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大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横跨多个非洲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乍得、埃及、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苏丹和突尼斯。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大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横跨多个非洲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乍得、埃及、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苏丹和突尼斯。
撒哈拉沙漠东临红海,西至大西洋,北接地中海,南抵萨赫勒地区。萨赫勒是一个半干旱热带稀树草原带,作为沙漠与肥沃土地之间的生态过渡带,连接着干旱的北方和湿润的南方。
撒哈拉沙漠的位置和范围
在中文语境中,“沙漠”通常让人联想到沙丘和沙海。撒哈拉沙漠虽以沙质地貌闻名,并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但实际上仅有约25%的区域是沙质沙漠,其余75%多为岩漠和砾漠。但在英文语境中,“desert”泛指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的干旱区域,包括沙质、岩石甚至冰雪覆盖的地貌。因此,南极洲因其极度干燥和面积广阔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荒漠(desert),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荒漠(desert)。
撒哈拉沙漠的地理特征
撒哈拉沙漠覆盖了多个非洲国家的大部分地区,至今未被大规模开发,其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风力侵蚀塑造。其景观包括标志性的沙丘(有些高达152米以上)的沙质沙海、荒芜的岩石高原、砾石平原、干涸的河谷和盐沼。总体来说,撒哈拉沙漠西部的沙质沙漠为主,而东部的利比亚、埃及和苏丹则以岩石荒漠为主。
摩洛哥的沙质沙漠
撒哈拉沙漠内部还分布着几座山脉,多为火山形成。最高峰是埃米·库西峰,一座海拔3415米的盾状火山,位于乍得北部的提贝斯提山脉,由古老的火山活动形成。其他著名山脉包括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山脉,最高峰塔哈特山海拔2918米,以及尼日尔的艾尔山脉。撒哈拉沙漠的最低点是埃及的卡塔拉洼地,低于海平面133米,这是一个由盐分风化和风力侵蚀形成的巨大凹陷。这些地形上的极端差异凸显了撒哈拉的地质复杂性。
埃及的岩石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极为稀缺,主要以季节性或间歇性溪流形式存在,这些溪流在罕见的降雨后短暂流动。沙漠中唯一的常年河流是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大湖地区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穿越苏丹和埃及的撒哈拉地区,最终注入地中海。此外,地下含水层是重要的水源,如埃及和利比亚下的努比亚砂岩含水系统,储存了史前湿润时期的化石水。在这些水涌出地表的地方,形成了绿洲,有时还伴随着小型城镇或定居点,例如埃及的拜哈里耶绿洲、阿尔及利亚的加尔达亚和利比亚的加特绿洲。乍得湖位于撒哈拉南部边缘,实际上属于萨赫勒地区,其水量随季节性降雨而剧烈波动。
尼罗河在撒哈拉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注入
由于水资源和地形的区域差异,撒哈拉沙漠被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沙漠中部,如塔内兹鲁夫特地区,被认为是极度干旱区,几乎没有植被,被称为“渴地”。然而,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则分布着稀疏的草原和沙漠灌木,如金合欢树,在水分较多的河谷中,偶尔还能见到柽柳等树木。这些生态梯度反映了沙漠从贫瘠核心到半干旱外围的自然过渡,深刻影响了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方式。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特征
如今的撒哈拉沙漠以酷热和极度干旱著称,但研究表明,在过去数十万年间,其气候经历了多次显著变迁。在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降水减少使撒哈拉的面积较今日更为广阔。然而,从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非洲湿润期,季风北移带来了更多降水,将撒哈拉部分地区变为点缀着湖泊和河流的稀树草原,适宜河马、鳄鱼和早期人类定居。这一湿润期因北部冰盖融化而结束,大气压变化将季风推向南方,约公元前3400年,撒哈拉进入当前的干旱状态。
2024年10月撒哈拉沙漠出现罕见的洪水
热带辐合带(ITCZ)是一条赤道附近的低压带,现将湿气限制在撒哈拉的南部边缘,而北部风暴在地中海沿岸前消散,无法深入沙漠腹地。因此,撒哈拉的年降雨量平均低于25毫米,有些地区甚至多年无雨。撒哈拉沙漠的酷热同样极端,年平均气温约为30摄氏度,但在夏季最热的月份,气温常超过50摄氏度。1922年,利比亚的阿齐济耶记录到58摄氏度的极端高温。
撒哈拉的气候不仅影响自然生态,也塑造了人类历史。考古发现的岩画,如阿尔及利亚塔西利纳杰尔地区的壁画,描绘了湿润期的人类狩猎和放牧场景,证明了沙漠曾是宜居之地。如今,气候变化和沙漠化加剧了撒哈拉南缘萨赫勒地区的干旱,威胁着当地农业和游牧生活,促使国际社会关注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撒哈拉沙漠的动植物生态
撒哈拉沙漠的高温和干旱环境极大限制了植物生长,物种数量稀少,仅约500种。这些植物主要是耐旱、耐热的品种,如枣椰树,以及适应高盐环境的盐生植物,如盐丛(Atriplex)。它们通常生长在绿洲或河谷中,依靠深根汲取地下水,或适应盐碱土壤生存。罕见降雨后,沙漠中会出现短暂的植物盛景,如沙漠百合的绽放,提醒人们这片荒漠仍有生命潜能。
撒哈拉沙漠的植物
动物同样通过独特方式适应撒哈拉的严酷环境。在沙漠中部最干旱的区域,约有70种动物生存,其中20种为大型哺乳动物,包括斑鬣狗、耳廓狐和濒危的弯角羚。小型哺乳动物如沙鼠和开普兔,以及爬行动物如沙蝰和灰巨蜥,通过夜间活动或掘洞避暑生存。此外,单峰骆驼作为人类驯化的重要物种,被称为“沙漠之舟”,其耐渴和耐热能力使其成为游牧生活的支柱。
沙漠上的骆驼
撒哈拉沙漠的生态系统虽脆弱,却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一些物种,如弯角羚,因过度狩猎和栖息地丧失而濒临灭绝,国际保护组织正努力恢复其种群。绿洲则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支持鸟类如候鸟和小型啮齿动物的生存。
撒哈拉沙漠的居民与文化
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6000年甚至更早,人类便在撒哈拉沙漠地区繁衍生息。湿润期留下的岩画和遗迹显示,早期居民从事狩猎和游牧。此后,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腊人和欧洲人相继在此活动。如今,撒哈拉的人口约为400万,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和西撒哈拉,其中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人口占比较大。
沙漠上的商队
现今撒哈拉的居民多为游牧民族,如图阿雷格人,他们逐水草而居,在沙漠中迁徙,依靠骆驼运输和贸易维持生计。该地区民族众多,语言多元,包括柏柏尔语、豪萨语等,但阿拉伯语是最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游牧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口述传统和音乐,如图阿雷格人的诗歌和吉他音乐,在撒哈拉的星空下流传。
定居在绿洲城镇的居民则从事农业和矿产开采。绿洲种植作物包括枣椰、谷物和小麦,而矿业如阿尔及利亚和毛里塔尼亚的铁矿石、毛里塔尼亚的铜矿,成为经济支柱,支持了如廷巴克图(马里)和瓦尔格拉(阿尔及利亚)等城镇的发展。历史上,廷巴克图曾是跨撒哈拉贸易的中心,连接西非与地中海,繁荣于13至16世纪,如今仍是文化遗产象征。
撒哈拉沙漠的商队
撒哈拉沙漠,这片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极端的气候条件著称的广袤荒漠,见证着人类历史与文明的发展。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到如今的游牧文化,从曾经的湿润草原到如今的干旱荒漠,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地质历史和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史诗。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