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监”不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群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出现过。例如,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甚至就连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我们的邻国朝鲜、越南、泰国和缅甸都有过记载。但是,中国却是太监存续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国家,尤其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时期更是把
“太监”不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群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出现过。例如,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甚至就连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我们的邻国朝鲜、越南、泰国和缅甸都有过记载。但是,中国却是太监存续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国家,尤其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时期更是把持了朝政。
平心而论,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满清,期间并没有出现过太监篡权揽政的情况。不过,依然出现过几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比如李莲英。可以说,最高当权者慈禧太后晚年分分钟都离不开他,还以卑微之躯直接参与和影响了那段历史。
李莲英的“成功”,固然与自己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另一个人的间接成全,那个人就是安德海。就好像,岳云鹏的“成功”,固然与自己的耍贱卖萌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另一个人的间接成全,那个人就是曹云金。
其实,最早进入慈禧视野并被宠信和器重的太监并不是李莲英,而是更早入宫的安德海,被亲切称为“小安子”。根据《清史稿》记载:
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
问题来了,就是这样一位头脑灵活和深受宠信的大太监,为何会遭到丁宝桢斩杀?笔者引用《尚书·太甲》中的一段话回答:“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为了抵制无休止的搬运和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这篇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谢绝其他平台任何形式的刊载。
1844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四年,安德海出生于直隶南皮县的一户贫苦人家,自小就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清楚,南皮是明清时期太监的主产地,好多人家都把孩子送入宫中。
作为太监主产地,当地的阉割能手很多,比如“小刀刘”、“小刀张”和“小刀毕”,但收费都比较昂贵。因为凑不齐“手术费”,八岁的安德海竟然狠下心来自己挥刀自宫,当即就疼得昏死过去。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安德海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行走。经同村的一个老太监引荐,他终于入宫开启了自己的“宦海生涯”,学会了所有的宫廷礼仪和注意事项。
凭借着英俊帅气的样貌,凭借着聪明伶俐的悟性,安德海在静贵妃(四阿哥奕詝的养母)身边侍奉。借此机会,他结识了当时的四阿哥和未来的咸丰帝。
道光皇帝驾崩后,皇四子奕詝登基称帝,属于安德海的好日子终于开始了。由于初通文墨,加之旧日相识,他被咸丰皇帝留在身边担任御前太监,具体分管“翻牌子”的香饽饽工作,各宫嫔妃都得高看一眼。
咸丰二年,叶赫那拉·杏贞通过“选秀女”的方式入宫伺候。由于嫔妃众多导致后宫拥挤,她竟然被发配到圆明园居住,远不如留在紫禁城那样“近水楼台先得月”,想见皇帝一面都难。
叶赫那拉·杏贞非常郁闷,自己出身一般,相貌一般,还被安排到圆明园居住,看来今生无望了!谁知,因为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心烦气躁的咸丰皇帝只好来到圆明园放松身心。
叶赫那拉·杏贞认为,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绝佳机会。于是,她悄悄花重金收买了御前太监安德海,探听到了咸丰帝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规律,得知每日午后都会在“水木清华阁”小憩片刻。经过精心准备,《甄嬛传》中“安陵容唱歌”的桥段上演了,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侍寝后,叶赫那拉·杏贞被晋封兰贵人,从此成为了紫禁城的“常住人口”。为了感念安德海,她开始不断扶持和犒赏对方,逐渐结成了利益同盟,直到日后成为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
慈禧的权力欲望很强,碍于“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咸丰帝始终对她有所提防。只不过,随着储秀宫的一声声男婴啼哭,唯一的皇子载淳降生了。不出意外,兰贵人很快晋升懿嫔,之后是懿妃,最后成为懿贵妃。
作为满清帝国最后一位拥有真正实权的皇帝,咸丰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昏庸无能,好色猜疑。在前朝,他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除了打压弟弟恭亲王奕訢,极力重用以肃顺为首的满清宗室;在后宫,他荒淫无度沉迷女色,虽然征选大批妙龄女子入宫,但却只有一个子嗣诞下。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父事件”,联合出兵我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了1860年9月,随着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惨败,紫禁城内一片哗然。
身为一国之君,咸丰竟然带着老婆孩子和文武重臣逃离北京,以“北狩”之名前往了热河。临行前,他仓促任命弟弟奕訢为留守大臣,全权负责和英法联军的谈判事宜。说白了,就是留下恭亲王背黑锅!
英国和法国作为参战方,俄国和美国作为调停方,实际上这四个都是沆瀣一气的强盗,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罢了。城下之盟,何以言勇?恭亲王奕訢无奈签订了《北京条约》,再次割地赔款和辱没祖宗。
《北京条约》签订后,四个强盗退兵撤出北京城,留下了伤痕累累的紫禁城和残垣断壁的圆明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咸丰无能和大清衰落。
或许,咸丰帝自己也无颜返回北京,更无颜面对列祖列宗,虽经多次奏请都始终滞留在承德避暑山庄。在此期间,作为御前太监的安德海越来越倒向懿贵妃,成为潜伏的一枚棋子。
由于长期陪伴咸丰左右,安德海深知对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因此,提前押宝慈禧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毕竟她生有唯一的皇子载淳。
1861年8月22日,身体被掏空的咸丰皇帝以31岁的“高龄”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行宫,浑浑噩噩走完了自己误国误民的人生。关于他的死因,《清史稿》是这样记载的:
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仓卒不可得,遂崩。
咸丰临终前,下旨由肃顺、端华、载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和焦祐瀛这八人赞襄政务,下旨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辅佐幼帝。表面看起来,他的这种政治部署非常合理,完全能够达到相互制衡。
但是,但是。但是!
由于前朝和后宫的实力极不对等,完全无法形成真正的权力制衡。“八大臣集团”根本不把慈安、慈禧和载淳这孤儿寡母放在眼里,甚至还敢公开进行顶撞。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为了扭转被动不利的局面,慈禧说服慈安与自己共同进退,准备联合发动政变消灭“八大臣集团”。不过,经两个女人仔细盘算,她们贸然出手完全没有胜算,甚至还会给对方提供反杀的机会。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表面上天天为咸丰哭灵,实际上却在暗中筹谋。最终,她们决定寻求外援共同对付“八大臣集团”,而外援的最佳人选就是恭亲王奕訢。作为道光帝最宠爱的儿子,他长期被四哥咸丰压制,满腔壮志难酬。
恭亲王
目标虽然选定,但如何与之联络却成了问题。毕竟,此时的恭亲王正留守北京,而承德避暑山庄的对外联系已经被“八大臣集团”掌控。
在慈禧的强烈推荐下,两宫太后最终选定安德海作为联络人,凭借御前太监的身份回京应该不会引起怀疑。于是,事先安排好的苦肉计上演了。因为与宫女发生激烈冲突,他被下令押回内务府严惩。
既然是宫女和太监的后宫事务,“八大臣集团”自然不便干涉,也不屑干涉。于是,安德海成功离开承德回到了北京,当晚就秘密拜会了恭亲王并且传达两宫太后口谕,如此这般依计行事。
尽管“八大臣集团”并不情愿,但作为大行皇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訢自然有资格前来承德叩谒吊孝。借此机会,两宫太后与他当面商定了具体细节和步骤,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
奕訢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平和,麻痹了顾命大臣。两宫太后与恭亲王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
根据满清祖制,皇帝灵柩回京时必须由新帝跪迎,因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有理由带着载淳先行回京准备,这样可以摆脱控制。为了防范于未然,“八大臣集团”中由载垣和端华等人先行回京,而核心人物肃顺却亲自护送咸丰的灵柩殿后。
利用前后的时间差,奕訢暗中联络好僧格林沁和文祥等人完成部署,当两宫太后和载淳回京后便立即拥立新帝登基。同时,还将“八大臣集团”拟定好的新年号“祺祥”改为“同治”。
同治登基后,立即下旨将载垣和端华等人收押,而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回京后同样遭到关押。眼见大势已去,“八大臣集团”分崩瓦解,其余皆死走逃亡。据《清史稿》记载:
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端华已先在。
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被论功行赏,成为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同时,其他的有功人员像桂良、宝鋆和文祥等也都升任军机大臣,迅速填补了“八大臣集团”腾出来的空缺。
安德海
同样作为有功人员,安德海因为“冒死送信”也得到了两宫太后赏赐,年仅18岁便成为内廷总管。福兮?祸兮?
成为总管后,安德海飘了,狂了,几乎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除了慈禧太后,他甚至就连慈安太后、同治皇帝和恭亲王也不放在眼里,开启了自己的死亡倒计时。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满清在入关前并没有使用阉人的传统。即便是入关后,他们也汲取和借鉴了明朝亡国的教训,严加管理和约束太监。顺治帝曾经明发上谕:
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接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因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仗着慈禧太后的宠信,安德海越来越忘乎所以,身为太监居然要公开娶妻,简直闻所未闻。同治七年,他隆重迎娶艺名为“九岁红”的徽班名旦马赛花,除了各级官员进贡孝敬外,竟然还收到了宫中赏赐的一千两白银和一百匹绸缎。
太监得势后娶妻的事并不稀奇,但都是偷偷摸摸进行,安德海是第一个大张旗鼓操办的。而且,他的各种劣迹着实不少,因为收取贿赂、侵占民田和卖官鬻爵而遭到大量弹劾,但都被慈禧太后压了下来。
到了同治八年,危及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得以平定,各国列强因为相互缠斗而无暇侵华,洋务运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和进展。于是,清廷开始大力宣扬所谓的“同治中兴”,两宫太后都希望隆重举行帝后大婚。
作为内廷总管,安德海自然不会丢下这个肥差,准备瞅准时机大捞一把。于是,他自告奋勇承担了南下置办龙袍的差事,还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口头应允。
未经内务府开具官方正式文书,安德海竟然大摇大摆出宫,甚至自封为钦差大臣颐指气使。为了体现“荣宠至极”和“皇恩浩荡”,他还有意增加了马车和舟船的数量,前拥后簇之势不逊于亲王出行,逾制之举非常明显。
安德海的船队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沿途都有各级官员巴结奉迎,一路上赚得盆满钵满。抵达山东德州时,他竟然将船停靠在岸边大肆庆贺自己生辰,甚至还安排歌姬舞姬登船宣淫。
作为德州知州,赵新早就得知了钦差大臣过境的消息,但却疑惑为何朝廷没有下达书面通知。于是,他向山东巡抚丁宝桢请示和求证,谁知地方大员也毫不知情此事。
钦差大臣过境,封疆大吏却不知晓,可能吗?
丁宝桢是咸丰三年的进士,饱读诗书但却长年带兵,堪称能文能武的儒将。这是硬茬!安德海碰上他,注定在劫难逃。换作别人,即便不去巴结这个红得发紫发烫的大内总管,也断然不会去干涉。
丁宝桢既有胆量,又有能力,偏偏要去摸一下老虎屁股!
当安德海一行人员“敲锣打鼓”进入山东泰安时,立即就遭到扣押。巡抚丁宝桢以“太监擅出”的名义上报军机处和恭亲王,希望得到朝廷的明确指示。
当时,恭亲王奕訢已经与慈禧太后交恶,还被对方罢黜了议政王的头衔,只保留领军机大臣的职务。接到密报后,他越过圣母皇太后慈禧直接向母后皇太后慈安汇报,完全不给补救的机会。
慈安太后
作为先帝咸丰的皇后,慈安地位远高于慈禧,平时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幼帝同治,很少过问朝廷事务。不过,对这种事关皇家体面的大事却毫不姑息,当即下令就地处死安德海。据《清史稿》记载:
立命诛之。
惊闻懿旨已下,慈禧尽管对恭亲王心存不满,但却不敢违逆慈安。于是,她只能同意处死安德海并且以同治帝的名义发出一道上谕:
我朝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招摇过市,实属罪有应得。
等到“尚方宝剑”后,丁宝桢立即将安德海诛杀于济南城,之后还暴尸三日以儆效尤。从此以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关系更加恶化,几乎到了决裂的地步。据《清史稿》记载:
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德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李莲英
就这样,安德海身死退出历史舞台,为李莲英腾出了位置。受此影响,李大总管上任后非常谨慎,循规蹈矩走完了人生,成就了自己“大清第一太监”的名号。@文史不假
来源: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