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老人及其家庭。它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却最终导致认知功能严重衰退,生活无法自理。如何在疾病早期识别信号、及时干预,成为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老人及其家庭。它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却最终导致认知功能严重衰退,生活无法自理。如何在疾病早期识别信号、及时干预,成为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多样,常见包括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执行功能下降、语言表达困难、情绪性格改变、时间地点定向障碍等。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正常衰老”,从而错失干预良机。因此,提高对早期症状的警觉,并积极寻求专业评估,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AD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问诊、神经心理量表(如MMSE、MoCA)、头颅MRI/CT等结构影像,以及脑脊液检测。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局限:主观性强、发现晚、不能直观显示病理改变,脑脊液检测又属有创操作,普及率低。尤其在疾病早期或非典型病例中,误诊和漏诊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突破,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中的异常沉积,是AD的核心病理标志,甚至早于临床症状15–20年出现。能否在活体内“看见”Aβ沉积,成为实现早期精准诊断的关键。
Aβ-PET显像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静脉注射特异性示踪剂,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实现对大脑内Aβ斑块的无创、可视化检测。它不仅大幅提升诊断准确率,更能帮助患者在症状出现前就识别病理改变,真正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2023年,国内首款Aβ-PET显像剂——氟[18F]贝他苯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并于2025年实现国产化和标准化生产。这一进展显著降低了检查成本,提高了药品可及性,目前已在国内多区域稳定供应。该产品安全性良好,诊断准确性高,为早期AD的诊断提供了可靠工具。
除了诊断技术的进步,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抗Aβ单抗等靶向药物的问世,使得早期干预更有意义。通过Aβ-PET显像确认病理类型,有助于筛选适合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并对疗效进行客观评估。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我们不再束手无策。从关注早期症状,到主动进行专业评估,尤其是借助Aβ-PET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诊断,每一步都是对抗疾病的重要一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提高警惕,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记忆的美好。
来源:北大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