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扫过静谧的校园,一间间教室却在上演着奇特的场景——不是孩子们拿着扫帚抹布学习劳动,而是他们的父母弯腰屈背,擦拭玻璃、清扫地板。这一幕正在全国多地上演:学校以“家校合作”之名,将本应由学生承担的教室清洁任务转移给家长,美其名曰“减轻学生负担”,实则扭曲了劳动
秋风扫过静谧的校园,一间间教室却在上演着奇特的场景——不是孩子们拿着扫帚抹布学习劳动,而是他们的父母弯腰屈背,擦拭玻璃、清扫地板。这一幕正在全国多地上演:学校以“家校合作”之名,将本应由学生承担的教室清洁任务转移给家长,美其名曰“减轻学生负担”,实则扭曲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当抹布从孩子的小手转移到家长粗糙的掌心,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对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还是对教育初心的彻底背离?
劳动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辉煌谱系。从裴斯泰洛奇的劳动学校到杜威的“做中学”,从苏联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长期方针,无不认可劳动在塑造完整人格中的不可替代性。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让孩子通过亲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多重收获。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揭示:儿童是在与物体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当孩子擦拭课桌时,他不仅在清洁物理空间,更在理解材料特性、掌握动作技巧、培养空间秩序感。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中手脑并用的学习体验,是任何书本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劳动教育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当孩子通过努力让环境变得整洁美观,他收获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付出带来的成就感,是对劳动价值的切身认同。这种体验形成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对勤俭美德的认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基础。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没有亲手挖过土的孩子,永远不会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家长进入教室承担清洁工作,表面上似乎是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实质上却导致了劳动教育的深度异化。
首先是对劳动价值的扭曲。当清洁工作从学生的义务转变为家长的责任,劳动不再是平等的教育过程,而是变成了可以转嫁的负担。这种安排无形中传递了一种危险信号:某些劳动是低等的、可以委托他人代劳的。这与“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不经意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职业贵贱之分的种子。
其次是教育机会的剥夺。教室清洁看似琐碎,却蕴含丰富的教育契机:值日生制度培养责任担当,清洁技巧训练手眼协调,集体劳动强化团队意识。这些教育价值在家长代劳的过程中全部流失。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代劳常常延续到家庭领域,导致许多孩子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有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不足0.2小时,远低于其他国家的1-2小时。
第三是教育责任的转嫁。学校将本属自身的教育职责转移给家长,构成了教育职能的“外包化”。这种趋势不仅表现在劳动教育领域,已蔓延到批改作业、辅导功课等多个方面。教师专业权威被消解,家长教育焦虑被加剧,形成了家校关系的恶性循环。当教育边界日益模糊,最终受损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专业性。
家长代劳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多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功利主义教育观的盛行在背后推波助澜。在“唯分数论”尚未根本改变的今天,文化课学习被无限重视,劳动教育则被边缘化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家长和学校形成了一种共谋:为了争取更多学习时间,任何与升学无直接关联的活动都可以让步。这种短视的教育观,剥夺了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
安全主义的过度防范同样难辞其咎。担心孩子劳动中受伤,担心清洁剂伤害皮肤,担心登高擦拭发生意外——种种安全顾虑让学校选择了最保守的方案:由成年人代劳。这种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在适当风险中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培养了脆弱的一代。
家校关系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当下家校关系呈现出复杂形态: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空前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甚至超越了合理边界。部分学校将家长视为免费劳动力,忽视了家庭和学校应有的职责分工。
要让劳动教育回归正轨,需要多方合力的系统性改革。
重塑劳动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劳动课程体系:低年级学习个人物品整理,中年级参与班级清洁,高年级可参与校园美化。劳动评价机制也需要创新,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非简单地打分评级。
明确家校责任边界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应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哪些是学校的教育职责,哪些是家庭的培养责任,杜绝学校向家长转嫁教育任务的现象。健康的家校合作应各司其职、相互支持,而非职责不清、相互替代。
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能提升教育效果。单纯的教室清洁难免单调,学校可以开发校园农场、工艺制作、社区服务等多元劳动项目,让劳动教育变得有趣而有意义。北京某小学的“屋顶农场”项目,不仅让孩子学习种植技能,更整合了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展现了劳动教育的创新形态。
劳动教育的异化现象,折射出我们时代的教育焦虑和价值困惑。当我们替孩子完成本属于他们的劳动时,我们不仅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更传递了错误的价值信号。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扫地,而是教他们如何扫地;不是为他们创造无菌环境,而是培养他们适应复杂世界的能力。
让劳动教育回归本质,不仅是教育方法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回归。唯有当孩子的小手重新握住扫帚抹布,亲自感受劳动带来的疲惫与成就感,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懂知识、又能实践,既有个性、又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这需要教育者的勇气,需要家长的智慧,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努力。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塑造人格。愿我们的教育能够坚守这一朴素而深刻的真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体验成长,在双手劳作中实现心灵的丰盈。只有当孩子们亲自擦拭教室的桌椅窗户时,他们才能真正擦亮心中的价值明镜,照见自己与这个世界最真实、最有尊严的连接。
来源:兰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