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特务乌梅被枪决,两年后又出现留下密码64年无解,真相被孙女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03:41 1

摘要:1986年初春,西安郊外,一把掘土挖开了历史的伤疤,也揭开了一个尘封半个世纪的谍战迷局。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褪了色的红伞,静静地躺在布满锈迹的铁盒旁;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秘密。

1986年初春,西安郊外,一把掘土挖开了历史的伤疤,也揭开了一个尘封半个世纪的谍战迷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诗用来形容当年抗战的艰苦再合适不过,可谁能想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竟有人甘当汉奸,暗中助纣为虐

这个被当地人称作“乌梅”的女特务,明明已经被处决了,不过为何她的密电码在两年之后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国仇家恨呢?

冯秀英站在荒坟前,思绪万千。

因为老家机场建设的项目特别急,使得这位在吉林的中年妇女,赶紧回到了西安的老家,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她外公的坟墓。

她一路上都很担心,脑子里老是浮现外公活着时的一个个场景。

其实她非常清楚这次回乡迁坟的重要性,这既展现了对先辈的尊重,也是家族传承里的重要部分。

多年未归的她,对坟墓位置已记忆有些模糊,幸得村民热心相助,终于在那杂草丛生的山坡之上,找到了外公长久安眠之所。

挖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样东西,这让她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一个军用铁盒,以及一把已经褪色的红伞,它们静静地躺在骨灰盒的旁边。

这些物品,为何会出现在外公的坟中?她带着疑惑,将它们带回家。

回到家后的冯秀英,请来风水先生重新给外公的墓地选址。

没想到风水先生看到了这个铁盒,这位老者一眼认出盒子的军事用途,于是冯秀英便与风水先生一道打开了铁盒,在打开后更是确认里面的圆柱形物体是信号弹。

盒中还有一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的日记,而且每页末尾都标有“WM”。

翻阅间几张泛黄的报纸剪报悄然滑落,上面赫然印着"女特务落网"的标题,配图是一名被捆绑的女子。

冯秀英心头一震,这面孔竟与家中老照片里站在母亲身边的女子,她的外婆惊人相似!

那一刻冯秀英的世界仿佛坍塌。

外婆竟然会是特务?外公在这其中又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怀着诸多疑问,她开始着手研究那本弥漫着神秘气息的日记,希望能够证实亲人的清白。

可那些毫无规律的数字和字母,犹如天书,令她束手无策。

就这样谜团伴随她度过了漫长岁月。

时光飞逝着转眼便到了2003年,已然退休的冯秀英,仍旧执着地致力于解开谜团。

命运却在此时安排了转机。

一个平常的夜晚,她疲惫地睡在桌前,女儿小雪下班回家后,无意中翻看了那本神秘的日记。

身为县剧团演员的小雪,天生对音乐敏感。

当她看到那些数字排列,职业直觉告诉她,这不正是简谱的记录方式吗?

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她轻轻地哼了几声,居然能够组成一段完整且优美的旋律。

次日在剧团排练时,小雪继续哼唱这个曲调,不料却引起了老团长的强烈反应。

“别唱”老团长神情严肃,告诉小雪这是一首名为《秋水伊人》的禁曲,来自1930年代的电影《古塔奇案》,与特务活动有关

小雪甚是讶异,急忙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母亲。母女二人对照着歌谱,并且对比着历史资料,最终揭开了那已然尘封了六十四个年头的真相。

1937年,西安作为全国抗日物资的重要生产基地,频繁地遭受着日军的轰炸。

敌机每次都能够精准地命中军需工厂,进而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背后是潜伏在城内的特务网络,在暗中进行着操作。

代号“乌梅”的女特务,白天用十分醒目的红伞来为敌机指示轰炸目标,而且夜间还会发射信号弹以引导空袭。

她最终落网受到应有惩罚,令人震惊的是,1939年,使用相同密码的无线电通讯竟然再次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更致命的轰炸。

冯秀英与小雪对照着历史资料,赫然之间发现,那日记本上所记录的日期,与西安的多处被轰炸的时间,竟然完全地吻合。

从机场设施到大华纱厂,每次轰炸都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更令人心碎的是,那个接替"乌梅"的特务竟是冯秀英敬爱的外公!

"WM"正是"乌梅"(WuMei)的缩写,他在外婆被捕后,继承了这个代号和任务,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真相如晴天霹雳击中冯秀英母女。

曾经温暖的童年回忆,以及外公那慈祥的笑容,全都被这无比残酷的历史真相给狠狠地击得粉碎。

至亲竟是帮助侵略者杀害同胞的帮凶,这一事实几乎压垮了她们。

家族历史的阴影笼罩之下,冯秀英作出了艰难的决定——将铁盒信号弹,以及日记本,全部上交给西安市公安局,让历史真相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自此以后,为了给亲人赎罪,冯秀英主动地参与各式各样的抗战纪念活动,并且定期去看望抗战老兵,以实际行动来填补心中的愧疚之感。

她深知无法改变先辈的过错,但可以用自己的余生,去抚平历史留下的伤痕。

这段被揭开的往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秘密,更是中国抗战历史的一个缩影。

可《秋水伊人》这首看似优美的曲子,在战争年代却成为敌特传递死亡信息的暗号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华构建了极其宏大的间谍网络。

仅于上海一地,便有超出300名特工极为活跃;他们巧妙地将自己伪装成各类行业的平常民众,一方面收集军事情报;另一方面,传递轰炸坐标;与此同时还会对抗日设施进行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特务的活动,致使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超过了10万之多;而且在经济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而音乐密码的使用在间谍史上并不罕见。

二战期间,英国情报人员曾利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开头的节奏(短短短长)作为BBC广播的识别信号,因为它恰好对应摩斯密码中的"V"(胜利)。

苏联间谍则使用特定的古典乐曲片段作为接头暗号。

这些看上去,没什么危害的文化符号,在战争的这种背景当中,反而承载着关乎生死的重要信息。

《古塔奇案》于1937年上映,这是一部谍战电影,它讲了抗日英雄巧妙地破解了日军的阴谋的故事。

讽刺的是,电影里的那首插曲《秋水伊人》,竟然被敌特给选作了密码;这实在是让人有些意外。

这首歌曲,由著名的作曲家任光进行了创作,原本所表达的,是对家国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战后因为与特务活动有所牵连,这首歌被列入了禁曲的名单之中,而且直到1980年代之际,它才逐步地被予以解除。

乌梅案只是抗战期间众多谍战故事的一角。

从上海的戴笠特工组织到重庆的"轰炸情报员",从北平的"满铁调查部"到香港的"76号特务机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惨烈。

许多谍战谜团至今未解,被历史尘埃掩盖。

这些尘封已久的秘密,在档案解密以及民间挖掘的过程中,逐渐地浮出了水面,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补充着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