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虎林县最早由县政府组建的文工队叫什么名?可能很多人会说是1945年成立的“八九”剧团。这个答案既有合理性但又不准确,因为“八九”剧团确实是虎林县光复后成立的第一支革命的文艺宣传队,但它不是由虎林县民主政府组建的,而是在虎林县民主政府还未成立之前,由我党领导的虎
虎林县最早由县政府组建的文工队叫什么名?可能很多人会说是1945年成立的“八九”剧团。这个答案既有合理性但又不准确,因为“八九”剧团确实是虎林县光复后成立的第一支革命的文艺宣传队,但它不是由虎林县民主政府组建的,而是在虎林县民主政府还未成立之前,由我党领导的虎林独立团组建的。而虎林县第一支由政府组建的文艺宣传队,很多人并不知晓,它就是成立于1952年的虎林县林业文工队。
1952年10月5日,由于在赴援朝担架队中的突出表现,时任虎林县宣传部长兼虎林赴朝担架队政委的高军,被省委任命为高军代理县委书记。宣传部长出身的高军,口才极佳,多才多艺,对宣传工作十分重视。为了更好的将县委县政府的有关农村、林业相关政策传递给农民,巩固土地改革成果、促进农业生产恢复,为下步改造个体农业经济推行集体化进程打好群众基础,他在上任不久就组建了一支林业文工队,主要是宣传与贯彻执行农业、林业法律、法规和各项农业、林业方针、政策,宣传防火、森林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推广农业、林业科学技术等。
虎林林业文队队长王仁凯(前右二)五十年代和县工商联第三届会员代表合影
虎林业文工队是虎林县政府组织的第一支文工队,队员20余人均从全县各单位抽调而来。队长王仁凯,虎林县农业科林业股长,因爱好文艺并有艺术特长而调到文工队任领导。副队长梁亚臣,虎林县宣传部干部,会拉手风琴。乐队队长为鲁彦(罗国仕的老丈人,百货公司干部),队员有一部分是从虎林初级师范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如唱歌颇有天赋的孙希军、陈桂兰(百货公司职工)、李德喜、赵岩军(虎林文友印刷局老板赵洪经养女)等。还有虎林一中应届毕业生宫淑英,从部队转业回虎林的小提琴手邹本发,其他单位调入的王学德、王训月等。
原文工队部分队员50年代合影合影 自左至右温春云、王学德、×××、 王训月、邹本发、孙喜贵、常静波
虎林林业文工队,主要是到各农村和林场下乡演出,既是宣传队,也是工作队。文工队由县委书记高军直接领导,具有“人员少,队伍精;一专多能,一人多用;节目小型多样,反映实际生活”的特点。演出节目很多由文工队创作,贴近虎林人的生活,生活气息浓厚。文工队通过巡回演出、村头宣传等方式,将文艺作品送到基层农村的田间地头。文工队的节日形式短小,结构严谨,音乐动听、淳朴,演员们运用群众语言、抒发人物情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下乡有时坐马车,有时需要步行。近处的坐汽车或马车直接去,当天返回。远的有需要多次倒车,不通车的地方还得步行。如独木河,需要坐汽车到虎头,再坐马车到独木河。独木河是当时县林业的一个中心区,有点类似后来的林业局。不但人口多,承担的林业任务也重。当时的独木河不通公路,夏天沼泽密布,车马难进,遍地“沼泽地”“大酱缸”将其和外界隔绝。只有冬天,大地冰封后才能进入。
五十年代,某文工队到农村演出
文工队共去过两次独木河,全都是在寒风凛凛的严冬。演出就在村里的一间较大一点的房子内。点上汽灯,拉上幕布就开演。演出队的到来,让村民感觉像过年一样,村民对文工队象亲人一样,好吃的留给文工队,家中有什么事也愿意和文工队说。第一次到独木河演出,炮手谢克志特意上山打一只鹿,为大家做了一顿全鹿宴。第二次到独木河,谢克志上山又打了一只野猪,搞了一个全猪宴。
五十年代初。正是我们国家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每人每月供应粮食很少,没少有猪肉等副食。大家每天爬山涉水,还要练功,消耗量很大,普遍感到食不果腹,不少同学因营养不良而身患疾病。但文工队人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大家吃着粗粮和咸菜,晚上排练、演出后饿着肚子入睡,第二天依然朝气蓬勃,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除乐器、油彩和部分灯具不得不在商店购买外,其他的布景、道具、服装等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很多都是自己制作。在布置演出场地时,无论领导或普通演员、演奏员,大家一齐动手,装台卸台,不分彼此。
文工队的到来,不仅为村里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盛宴,更为这里的村民们带来了知识与希望。文工队演职人员在帮老百姓干家务活、打扫卫生、和乡亲们拉家常的同时,还帮助孩子们学文化,将外面崭新的世界介绍给封闭山村的人们。在拓展闭塞乡民视野的同时,让乡村之外的文明激活村民的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人们走出大山的渴望。同时,文工队员们认真地向老百姓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把立足点逐渐转移到工农兵这一边来,让这些因知识而生傲慢,由傲慢而生轻蔑,因轻蔑而生嫌弃爱虚荣小知识分子,成为真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原虎林县委书记高军
1955年1月14日,受“高线事件”诬陷“影响,省委决定免去县委书记高军职务。而由高军一手创办的林业文工队,随着高军的免职自然而然的解散了。存在两年多的林业文工队,就此结束了其历史使命。队员们也各回各原单位,孙希军、赵岩军、宫淑英、张某林四人调入鸡西市文工团,王学德、王训月调到县文化馆,李崇恩(1963年9月7日,湖北闸洪水抢险中溺水牺牲)调到煤建公司,邹本发回畜牧局种马站工作。
1956年,虎林县农村文艺骨干训练班全体合影
1957年,邹本发(后排左三)参加省文艺班乐队培训合影(邹本发提供)
专业的林业文工队解散后,虎林县虽然没有了专业的县属文艺团体,但由文化馆负责的文艺宣传队一直存在。但这些队员并非完全是专业的专职人员,其中有文化馆的文艺辅导员,有已改行的原文工队员,有从其他单位临时抽调的基层文艺骨干。如1958年隶属文化馆的虎林县社会主义文艺宣传队,有部分队员就是原林业文工队成员。
1958年,虎林县社会主义文艺宣传队 前排左至右孙喜贵,温春云,于梅,王训月,邹本发,王学德。
在培养虎林文艺人才,创作地域文化作品,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探索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后来者竖起了一面旗帜。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虎林县没有再组建由文化馆负责的专业文工队(团),但在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占领城乡阵地上,仍然做了大量工作。对内开展农村文艺骨干训练班、组建临时性的社会主义文艺宣传队,对外组织艺术骨干参加省文艺班乐队培训,参加牡丹江地区第一届农民业余文艺汇演,使虎林的业余文艺工作在内强筋骨、外塑形象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1958年9月,文化馆馆长李巨发(前左四)率队参加牡丹江地区第一届农民业余文艺汇演合影。
邹本发从五十年代虎林县林业文工队开始,经历了林业文工队、虎林实验剧团、虎林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虎林文工团各个历史进程,是虎林文工团的历史见证人,也是虎林至今仍健在的老文艺工作者。他和虎林文工团相依相随四十多年,一辈子与文工团风雨共度,经历了虎林文工团的兴衰和荣光,也见证了虎林文工团的发展与变化。
林业文工队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暂,却卓有成效地发挥了思想动员作用,对虎林文艺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社会教育以及巩固土改成果,培养艺术人才、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城乡文化阵地、破旧俗倡新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宣传队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生动形象地阐释党的方针政策,增强民众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认同。同时,通过文工队训练出来的语言及肢体语言、表演艺术等基本功,不但让文工队成员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也为文工队员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后期这批文工队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果说文工队的锻炼,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乃至终身的影响,一点也不为过。
素材老照片提供邹本发
来源:西岗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