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些细微的信号正在提示危险逼近。很多人直到胸口像被重物压住、呼吸不上来、冷汗直冒,才知道出事了。但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
心梗,全称心肌梗死,是一种以猝死率高而闻名的急性心血管事件。
它不是毫无征兆地突然到来,而是通常在发作前早已在身体里埋下了“伏笔”。
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些细微的信号正在提示危险逼近。很多人直到胸口像被重物压住、呼吸不上来、冷汗直冒,才知道出事了。但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
要命的并不只是心梗本身,而是它发作时人的准备程度。提前识别身体发出的警告,才是真正的“救命药”。
胸闷,是最典型的心梗前兆之一。可惜太多人一开始都以为是胃胀气、消化不良,甚至误以为是胸肌拉伤,随便吃点药、躺一会儿就过去了。
但真正与心梗相关的胸闷,常常带有一种压迫感,就像有人用砖头压在胸前。有时候它不是疼,而是一种说不清的“闷”,而且可能放射到左肩、手臂,甚至下巴、后背。有研究显示,这种放射性疼痛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
别轻易拿“累了”“气短”来解释。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的人群,这种胸闷如果反复出现,即使没明显疼痛,也不能掉以轻心。
夏天出汗正常,但如果在空调房里静坐不动也突然出冷汗,那可得警觉。心梗发作前,交感神经会被快速激活,导致体表血管急剧收缩,进而出现冷汗淋漓,这种情况在一些患者身上反复出现,尤其在夜间或清晨更明显。
很多心梗患者回忆,发作前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曾经历过莫名其妙的出汗、脸色发白、四肢湿冷,却没在意。等到真正发作时,才意识到身体早就拉响了警报。
不少心梗患者发作前会出现胃胀、恶心、呕吐,这让人很容易误以为是肠胃出了问题,殊不知这是“心源性消化道症状”。
尤其是心梗发生在下壁心肌时,迷走神经受到刺激,胃肠道症状会更明显。曾有研究发现,女性心梗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的比例远高于男性[2]。
如果是突然出现的上腹部不适,伴随出汗、心慌、虚弱感,即使没有胸痛,也不能单纯当成消化问题处理。
很多人以为气短、喘不上气是肺部疾病的表现,比如哮喘、慢阻肺。但心肌缺血一样会导致肺循环压力升高,引发呼吸困难。
尤其是在平时活动正常的情况下,突然爬几步楼梯就气喘吁吁,或在夜里憋醒,得坐起来才能喘过气,这可能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信号。
这类症状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部分患者甚至完全没有胸痛,而是以气短为主诉被送进急诊,最终确诊为急性心梗。
心律不齐是一个广义词,轻则多了几个早搏,重则会发展成致命的心室颤动。心梗前期,部分患者会感到心跳忽快忽慢,甚至有“心脏空跳一拍”的感觉。
这种不正常的心跳节律,有时只是几秒钟,有时会持续几十分钟,伴随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心电图检查常常能发现早期心肌缺血的电生理改变。
别指望它自己恢复。心律问题一旦被心梗“点燃”,进展速度非常快,严重时几分钟内就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持续性的乏力感也可能是心梗的前兆。它和劳累后的疲惫不一样,而是一种持续性的、无缘由的体能下降,即使没怎么活动,也提不起劲。
部分患者在心梗发作前几天开始出现明显的体能下降,连穿衣、走路、说话都觉得吃力。这种状态常常被误认为是感冒、血糖低或压力大,但这是心脏无法有效供氧的结果。
特别是原本健康、生活规律的人,若突然出现这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一定要提高警惕。
早晨六点到中午,是心梗最集中的高发时间段。研究指出,这和人体生理节律、血压波动、交感神经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清晨醒来,肾上腺素激增,血管突然收缩,血压迅速升高,是心脏负担最大的时间点[3]。
情绪激动、大量饮酒、高强度体力劳动后,也是心梗的“雷区”。很多人心梗发作前,刚刚经历过激烈争吵、熬夜、重体力劳动,之后不久就倒下了。
过去总有人以为心梗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但近年数据显示,女性心梗患者比例显著上升,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少,风险大幅提升。
更令人警觉的是,女性心梗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没有胸痛,而是以胃部不适、疲劳、睡眠障碍为主,这使得她们更容易被误诊或延误治疗。
年轻人心梗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高压工作、作息紊乱、暴饮暴食、情绪压抑,这些“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把心梗的门槛越降越低。
确实,不是每次胸闷、胃胀都等于心梗。但只要这些症状反复出现,特别是在情绪波动、运动之后加剧,就不能掉以轻心。心梗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身体不会无缘无故出问题,它的警告方式或许微弱、模糊,却从不撒谎。听得懂身体的“暗语”,就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争取黄金的救治时间。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张立军,韩志敏,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识别相关症状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1):35-39.
[2]王晓红,韩丽娟,李娜,等.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诊治延误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6):480-484.
[3]张永红,刘志军.心肌梗死日节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12):1174-1178.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