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一换,每年少病数十万!哈医大新研究:竹筷或可防感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00:01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筷子这玩意儿,中国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每天吃饭三顿,几乎都得用。可很少有人琢磨过,筷子换一换,身体也许真能少遭不少罪。

哈医大那边搞了个新研究,说竹筷能防感染,听起来挺普通的对吧?

但你仔细一掰扯,这事儿背后还真不简单,甚至可以说,跟一种谁都想不到的健康问题,关系老大了——就是胃里的幽门螺杆菌(Hp),以及更吓人的事:睡不好觉。

这两件事听着八竿子打不着,可还真就藏在一双小筷子里。

先说幽门螺杆菌,这家伙很常见,全中国大概有将近一半人中招。

最离谱的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带着它,等哪天胃疼得受不了,上医院一查——哎呀,早就被它折腾坏了。

这玩意儿能引起胃炎、胃溃疡、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胃癌,关键是它传染,尤其是在家庭内部,筷子不换、夹菜互用,传得飞快。

这就涉及到了筷子的材质问题。

哈医大的研究提了个挺稀奇的点:竹筷子表面有天然抗菌的特性。

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涂层,但就是因为竹子纤维里的一种成分叫竹醌(bamboo quinone),能抑制细菌滋生。

竹筷子相对来说不容易让细菌“住下来”。

跟塑料筷子、合金筷子一比,后者表面光滑得多,细菌不但容易粘,还特别不爱走,尤其洗不干净的情况下,简直是“豪宅”。

说个吓人的数据吧,某次市级疾控中心抽检200户家庭的筷子表面细菌量,平均下来,塑料筷子是每平方厘米5600个菌落单位,竹筷子只有1800个。

而且高温一洗,竹筷子基本就干净了,塑料筷子加热会变形,合金筷子加热反而留有微小裂缝,里面滋生更多细菌。

但这事儿还不止影响胃。

讲到这,其实真正有意思的不是胃病,而是跟筷子相关的睡眠问题。

是的,睡觉。

谁能想到吃饭的筷子会影响睡眠质量?可哈医大在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使用发霉、老化的筷子,不仅增加感染概率,还可能间接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

原理不难理解。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之后,人体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尤其是慢性轻度炎症状态,会引起一种叫白细胞介素-6(IL-6)的因子升高。

这个IL-6在脑子里有个坏毛病,它会抑制松果体的功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

而褪黑素少了,人就很难进入深度睡眠。

也就是说,睡一觉像在打盹儿,醒了也累。

有个实验挺有意思,是2023年发表在《中华临床营养杂志》上的。

研究团队找了150位长期睡眠不好的人,查了他们的胃部情况,发现其中有将近65%的人携带幽门螺杆菌,且多伴有轻度胃炎。

再往前追踪他们的饮食习惯,几乎都有长期使用塑料筷、筷子年久未换、多人混用的习惯。

这些问题一串联,事情就不小了。

本来以为只是筷子不干净,顶多拉肚子,哪成想直接影响到脑子里控制睡眠的系统。

有趣的是,这些感染者在使用新竹筷半年之后,再次检查,HP感染率下降了27%,而其中40%的人主观睡眠质量提高了,入睡时间缩短了十分钟,夜间醒来次数也变少了。

而且还有一个角度,跟筷子摩擦力有关。

有人发现竹筷子的质地比较粗糙,夹菜时更稳当,不容易掉菜,这无形中也让夹菜过程更卫生。

因为掉了菜,很多人会用手去捡,手碰了嘴,再碰了筷子,增加了细菌传递。

而竹筷子能减少这种无意识的污染环节。

再有一个冷门数据,是在北京某社区做的专项调查,他们每年统计常见肠胃科就诊人数,发现2021年开始有意识推广“家庭筷子半年一换”政策之后,该社区因胃部不适就诊的人数下降了约14%。

这看似不是啥天大的变化,可一换算就是几千号人。

而按全国比例推算,要是大多数家庭能做到这一点,可能每年就能少几十万人因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跑医院。

说句有点粗糙的话,筷子这种小物件,别看不起眼,它的干净程度,甚至能决定一个家庭的免疫力基础。

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免疫系统本来就偏弱,一个筷子上的细菌,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更关键的是,有些人就爱嚼筷子头,这种习惯说不定小时候留下来的,可一旦筷子表面有裂纹,细菌就容易藏在缝隙里,不管你怎么洗,都跟擦边球似的溜过去。

那问题来了,有人问,为啥不是所有木头筷子都有这种效果?其实答案就在竹子本身的结构和成分上。

竹子属于草本植物,生长速度快,组织疏松但含有一定比例的天然防腐物质。

而像桦木、松木这些,抗菌能力就弱得多,甚至容易长霉。

有时候没用几个月,筷子尾部就泛黑,说明已经长菌了。

另外值得提一句的是,竹筷子本身也有讲究。

有的便宜货是拼接竹条压制的,中间胶水含有甲醛,用久了反而释放有害物,选购的时候最好选一整根竹子削出来的,闻起来没味道、颜色均匀的那种。

别被“环保”两个字忽悠了,那只是商家自己说说。

讲完这堆,看似是个小事,实则关系到生活质量的大事——身体里那些不知不觉就“打开”的慢性炎症窗口,有时候就是从一双筷子开始的。

很多人的亚健康状态,不是吃多了,也不是吃坏了,而是吃得方式不对。

比如说,有些家庭喜欢吃火锅,每次一锅多人共用,筷子不断在生熟食之间切换,这几乎是幽门螺杆菌最爱的传播场景。

加上火锅本身温度高、调味重,胃黏膜更容易受损,病菌趁虚而入。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就开始担心了,那是不是以后都得自己带筷子出门?倒也没必要太焦虑。

关键还是家里的那双,天天用,最能影响长远健康。

真要出门吃饭,不妨自备便携筷,也算是种生活细节的自觉。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