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戏聊戏】豫剧唐门与唐派(一):唐玉成与唐喜成是什么关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17:02 1

摘要:唐玉成与唐喜成是豫剧史上两位重要人物,虽名字相近且同姓,但二者并无直接的血缘或师徒关系,而是分属豫剧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具体分析:

唐玉成与唐喜成是豫剧史上两位重要人物,虽名字相近且同姓,但二者并无直接的血缘或师徒关系,而是分属豫剧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具体分析:

1.唐玉成(1895-1973)宗豫东调

豫东调红脸王:以“大本嗓”演唱风格著称,开创了豫东调红脸流派,代表剧目有《反徐州》《火烧纪信》等,被尊为“豫剧麒麟童”

活跃于民间:长期扎根豫东地区(如商丘),影响力遍及豫、鲁、苏、皖等地,门下弟子众多,如杨启超、朱勤堂等。

豫东红脸王唐玉成大师

2.唐喜成(1924-1993)宗祥符调

简介: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豫剧演员、宗祥符调、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人称“豫剧第一生”、豫剧生行的代表人物、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省政协委员、一级演员。

唐派艺术创始人:以“二本腔”(假声为主)为特色,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唐派艺术,代表剧目有《三哭殿》《辕门斩子》等。

官方剧团代表:隶属河南省豫剧院,艺术风格更受专业剧团推崇,弟子如贾庭聚、袁国营等多为体制内演员。

唐喜成大师

1.年龄差距:唐玉成比唐喜成年长约30岁,属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唐玉成1906年已开始学艺,而唐喜成1924年才出生。

2.艺术传承无交集:两人虽同姓且均姓唐,但分属不同流派,无师徒关系。唐喜成的唐派艺术融合豫西调与祥符调,与唐玉成的豫东调红脸流派风格迥异。

唐(玉成)门以大本腔(真嗓)为主,不过,唐门弟子不全是以大本腔(真嗓)为主,豫东刘(忠河)派、刘新民的唱腔是以大本腔(真嗓)为主,而豫西调也是大本腔为主,但两者唱法不同,可以听听刘忠河与李树建演唱的《清风亭》,还有豫东调大本腔刘忠河版本的《三哭殿》、豫西调大本腔《三哭殿》、唐喜成二本腔(假嗓)的《三哭殿》。豫东唐门还有种唱法就是以张枝茂、朱坤芳、洪先礼等以大本腔(真嗓)为主,以二本腔(假嗓)为辅的真假嗓并用唱法。另外一种就是索文化的一种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和大本腔(真嗓)结合的形式唱法。豫东调的唱法广泛,不单一,具有多样性。既有大本腔(真嗓)唱法,区别于豫西调。也有二本腔(假嗓)的唱法,索文化的二本腔(假嗓)融合了唐喜成的唱法,也是对豫东调艺术的一种创新。唐(喜成)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其门下弟子也都是按照这种唱法传承。

1. 传承体系

唐派:以贾廷聚、袁国营等弟子为代表,通过科班教学和官方演出体系系统传承,注重唱腔规范。

唐门:依托师徒口传心授,如杨启超、刘新民等弟子在基层剧团实践中发展,风格更具地域性。

2. 传播渠道

唐派:通过省级媒体(如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和现代音像制品推广,形成全国性影响力。

唐门:依赖民间庙会、草台班社演出传播,在豫东地区形成“河南红脸看豫东,豫东红脸出唐门”的生态。

唐派代表豫剧生行的现代化转型,融合祥符调与沙河调,被官方视为豫剧“雅化”的典范。

唐门则承载豫东调原始风貌,被视为“草根艺术”的活化石,反映底层民众审美偏好。

两者本质是豫剧生行发展的两条分支,若讨论专业院团及现代豫剧,唐派(唐喜成)是主流;若涉及地方戏曲或红脸流派,唐门(唐玉成)更具代表性。二者共同构成豫剧生行艺术的多元面貌,不宜简单对立。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