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再出发!一个万亿级经济圈正在崛起,背后有哪些奥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20:05 1

摘要:一列列“钢铁驼队”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驶出,满载货物奔向中亚腹地,这幅景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常见的风景线,却很少有人知道背后隐藏着一个正在高速运转的万亿级经济圈。

一列列“钢铁驼队”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驶出,满载货物奔向中亚腹地,这幅景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常见的风景线,却很少有人知道背后隐藏着一个正在高速运转的万亿级经济圈。

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高达5124亿美元,成员国总GDP更达到成立之初的13倍多。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圈却展现出惊人活力。

从最初六个创始成员国,到如今拥有10个成员国、16个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的“大家庭”,上合组织已成为覆盖世界贸易总额四分之一的重要经济合作平台。这个以安全合作起家的组织,如何蜕变为经济共赢的典范?

上合组织成立于24年前,最初是为应对冷战结束后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而成立的安全组织。很少有人预料到,它会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超8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占全球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与经济数据同样惊人的是组织规模的扩张,从最初6个创始国发展到今天10个成员国、16个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的“大家庭”。

中欧班列作为连接这一经济圈的重要动脉,累计开行已突破11万列,成为亚欧大陆上名副其实的“经贸桥梁”。这些数字勾勒出一个正在改变欧亚经济格局的万亿级经济圈。

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成功,根源在于其坚持以“上海精神”为指引——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智库Initiate Futures主席哈姆扎·里法特道出了关键:“上合组织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干涉’。”在“上合大家庭”里,成员国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伙伴,没有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模式与某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里法特指出:“当你谈到与美国的合作时,涉及的可能是军事干预和政权更迭。”

在经济互信的基础上,一系列宏大工程得以落地。被称为“世纪工程”的中吉乌铁路构想了数十年终于动工。

这项工程最考验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穿越复杂地缘环境所需的政治互信。上合组织通过安全合作和持续对话,慢慢将地区互信的“水位”提升到了足以让铁路项目这艘大船“浮起来”的高度。

对巴基斯坦而言,这份红利尤其明显。中巴经济走廊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可观的增长动力。这些项目展示了上合组织作为经济繁荣与区域互联互通推动平台的实际价值。

俄罗斯联邦政府财政金融大学专家杰尼索向解释道:“当合作伙伴看到上合组织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以平等为原则,并且几乎不涉及地缘政治的影响时,这种合作关系自然会焕发活力。”

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对这样的合作方式感兴趣。与西方援助经常附带政治条件不同,中国的合作不会强加特定模式,而是更注重与当地情况结合。

平等合作的发展理念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5124亿美元,展现了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

面对未来,上合组织正积极拥抱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多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水力发电潜能,而中国的绿色产能可提供设备、技术、项目等全方位支持。

数字零售、5G、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新增长点。去年,上合组织成员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超过3.2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杨成指出,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新技术将成为新的发展动能。中国已在相关领域积累优势,并愿意同成员国分享成果,这为上合组织各国基于自身国情探索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025年6月,首趟中欧班列(金华—巴希—巴库)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开行。

这不是一趟普通的列车,而是连接不同国家、跨越不同文明的新动脉。随着班列呼啸前行,一座座工厂在沿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园区蓬勃发展。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成员国总GDP是成立之初的13倍多,去年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超过3.2万亿美元

这条道路没有盲目追求速度,而是保持着耐力与定力。正如“上海精神”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这条合作共赢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来源:光年以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