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本书合在一起,写作完成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而当时的读者对象是台湾地区的企业界。此次在中国大陆重新出版,正当中国的企业要迈开大步向前发展的阶段,谨以这篇序文,诚恳地陈述我对于中国企业界的期盼。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我的思考使我相信,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一定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而是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张维迎
这几本书合在一起,写作完成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而当时的读者对象是台湾地区的企业界。此次在中国大陆重新出版,正当中国的企业要迈开大步向前发展的阶段,谨以这篇序文,诚恳地陈述我对于中国企业界的期盼。
正因为爱之深,才言之切,国人当能谅解海外中国老人的苦衷。
——许倬云
《从历史看管理》(全五册)
管理没有新问题,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这是我的一个信念。从古到今,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有管理。
不同的组织可能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追求,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个人的目标加总为组织的目标,调动人的积极性,使组织的目标通过个人的行为而实现。任何组织,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终究会灭亡。
这一点亘古不变!当然,如何加总,大有学问。
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如何做大?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古老的中国。
中国地域之辽阔,人口之众多,历史之悠久,生存能力之强盛,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能把国家做得如此之大?
汉唐盛世疆域图
有人也许会说,国家是垄断组织,而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所以做大一个国家比做大一家企业要容易得多。其实不然。至少在古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是不可能持续生存下来的。
比如说,战国时代,诸侯林立,群雄争霸,竞争异常激烈,秦国最后兼并了其他国家,统一了中国,一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知道,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信息传输很慢,要控制一个人多地广的国家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没有有效的管理是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的。
商业企业是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上,一家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得有效率;而要有效率,就得解决好诸如权力和收益如何在企业成员之间分配,如何选拔和培养人才,如何实行职业化的管理,如何激励每个人努力工作,如何沟通信息,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等一些基本的管理问题。
但仔细想想,这些问题古人在管理国家的时候早就遇到了。以职业化管理为例,中国政府的职业化管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政府的职业化管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的思考使我相信,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一定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而是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我不是历史学者,我的历史学知识充其量只是些基本的历史常识,远不足以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这就让我产生了求助于历史学家研究管理的想法。这时候,我读到了著名华人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从历史看组织》一书,并大受启发,遂决定邀请许倬云先生来光华管理学院讲授“从历史看管理”。
在芝加哥大学著名华人统计学家刁锦寰教授的帮助下,许倬云先生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克服行动之不便,于2003年9月来到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为期六周的讲课。
许先生“坐而论道”,纵横古今,有问必答,将中国历史上的管理之精粹娓娓道来,令所有听课的学生大饱耳福,收获甚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许先生在光华管理学院讲课内容的录音整理稿。
许倬云先生
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个重要使命,是通过我们的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管理学院开设“从历史看管理”课程是光华管理学院的首创,由史学大家开设这门课更是光华管理学院的荣耀,而让没有机会聆听许先生授课的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分享这门课的内容是我们的责任。
我相信,读者从本书中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史学大家提炼的管理智慧。
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将不仅激励更多的历史学者投身管理问题的研究,而且使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对历史产生兴趣。
当然,历史没有终结,管理需要不断创新!
来源:辛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