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辈当自强:每一次大阅兵背后,都有你不知道的一些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9:00 3

摘要:这场北京以外的大阅兵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阅兵不再沿用礼仪式阅兵惯例,不安排徒步方队;不安排正步行进;同时没有军乐团合唱队;没有群众性观摩,而且所有装备不做装饰,全程采用实战化、立体化编组。

一、沙场砺剑 :轰动世界的“朱日和大阅兵”

2017年7月30日,解放军五大军种,共1.2万名精锐将士,在内蒙古朱日和驻训地紧急集合,沙场点兵,厉兵秣马。

这场北京以外的大阅兵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阅兵不再沿用礼仪式阅兵惯例,不安排徒步方队;不安排正步行进;同时没有军乐团合唱队;没有群众性观摩,而且所有装备不做装饰,全程采用实战化、立体化编组。

不得不提的是,这次阅兵上的所有装备,不管是从陆军单兵到火箭导弹,还是从飞机、坦克、到各种作战,全军种都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的看家武器。

现场装甲车辆600多台、各型飞机100多架、99A式主战坦克、歼-20、东风31AG洲际导弹、大型远程火箭炮,都是当之无愧的硬货。

可以说这完全就是准实战部队的配置,只要一声令下,这支部队马上就能掉头上战场,打败世界上90%的国家。

三军将士精神抖擞,钢铁洪流蓄势待发!

此次受阅的部队中,有两支部队最引人注目:其中之一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草原狼”——朱日和蓝军旅;

该旅前身可追溯至1945年成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坦克大队,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功赫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装甲师,后来被改成蓝军旅后,又成为中国第一支专业化模拟部队。

他们的核心任务是“模拟强大假想敌”,以“磨刀石”的身份锤炼来自全军的“红军”部队。该旅2012年组建,长期驻训朱日和基地,官兵对1000多平方公里的复杂地形(戈壁、草原、山地、城市作战区)了如指掌,甚至“不需要坐标就能精确打击”。

演习中,导演部常赋予蓝军“外挂级”设定,如模拟核打击、生化攻击、电磁压制等极端战场环境,以最大限度压榨红军潜能。

自2014年起,朱日和蓝军旅在“跨越”系列实兵对抗演习中,与红军部队交手五六十场,仅输2场,被誉为“草原狼”。

因其强大战斗力,红军部队中流传着“踏平朱日和,活捉满广志”的口号,满广志即为该旅前任旅长。

还有另一支精锐是武警猎鹰突击队,武警猎鹰突击队(Falcon Commando Unit)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直属的国家级反恐特战力量,2014 年由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习近平主席亲手授旗,定位为“反恐拳头部队”。

这是一支既培养反恐专业人才,又保持随时能战的现役特战大队。

队员都是在全军优秀士官、班长中选拔出来的,身高 1.75 m 以上,百米、400 m 障碍、5 km 越野全部达标,此后还要再经 3 个月强化淘汰 + 4 年极限训练, 均可做到100 m 距离打 5 只苍蝇、60 m 刀刃劈弹;7 昼夜“魔鬼周”:每天 18 小时、30 kg 负重,连贯完成 40 余项极限课目;

此外还能做到反劫机:3 秒内突入舱门、识别歹徒、一枪爆头,人质零伤亡。

他们8 次参加世界军警狙击手锦标赛,获 16 项冠军; 4 次国际特种兵比武,摘得 6 枚金牌;

作为武警中的尖刀,猎鹰突击队常年处于战备状态,成员全年无休,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突击队必须要在20分钟内迅速启动,此次是武警部队第一次参加多军种阅兵。

朱日和大阅兵没有任何表演性质,它就是纯粹的一次展示实力。

也正是因为这次阅兵,当时一直在我国边境挑事的印度都安静了不少,纷纷选择避其锋芒。而这次阅兵所展现出的我国国防力量,都在向世界说明:解放军永远无惧任何挑衅,中国人民也永远不可战胜。

朱日和阅兵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参演的某合成旅就开赴西部边境执行任务。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演训场,官兵们将阅兵中展示的战术队形转化为实战应用,创造了高原地区装甲突击的新战法。旅长张革强在训练日志中写道:“阅兵场就是战场的预演,每一个通过检阅台的方阵,都必须是能打胜仗的尖刀。”

1949年10月1日,既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之日,更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的首次阅兵式启动之日。

虽然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但为了彰显国家实力,毛主席郑重决定让部队带着仅有的武器接受检阅。

开国大典阅兵式总指挥部,设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的一间简陋厢房里,聂荣臻元帅的办公桌上摊着一张手绘的阅兵路线图。

当时的受阅部队主要由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组成,为了凑齐受阅装备,官兵们从战利品中精心挑选:100多架飞机里,有P-51战斗机、蚊式轰炸机,甚至还有教练机;坦克方队的15辆坦克中,11辆是日式97改坦克,4辆是美式M26潘兴坦克。

最令人动容的是骑兵方队,1920匹战马毛色不一,战士们连夜用柴油将马身统一涂成黑色,创造了“黑马方阵”的奇迹。

当1920匹战马拖拽着老旧火炮通过检阅台时,西方记者曾刻薄地嘲讽这是“一场落后农业国的武器博览会”。

但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这支军队刚刚用这些“杂牌武器”打败了800万国民党正规军,更没有预见,二十年后这支军队将用“两弹一星”震撼世界。

当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表情被摄影师永恒定格:嘴角带着微笑,眼神却异常凝重。

这位刚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深知这支军队肩上的使命。当时西南剿匪尚未完全结束,台湾海峡仍有国民党军队袭扰,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严密的军事封锁。

在这样的背景下,阅兵不仅是仪式,更是宣言。

当“人民解放军万岁”的口号响彻广场时,一位西方观察家在日记中写道:“这支军队的武器或许落后,但他们的眼神里有一种让对手胆寒的东西。”

1950年第二次大阅兵时,国内外严峻的政治形势更让毛主席心焦,就在阅兵即将开始时,朝鲜领导人写信向毛主席求援,希望中国能出兵援朝。再加上当时公安部门刚破获一起特务案,所以在登上城楼时,毛主席神情有些凝重。

阅兵结束后,毛主席便做出了震惊中外的抗美援朝决定。

而在1954年后,在全面转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大好时光里,我国部队建设和武器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看着一个个部队方阵走过天安门,毛主席心情大好,还向他们招手示意。

本以为新中国至此将走向强大,但在1959年10月1日,也就是最关键的十周年阅兵上,希冀中国越来越好的主席受到了始料未及的重大打击。

1959年国庆阅兵式上,当国产59式主战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时,观礼台上的苏联专家表情复杂。

这款仿制自T-54A的中型坦克,原计划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实现国产化,但就在阅兵前一个月,赫鲁晓夫突然下令撤走所有在华专家。

毛主席在城楼上凝视着这些“争气坦克”,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栏杆——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这次“卡脖子”,催生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国防科技体系。

三、钢铁洪流:1984年阅兵的“杀气”密码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来每年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但到了1959年,主席认为每年都搞阅兵有点铺张浪费,于是就制定了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的阅兵方针。但是由于一系列的事件,我国连续24年都没有举行过大规模的阅兵仪式,直到1984年

这一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邓公再三考虑过后,认为有必要通过阅兵仪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面貌。

因此全军给予这次阅兵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通过这次阅兵仪式,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震慑外敌,更是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军威。

此次由秦基伟做总指挥,一共准备了42个不同兵种的方队,共有10,370人以及4个空中梯队。各种作战飞机117架,导弹189枚,火炮126门,火箭波雷车18辆,新武器6429挺以及汽车2216辆。

秦基伟指出,每个方队必须14排,每排25人。

参与受阅的上万官兵为了这次阅兵,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魔鬼式的训练。到了国庆节阅兵式那天,当一个接一个的方阵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扑面而来的就是肃穆杀气。

因为参与受阅的士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是真真正正拿过枪上过战场的军人,其中有很多人还是从中越边境老山战场上刚刚退下来的。

这些战士经历了炮火和战争的洗礼,他们目光坚定,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从天安门前走过。

前来观礼的外国人不由得为之一惊,这些人当中的很多国家都参与过朝鲜战争,因此对于中国陆军的实力很是崇敬。

在外国观礼团的赞叹声中,步兵方阵迎来了此次阅兵的高光时刻,那就是“三段式劈枪”

随着方阵领队一声洪亮的口令“向右看”,士兵们齐刷刷地在接下来的三步中做出劈枪的动作,由原来的托枪姿势变成刺刀向前,同时齐步变正步,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整个方阵350人的动作就宛如一个人一样,不差分毫,在劈枪时发出整齐的三声响。

阳光照在刺刀上闪出阵阵寒光,刺刀破空和劈枪时发出的霹雳声响成一片,同时和踏步声交相辉映

行云流水的标准动作和战场厮杀淬炼出来的杀气,让这次三段式劈枪相较于之前的预演更加的精彩,全场的气氛也瞬间被推向了高潮,由此成就了1984年阅兵的封神片段。

但霸气十足的“三段式劈枪”,这个被外国媒体称为“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军事动作”后来又为何不再出现了呢?

其实三段式劈枪之所以看起来杀气腾腾,这主要来源于血与火的磨练。

我们的军队自建国以后就没享受过什么太平的日子,从抗美援朝、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印自卫反击战,还有珍宝岛战役,战士们几乎每隔几年都要到战场上磨砺一番。

也正是这些战斗赋予了他们杀气,让那些本来就对中国陆军胆寒的外国人在现场连连赞叹。可是大家也看到了,在阅兵方阵中,行距非常小,只有75公分,劈枪动作完成之后就只剩下了不到12公分。为了避免误伤同志,在训练中,350名官兵每天重复劈枪动作上千次,形成了肌肉记忆。当最后一个方阵通过天安门时,许多战士的刺刀已经磨出了寒光。

最终三段式劈枪还是因为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成为了历史,再也没有出现在以后的阅兵仪式当中。

1984年的阅兵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对当下的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精神启示:唯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军队,才能凝结出无与伦比的威严气势,才能让那些对我们有敌意的帝国主义国家望而却步。

2025年9月3日,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安门广场将再次成为世界焦点。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足足打了14年,四万万同胞奋起反抗,誓与祖国山河共存亡,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是中国人用3,500万条命换来的尊严,是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天。

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盛典,此次阅兵将首次设立“抗战老战士方队”,300余名平均年龄92岁的老兵将乘坐敞篷车接受检阅。这些曾在14年抗战中浴血奋战的英雄,胸前挂满的勋章将讲述那段烽火岁月的悲壮史诗。

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在此次阅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徒步方队按照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历史序列编排,官兵身着复原版抗战军服,手持当年的制式武器。

紧随其后的现代化装备方队,则展示着中国军队的最新发展成果。

这种跨越80年的时空折叠,生动诠释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阅兵主题。

装备展示环节将突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根据官方披露信息,高超音速导弹、水下无人作战系统、网络电子对抗装备等新型武器将首次亮相。

军事专家指出,这些装备的共同特点是具备“非对称作战能力”,能够在未来战争中打破传统军事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40%为首次公开亮相。

在纪念章颁发仪式上,抗战将领赵尚志的孙女将代表先烈后人接受纪念章。

这位东北抗联创建者曾留下著名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80年后的今天,当他的故事通过阅兵直播传遍神州大地时,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尊崇之情被再次点燃。

正如阅兵指挥部负责人所说:“我们展示的不仅是武器装备,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

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筹备期间,一个细节感动了无数人:95岁的抗战老兵李安甫坚持要亲自参加训练。

这位身高仅1.2米的“小个子英雄”,在抗战时期曾徒手杀死7名日本兵。当工作人员考虑到他的年龄建议坐车时,老人激动地说:“当年我们用双腿跑赢了敌人的汽车,今天我要自己走过天安门!”这种精神力量,正是中国军队永葆青春的密码。

五、唯有自强不息,方可告慰先烈;唯有奋发有为,方可不负时代。

从开国大典上的“万国牌”装备到如今的国产信息化武器,从1949年的1920匹战马到2025年的无人作战集群,中国阅兵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国防现代化史诗。

当东风导弹的尾焰划破长空,当歼-20的机翼掠过云端,当受阅官兵的眼神坚定如钢,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军事强国的崛起,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苦难中重生的壮丽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那些震撼人心的阅兵瞬间早已超越了军事仪式的范畴。

1949年的战马嘶鸣里,我们听见民族独立的宣言;

1984年的刺刀寒光中,我们看到改革开放的锐气;

2017年的沙场硝烟里,我们触摸强军兴军的脉动;

2025年的老兵方阵中,我们读懂民族精神的传承。

这就是中国阅兵的真正意义——不仅展示钢铁洪流的威武,更传递着一个民族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对未来的信心。

正如天安门城楼上那句永恒的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军队的强大,从来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守护和平。

从鸭绿江畔的冰血长津湖,到朱日和草原的实战练兵场,这支军队用行动证明:中国力量的增长,永远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当2025年的阅兵号角再次吹响,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走过天安门的英雄方阵,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V盟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