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某头部家电集团被揭露正着手实施又一轮广泛的人员精简计划,波及洗衣机事业群、中央研究院、芯片项目部以及机器人部门等多个关键业务领域。网络消息指出,此次调整几乎波及除生产制造与直接销售外的所有职能部门,甚至有内部人士透露“非一线生产岗位普遍受到波及”。
内卷时代,家电企业日子过得苦,但它们的裁员套路却在不断出新!
失业君小编 | 文
公共图库 | 图
近期,某头部家电集团被揭露正着手实施又一轮广泛的人员精简计划,波及洗衣机事业群、中央研究院、芯片项目部以及机器人部门等多个关键业务领域。网络消息指出,此次调整几乎波及除生产制造与直接销售外的所有职能部门,甚至有内部人士透露“非一线生产岗位普遍受到波及”。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该家电大厂裁员的一系列“套路”被广泛讨论:
绩效压力策略:有员工反映,在正式通知裁员前,被诱导签署所谓的“自愿离职协议”,若拒绝配合,则可能遭遇绩效评分恶意压低的风险,最终被迫以“组织优化”的名义离开。
岗位调整与边缘化处理:部分研发与市场领域的员工遭遇强制转岗,被安排至地理位置偏远或非核心业务岗位,实质上构成了一种迫使离职的间接手段。
合同到期“不再续签”现象:试用期员工成为此次调整的重点关注对象,一些已工作一至两年的新员工也被冠以“试用期评估未达标”之名遭解雇,此举引发了诸多法律层面的争议。
“自愿离职”的包装手法:该家电大厂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旗号,通过提供一次性经济补偿的方式鼓励员工主动提出离职申请,然而,实际提供的补偿金额远低于员工预期,这一做法被戏称为“缩水版离职礼包”。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该家电集团近期裁员举措的背后,折射出了整个家电行业正面临的复杂且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多维度且相互交织的:
①需求市场的显著萎缩: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对与新房装修紧密关联的大家电市场造成了直接冲击。具体数据显示,例如河南某地级市的一家家电经销商,在2025年2月份的空调销售额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出现了40%-50%的大幅下滑。更宏观地看,202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了12.9%,这一趋势不仅影响了新房市场的活跃度,也严重波及了下游的家电产业链,使得众多厨电企业陷入了营业收入和利润双重下滑的艰难处境。
②政策效应的短期刺激与长期透支:为了提振家电消费市场,2024年国家实施了“20%家电国补”政策,这一举措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消费刺激作用。然而,从长远视角审视,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市场需求,使得原本应在未来释放的购买力提前释放,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与此同时,线上渠道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更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③成本压力的持续攀升:在智能家电领域,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然而,这一投入并非没有代价,它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的上升。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营销费用的激增,都对企业的利润构成了严峻挑战。以该家电集团为例,尽管其在2024年的毛利率达到了26.76%,但费用率却攀升至16%,这直接导致了净利率的下滑,仅为9.07%。在成本不断攀升而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的背景下,该家电大厂不得不采取裁员等措施,以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深入剖析该家电集团2024年度财报数据,公司在实现3737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以及337亿元人民币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1%的同时,其光鲜的业绩表象之下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结构性挑战与潜在风险。
在该家电大厂的业务版图中,空调业务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收入占比高达46.7%。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空调业务对该家电大厂整体业绩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反映出公司对单一品类的过度依赖。市场需求的任何波动,尤其是空调市场的周期性调整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都可能对企业的业绩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增加了经营风险。
近年来,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品牌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和智能生态的构建,在家电市场迅速崛起,对传统家电品牌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竞争态势,该家电大厂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试图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来稳固其市场地位。然而,尽管该家电大厂在营销方面投入巨大,但面对互联网品牌的灵活多变和创新能力,其市场响应速度和策略效果显得相对有限,未能完全扭转竞争劣势。
自2021年起,该家电集团开始实施战略收缩,逐步剥离非核心业务,以聚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一战略调整虽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边缘部门人员冗余的问题。随着业务的精简和效率的提升,该家电大厂不得不面对人员优化的现实需求,裁员成为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成本和人员安置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该集团实现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家电企业正深陷三重复杂矛盾的泥潭之中,这些矛盾不仅考验着企业的战略智慧,也预示着行业未来的深刻变革!
随着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线上渠道的低价策略对传统实体店构成了巨大冲击。实体店面临着客流量减少、利润空间压缩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经销商们不得不采取“快进快出”的策略,以减少垫资压力,但这无疑加速了传统分销体系的瓦解。数据显示,近年来,线上家电销售额的占比逐年攀升,而实体店销售额则呈现下滑趋势,这一趋势预示着家电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渠道布局,寻找线上线下融合的新路径。
在智能化、AI化趋势的推动下,家电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抢占市场先机。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多数企业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难以形成真正的差异化优势。这不仅导致了行业利润率的普遍下滑,也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在智能化、AI化已成为家电行业标配的背景下,如何打破技术同质化的瓶颈,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成为摆在家电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家电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观念、审美偏好和需求特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许多家电企业的管理者仍然是60后、70后,他们的管理理念、决策方式和市场洞察力往往难以与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这导致了企业在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滞后,使得一些新兴品牌如小米等能够凭借“雷军IP+生态化打法”迅速崛起,抢占市场先机。
总之,该家电集团的裁员举措,既是企业面对市场压力、寻求自救的无奈之举,也是家电行业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在高毛利的光环逐渐褪去后,传统家电巨头不得不直面“重资产、低周转、高内耗”的痼疾。对员工而言,“大礼包”难领的背后,是个人权益与企业利益的激烈博弈;对行业而言,唯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才能穿越周期寒冬,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这条转型之路注定充满荆棘和挑战,正如一位家电经销商所言:“家电行业的苦日子,还在继续。”
议
网友热议
@张意武James(IP京):
家电制造业下行,房地产破击的结果…………
@YoyoLin(IP沪):
哎呀,说要裁掉研发团队的百分之二十的人呢!这研发团队人员变动本来就大,千万别跳进去,那可真是个大坑!
@南克拉德XL(IP闽):
雷布斯一去哪个行业,那个行业就不好混了,可能小米就是个行业搅局者吧……
@Ethan89(IPHK):
家电行业难啊,比如说吧,有个县城一年空调也就卖个六七千台,经销商得提前囤个4000台货。按每台进货价3000多块来算,经销商囤货的钱至少得1200万。我这么算,没毛病吧?……
@置若不识罔闻(IP粤):
现在裁员都不直接说裁员了,都是找些日结、月结的临时工来顶替……业务外包就算了,还想不赔偿就直接裁员,这也太坑了!
@爱车RAY(IP苏):
我在的公司啊,连着四年都在裁员,而且每次都是拿一线技术岗开刀,真是够狠的!
最后一条,
裁无可裁?
来源:铃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