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出版社社长沈伟:以出版之力 护非遗之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1:00 2

摘要:开明出版社(以下简称“开明社”)一向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在深耕十年打造40卷本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同时,开明社还致力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与实效性的出版实践,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 冯琳 何志攀 杨娜 等编著 开明出版社 出版

《中国神话传说》 聂震宁 主编 开明出版社 出版

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同步写好字》系列是与小学语文课本同步的书法练习帖。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开明出版社(以下简称“开明社”)一向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在深耕十年打造40卷本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同时,开明社还致力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与实效性的出版实践,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深耕非遗多元领域

在传统美术领域,中国书法艺术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汉字整理与书法传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开明社围绕书法艺术这一切入点,构建了一套从典籍整理到数字应用、从专业教学到文创开发的全方位、全链条发展体系。2014年,开明社成功研发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汉字历代字体检索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中华书法字体大典》;2021年,出版《实用书画宝典》;开发由“最美楷体”字库作者曾佑志书写的“ZuiMeiKaiTishi”字库;出版与小学语文课本同步的《小学生同步写好字》;制作文创产品《文翰五雅》系列……从技艺传承到美学传播,开明社以出版为核心枢纽,搭建起传统书法与现代社会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传统医药领域,开明社推出的《中华传世医书》(共48册),汇聚了中华历代医学典籍210余种。在传统技艺、民俗领域,开明社出版的《华夏有衣——走进汉服文化》《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等,让传统服饰、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在民间文学领域,开明社出版由著名出版家聂震宁编纂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故事》,收录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神话、民间故事,展现民间文学的珍贵结晶。

非遗出版面临挑战

出版实践中我们注意到,“非遗出版”的前行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存在种种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内容同质化问题突出。市场中部分选题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如剪纸、刺绣等热门非遗项目,相关作品数量繁多,而另一方面对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创新性不足,不利于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

与此同时,优质作者稀缺,制约了非遗出版发展。一些非遗传承人虽身怀精湛技艺,但不擅长以文字形式准确、生动地呈现其技艺和文化;而不少专业作家对非遗领域缺乏深入了解,也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此外,传统文化领域编辑人才储备问题也不容忽视。从事非遗出版的编辑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非遗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方能精准解读非遗项目背后复杂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洞悉其内在的技艺传承体系、文化价值传承脉络,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从而策划出既符合文化传承需求又能畅销的出版项目。

共筑非遗出版未来

非遗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价值,这是“非遗出版”的坚实内核。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为出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政策法规,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非遗话题在社交媒体频繁引发热议……全社会对非遗的高度关注,为非遗出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机遇之下,开明社以积极进取之姿探寻前行路径。

一、充分开展合作。开明社与各地非遗保护机构、传承人、专家学者携手,为出版注入专业力量。同时与学校、社区、图书馆等机构展开深度合作,举办非遗讲座、手工体验、文化展览、博物馆游学等活动,为非遗出版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二、开发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与知识层次的受众,我们尝试打造多样化的非遗教育产品,编写非遗科普读物,制作线上线下非遗教育课程,让非遗知识以更丰富、更便捷的形式触达不同群体。

三、把握地理优势。开明社计划深度开展与非遗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选题研究。开明社即将搬迁至北京市东城区方砖厂胡同,届时我们将以汇聚众多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南锣鼓巷为实践基地,与更多非遗传承人建立紧密合作。

四、创新数字技术。开明社在坚守传统纸质图书出版阵地的同时,大力开拓数字化出版领域。开明社将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对非遗内容进行转化。如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制作有声读物,运用AI图像识别等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产品。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非遗文化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未来,开明社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持续探索,充分发挥出版的力量,以坚定的步伐在非遗出版道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民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