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来谈谈抗战时期我国的四大抗战阿訇。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时,也会想起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白帽,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用信仰和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国与爱教统一。他们就是民国时期的四大阿訇:
今天我们来谈谈抗战时期我国的四大抗战阿訇。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时,也会想起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白帽,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用信仰和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国与爱教统一。他们就是民国时期的四大阿訇:哈德成、达浦生、王静斋和马松亭。
说起这四位大阿訇,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们都是学问深厚的中国伊斯兰学者,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没有选择闭门研修,而是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1.哈德成(1888-1943)出生于陕西南郑后移居上海的哈德成阿訇。这位老人家精通好几门外语,本来可以过着安逸的学者生活。但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留在上海租界,想方设法筹办慈善事业,救助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最令人敬佩的是,当日本人想利用他的声望为侵略行为涂脂抹粉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各种利诱,冒着生命危险化名逃离上海,一路辗转到了云南。在那里,他不仅继续教书育人,还协助学生马坚翻译《古兰经》,用文化工作来坚守民族的脊梁。
哈德成阿訇于1925年和马晋卿、沙善于几人在上海成立“中国回教协会”;1928年和达浦生等创办“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等,为中国伊斯兰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哈德成阿訇于1943年10月25日在云南病逝,终年56岁。
2.达浦生(1874-1965)。出生于江苏六合阿訇世家的达浦生阿訇,他的抗日故事更是堪称传奇。“1937年八一三事变,也就是淞沪会战”后,他参与筹建上海回教难民收容所,这位老人家当时已经年过六旬,本该在家安享晚年,却为了抗日事业当年他远渡重洋。他独自一人跑到埃及、印度和东南亚各地,到处演讲、写文章,告诉全世界的穆斯林同胞:日本人在中国都干了些什么坏事!他在埃及《金字塔报》上发表的那篇《告全世界穆斯林书》,就像一颗重磅炸弹,让很多人了解到日本侵华的累累罪行,揭开中国抗战的真相,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想想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远万里,就为了给自己的国家争取支持和声援,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
达浦生阿訇不但是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在1907年和他的师傅王宽阿訇在北京创办“回文师范学堂”;1928年在上海创办“中国伊斯兰师范学校”并任校长,1939年该校迁到甘肃平凉,改名“平凉陇东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凉师范合并,达浦生阿訇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经学院院长等职。他曾代表中国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1955年他还以顾问的身份随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1961年6月21日在北京归真,享年91岁。
3.王静斋(1879-1949)。出生于天津经师世家的王静斋阿訇,曾师从李长贵、马玉麟、于勉斋等多位阿訇,他精通《古兰经》经注学、圣训学、教义学、教法学等各种学科,对我国古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英语都有一定造诣。他是用笔做武器的高手,在抗战期间创办《伊光》月报,用文字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更厉害的是,他引经据典,从教义上论证抗日救国是每个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在河南,他还和时子周等一起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抗日救国协会”,把宗教信仰和抗日救亡完美地结合起来。你说,这样的阿訇,是不是既坚守了信仰,又尽到了国民的责任?
王静斋阿訇毕生致力于《古兰经》的汉语翻译工作,历经20年潜心译著,四易译稿,先后以文言文、经堂语、白话文翻译出版了ABC三种不同文本的《古兰经译解》,尤其他的C版白话文版最为完善,影响深远。还有他编译的《中阿新字典》、《伟嘎业》、-《回耶辨真》等,推动了伊斯兰经典汉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于1949年5月25日在贵州归真,享年70岁。
4.马松亭(1895-1992).出生于北京阿訇世家的马松亭阿訇走的则是教育救国的路子。他创办的成达师范学校,不仅在和平时期培养人才,抗战爆发后更是成为保存文化火种的重要阵地。想想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能坚持办学,培养通晓中阿文化的人才,这是多么有远见的事情!而且他还想办法送学生去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新中国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研究的顶梁柱。
1929年他在北平创办的《月华》杂志,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文化期刊之一;1934年访问埃及时,他将各种文体的阿拉伯铅字带回中国,翻制铜模,促进了中国阿拉伯文印刷业的发展;1936年他在北平创办的“福德图书馆”,到现在还在营业,是现在各国人民到首都北京访学伊斯兰文化的一张名片。在新中国他担任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和名誉院长等职。他于1992年1月1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7岁。
回过头来看,这四位阿訇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心都是一样的——爱国爱教,抗战救国。他们有的用口,有的用笔,有的用行动,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抗战贡献着力量。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这些故事,不只是为了追忆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这些阿訇们告诉我们:爱国不分民族,抗战不分信仰。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每个中国人,无论什么民族,什么信仰,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为国效力。
八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阿訇们早已归真,但他们的精神依然闪光。在我们缅怀所有抗战先烈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些穿着长袍的爱国者们。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最好见证,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哈德成、达浦生、王静斋、马松亭。他们不仅是宗教领袖,更是爱国典范。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每一个中国人记住。
来源:圆规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