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赋”作为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散文诗。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汉唐。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在中国几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去,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文学载体,那便是“赋”。
“赋”作为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散文诗。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汉唐。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赋是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的。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赋”一般都是“长篇大论”少的有大几百字,多的有几千字。很少有人可以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巧妙之处。
哪不知中国十大名赋,你能有耐心读过几首?或是喜欢哪首呢?
这篇文章出自唐朝诗人杜牧之手,全篇共有514字。赋中通过对“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来,来诉说秦王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导致秦二世而亡。杜牧是想借此“赋”来讽刺与警告当时唐朝统治者,不要走了秦朝的老路。(原文如下)
赋中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一种警示。
这篇文章出自于北苏文学家,词人、书法家、画家苏轼之手。是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夜时有感而发所写。(原文如下)
“赋”中不仅描绘了赤壁秋夜的壮美景像,还借用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如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引发对英雄成败、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一句乃是千古名句”。而最精彩的一段当为这段(如下)
这篇文章出自于,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之手,与《神女赋》并称姊妹篇。全文共有3868个字,属于是长篇辞赋。能够全篇读完的,一定是个非常有耐心且热爱这一文学的人。(原文如下)
此赋,全篇以铺陈手法描绘高唐(巫山)的壮丽景观,语言瑰丽华美,想象奇幻,开创了以山川景物为主题的赋体文学先河。
这篇文章出自南朝文学家江淹之手,而 江淹你可能不知道 。但“江郎才尽” 中的江郎说的便是他。这篇“赋” 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离别”为主题的经典名篇,被誉为“六朝抒情小赋的典范”,与作者的《恨赋》并称为“赋中双璧”。(原文如下)
赋中 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开篇,刻画不同场景的离别之痛,语言凄美,情感之细腻。
这篇文章,出自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赋作,此“赋”乃是千古第一悲赋,六朝骈文最高峰。赋中,以庾信自己的个人命运,映射时代悲剧,被称为“赋史”。这决对是不可不读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这篇文章出自曹植之手,以人神之恋为框架,借洛水女神寄寓政治失意与理想破灭,辞采华美,被誉为“建安文学巅峰之作”。而“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篇文章至少得占三斗。(原文如下)
这篇文章出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之手,同他的另一篇《子虚赋》为姊妹篇。这篇文章即有司马相如讨好汉武帝的嫌疑,又包含了劝谏其过度奢侈、主张仁政的劝谏。算得上是继承了汉代“以颂为讽”的传统,好在文章写的着实不错。(原文如下)
这篇文章同样是出自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赋作。赋中通过对草木的兴哀,来比喻人生的盛哀与国家的兴亡。还寄托了,作者本人经历了国家兴亡,流离失所的“思乡之情”。(原文如下)
这篇文章出自东汉文学家王粲之手。被誉为“魏晋悲情之冠”,与与曹植《洛神赋》、庾信《哀江南赋》并称“赋史三绝”。
赋中,抒写乱世中登高怀乡的悲怆,一改汉大赋的铺陈,开抒情小赋先河,情感真挚,被誉为“魏晋赋风转折之作”。(原文如下)
这篇赋,出自东汉辞张衡之手,是的代表作之一。分别是《东京赋》与《西京赋》两篇
张衡汉是一篇具有现实讽谏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西汉和东汉的借古喻今,揭露了当时王室的腐败现象,反映了某些社会现实。是汉大赋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长篇之极轨”。(因为实在放不下了,感兴趣的自行搜索。)
以上十大名赋,读过的人不多,知道它的人又少之又少。但并不妨碍它是我们中华几千多年的文学瑰宝。
来源:超君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