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常见植物,藏着极端天气的秘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9:11 2

摘要:物候时代,看气候看的是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竺可桢注意到,3000年前,也就是商周鼎革之际位于山东临沂附近的一个小国郯国,家燕春分时节来到,郯国以此作为农业开始的先兆。据今人的观察,春分时节家燕刚好来到上海,距离它们北上山东

△(图/Unsplash)

物候时代,看气候看的是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竺可桢注意到,3000年前,也就是商周鼎革之际位于山东临沂附近的一个小国郯国,家燕春分时节来到,郯国以此作为农业开始的先兆。据今人的观察,春分时节家燕刚好来到上海,距离它们北上山东还有近千公里的路程。

△(图/Unsplash)

周朝的气候,虽然最初温暖,但不久就转冷。竺可桢用了“恶化”这样有好恶倾向的词句形容气候变冷,可见气温也有主观性,处于寒冷中的上世纪70年代人们希望天气暖和起来,时隔50年后我们却盼望着天气变暖的步伐停滞下来,以减少极端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西周初年,《竹书纪年》上记载汉水有两次结冰,分别发生于公元前903和897年,其中一次寒冬记载是,“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连长江都结冰了。冷与旱似乎有着某种因果关系,也的确,寒冷减少了水分的蒸发,降水也会减少。

△(图/Unsplash)

周初气候恶化,春秋时期又变暖,直至西汉,这是一个长达700年的大暖期,东汉复又变冷,五胡十六国东西晋南北朝又是一个长期的寒冷时段,唐宋再度进入暖期。寒冷与温暖,几百年一个周期地变动着。

可自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所处的大暖期后,气候大的趋势似乎是变冷。梅花是一个典型的指示植物,过去普遍见于黄河流域,《诗经》里多次提及,但唐朝之后梅花已经不见于华北平原。

南北朝时,南朝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这是一个让现代人听起来都匪夷所思的事件,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属于暖温带气候,冬天不结冰,即便夜间温度降到零点之下,白天升温后冰也会融化。南京周边地势虽有起伏,多为不足百米的丘陵,最高的紫金山300余米高。南京建冰房,冰从何来?也唯有那个时期是一个寒冷期来解释。

△(图/Unsplash)

唐朝是个温暖的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妃子居住的院落种满梅花,被称为梅妃,西安南郊的曲江池还种有梅花,元稹写诗吟咏“梅杏春尚小,菱荷秋亦衰”,那个时期,长安也种植有柑桔,杜甫写有《病橘》诗,“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杜甫以橘讽刺唐玄宗的“一起红尘妃子笑”,仿佛橘子也不甘甜。不过,过滤掉诗人的主观色彩,《酉阳杂俎》里提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宫内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味与江南蜀道进贡柑桔一样。

△(图/Unsplash)

现在,无论橘子还是梅花,都不见于关中了。但我在山西长治,一个地势比关中高,纬度也高的高且冷的农贸市场,居然看到了卖梅花的,老汉还告诉我可以种植在室外,是否通过选育梅花更为耐寒,也未可知。

当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后,植物的种植也受到影响,那些观赏植物的北界可能被人为地扩展。比如北宋的开封和清代北京都有过种植荔枝的纪录。北宋时期开封的宫苑里种植有枇杷、柑橘、茉莉和梅花。为了博取皇帝和后妃的欢心,经办的官员还会计算着荔枝的结实期,用大花盆盛装着荔枝树,船运到京城,这比唐明皇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要更为高明,耗费的民脂民膏也更多。故而判断植物的栽培,还需按照植物的自然分布,而非可能被暖房保护的观赏植物的记录。

△(图/Unsplash)

通过文字记载来推断气候,似乎也隐含着断章取义的风险,天气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旱涝也经常发生。

即使如2023年这样的暖年,地球的局部区域也可能有极端性寒冷,该年7月份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月份,气温比1815年至190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5℃。9月又是1940年以来最反常的温暖月份,这一月的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9月份平均气温高出1.75℃。往年11月中旬开始落叶,今年(2024年)12月初,还有树叶留在树梢。可对于生活在中国的人们,12月中旬寒冷突至,北京极端低温陡然跌落到了-16℃。在新疆,出现了更为极端的情况,-45.1℃!新疆的一个地方,气温比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都低。

△(图/Unsplash)

但不会跑路的植物,其对气候的指示作用还是颇为准确的。唐以后天气转冷,于是有了苏轼咏杏花诗里对梅花消失的感叹,“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

本文摘自《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排版:Kyla

九行福利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里留言

聊聊你观察到的极端气候下的植物变化

我们将抽取5人

送出图书《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

《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

邢海洋/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

来源:九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