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并非朱毛红军原创,最早郭子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6:42 3

摘要:最早是1928年1月,毛主席对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了“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原则。1929年4月5日,毛主席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正式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1931年春节前,第一次反围剿大胜,为了庆祝反围剿胜利和春节,赣南苏区召开了军民联欢大会。毛主席亲自写了一副春联挂在主席台两侧悬的红布上:

上联写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下联写道:“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横批:“热烈庆祝反‘围剿’胜利暨迎新春大会”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哪怕不熟悉军史,只要学过小学初中历史的,大都知道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其实这个发展是在战争中逐渐总结发展的。

最早是1928年1月,毛主席对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了“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原则。1929年4月5日,毛主席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正式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将这一作战原则称为“十六字诀”

那么,“十六字诀”的作战原则,是不是毛主席原创,朱毛红军首次使用呢?并非如此。文字记载最早使用这个作战原则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

敌强我弱之下,使用这种原则来作战的,在中国古代史上可能有很多,但是,史书上最早有文字记录这种作战原则的,是《旧唐书郭子仪传》,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叛军强大,唐军战力不足时就使用了这种作战方式。

天宝十五年二月,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帅师下井陉,“我军至恒阳,贼亦随至。子仪坚壁自固,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贼人不及息。数日,光弼议曰:"贼怠矣,可以战。"六月,子仪、光弼率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阵于嘉山,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亦结阵而至,一战败之,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

坚壁自固,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这是史书最早记载的敌强我弱时候的战术,和毛主席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如出一辙。唐军虽然比叛军弱,但实力差距没有红军和国民党军差距大,所以,在敌人来的时候选择了“固、守”,在“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上都是一样,不过只是换了个“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的说法而已。

熟读史书的毛主席,不会不知道郭子仪这个典故。从来没上过军校学过什么战略战术的毛主席为什么那么会打仗,根子还是在中国的史书上。以老人家的雄才大略,比落一叶而知秋更长远的眼光,知一会十那是最基本的。

煌煌《二十四史》,记载了无数的战争,尤其是中国的史官还是按兵书的原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记录战争的。对“谋、交”使用了大幅篇章,而对作战一般都是寥寥几笔,比如破之、拔之等待言简意赅。

就像前些日子,波斯对鱿鱼,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中国网友,在波斯驻华网络账号下留言,如何对付鱿鱼,还有新中国战争罪第一人刘子光,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在非洲指导部落军队大杀四方,根子上还是我们的史书让大家获得的知识太多了,有心的话,可以掌握远远超过自己所需的知识。

没读过军校的毛主席为什么打仗厉害,就是因为他看的中国史书多。

来源:行者无疆~煮酒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