“海狼”级核潜艇(Sierra II级)的OK-650反应堆,与“台风”级使用的型号相同。

照片中的人员正站在控制棒顶部,因为地板有辐射屏蔽层。

俄罗斯海军核反应堆比同等功率的美国反应堆体积更小。

鱼雷舱

鱼雷存放在专门的架子上,可自动装填到发射管中。

• 最大载弹量为22枚鱼雷。

鱼雷装填装置可自动将鱼雷送入发射管。

俄罗斯核潜艇上的鱼雷舱门采用特殊设计,确保安全性和密封性。

“台风”级 vs. “奥斯卡”级潜艇对比

“台风”级(941工程) vs. “奥斯卡II”级(949A工程)

TK-17“阿尔汉格尔斯克”号(Arkhangelsk)

TK-17“阿尔汉格尔斯克”号(Arkhangelsk)

• 苏联解体后,“台风”级潜艇的大部分被迅速退役,仅有“北方之星”(Severstal)、“阿尔汉格尔斯克”(Arkhangelsk)和“德米特里·东斯科伊”(Dmitry Donskoy)三艘幸存。

核反应堆舱是潜艇拆解后唯一仍然完整保留的主要部分。

这就是曾经象征苏联强权的一切遗存。

TK-17 “阿尔汉格尔斯克”(左)和 TK-20 “塞韦尔斯塔利”(右)

TK-208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首艘台风级核潜艇,后改装为941U工程(09411),随后升级为941UM工程(09412),用于测试装备**“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SLBM)“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SSBN Borei)**。

TK-208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

TK-208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这是唯一一艘配备三套拖曳式声呐阵列的台风级核潜艇,其中两个位于尾部水线下方一个位于方向舵顶部

TK-208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该艇还装备12个“雪崩”诱饵发射器以半圆形排列在鱼雷发射管舱门周围

TK-208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下潜

俄罗斯核动力导弹潜艇**“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其水面排水量接近24,000吨**,舰长172米,舰宽23米,舰员编制150至180人不等。该艇采用双核动力推进系统,可在水面航行接近20节,水下航速可超过25节

主要武器装备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的主要武器为20枚 RSM-56“布拉瓦”(Bulava)潜射弹道导弹(SLBM),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布拉瓦”导弹是**“白杨-M”(Topol-M)的海基版本(北约代号:SS-27),射程约8,000公里**,可携带最多10枚核弹头,并具备飞行中变轨能力以增强突防能力。

此外,该潜艇在艇艏还配备6具鱼雷发射管(4具533毫米,2具650毫米),可发射RPK-2“暴风雪”(Viyuga)巡航导弹(北约代号:Starfish)。该导弹能够在水下发射,出水后以超低空掠海飞行,接近目标后再次入水完成最后攻击阶段。

“布拉瓦”导弹测试平台

2003年,俄海军选择“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作为RSM-56“布拉瓦”导弹的测试平台,因此该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2004年6月2010年10月,该艇共进行了15次导弹试射(其中12次水下发射,3次水面发射)。由于推进系统等问题,至少有8次试射失败。但2010年进行的两次发射均获得成功,使该艇具备了正式搭载并发射布拉瓦导弹的能力。

冷战遗产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并非现代新型潜艇,而是冷战后期的遗产。然而,其坚固的三层耐压艇壳结构使克里姆林宫决定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以充分利用其庞大尺寸延长服役年限

该艇于1980年9月23日北方机械制造企业(Sevmash)船厂下水,编号TK-208,并于1982年2月9日正式服役。作为台风级(Typhoon-class)核潜艇的一员,它曾是美军最为忌惮的潜艇之一。

服役经历

1980年代后期,该艇在清理核反应堆时发生两次放射性泄漏,随后被送回原建造船厂进行大修

苏联解体后,该艇长期处于封存状态2002年,它被正式命名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以纪念14世纪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他曾在库利科沃战役(1380年)中大败鞑靼军队

核弹道导弹潜艇“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抵达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俄罗斯——7月26日:“德米特里·顿斯科伊”(TK-208)核弹道导弹潜艇抵达圣彼得堡,参加2017年7月26日举行的俄罗斯海军日舰艇阅兵。

下水日: 1980年9月27日,北德文斯克北方机械制造厂(Sevmash)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台风级战略核潜艇

如果你对大小没有概念,可以看这两张图。

TK-208“德米特里·顿斯科伊” | 2017年 | 俄罗斯克朗施塔特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部分导弹发射舱开启状态

避免与其他作者内容相近,所以增加部分新内容。

来源:胡侃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