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塘八珍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当时钟介福药店的创始人钟稻荪找到了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中八仙糕处方,用茯苓、建莲、芡实、扁豆、薏米、山楂、麦芽和山药等八种药材,再加上米粉、白糖和麻油精制而成。于是便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本地糯米加
西塘八珍糕是嘉善名点特产,是一种夏令防病食品,以糕内有八味中药成分而得名。
01
追溯起源
西塘八珍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当时钟介福药店的创始人钟稻荪找到了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中八仙糕处方,用茯苓、建莲、芡实、扁豆、薏米、山楂、麦芽和山药等八种药材,再加上米粉、白糖和麻油精制而成。于是便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本地糯米加八味中药制成八珍糕。
因为八珍糕不仅味道不错,上口香、甜、脆,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而且还是夏令防病食品,对于暑期湿热、小儿疳积、疰夏等症,疗效尤为明显。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逐渐小有名气。声名远播。据《嘉善县志》记载,到了1930年前后,钟介福一个月销售的八珍糕便达1.25万公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02
传承发展
早期的八珍糕入糕的八味中药为:党参、怀山药、白扁豆、炒白术、薏苡仁、芡实、莲肉、五谷虫,后多有变化。其中五谷虫为蝇蛆,入八珍糕之蝇蛆在清水中反复漂洗达一月,直至肚皮雪白,烘干研成细末待用,后来取消五谷虫,以莲心代之。各种材料通过特殊炮制手法进行加工,用纯糯米粉、精白糖,经过拌匀、研末、成型切片等工序,将中药粉碎成末过筛,蔗糖加水适量,加热溶化成糖浆。按配方与糯米粉混匀后蒸熟,制成条状,然后制成薄片药糕干燥即得,把“重药轻糖”改为“重糖轻药”。
如今制作八珍糕的主要原料依旧是糯米、白糖和八味中药,但中药种类各不相同。另外所用糯米每年秋收时就购进,将经过挑选的糯米炒熟后,用大石磨碾细,后置于大缸内待翌年夏季使用,称之为“冬粉夏用”。
03
制作工艺
八珍糕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前,先将将白糖预先倒入石缸中化为液体,不断用棍棒搅拌至发泡黏稠为止。按要求精选八味中药,将所选药材用脚滚“药船”碾成细末。然后进行制作:第一道工序为拌粉,将米粉、糖汁充分搅拌均匀,再将碾成细末的八味中药按一定比例加入米粉中拌匀。第二道工序为为压糕,将拌匀的原料放到木制模具中轻轻压实呈长方形条块状。
第三道工序为蒸糕,将糕块放入大蒸笼蒸熟,并让其自然冷却。第四道工序为切片,将压成长方形条块状的糕置于“作台板”,用刀手工切片。切片要求厚薄均匀,一般每片不超过1毫米。第五道工序为烘燥,把切好的糕放进火橱中烘干烘燥。最后进行包装,从前是内包薄纸,外包装采用蜡质包装纸,防潮,如今更多是塑料包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美食地图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