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4月,日寇第二次占领鹿邑县城。国民党鹿邑县政府被迫再次南迁,最终驻扎于石槽集(今属郸城县)。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县政府才迁回县城。
1934年,鹿邑县民国县政府在全县设立五个区。其中,一区驻地在城关,二区驻地在南丰,三区驻地在郸城,四区驻地在试量,五区驻地在马铺。
1939年4月,日寇第二次占领鹿邑县城。国民党鹿邑县政府被迫再次南迁,最终驻扎于石槽集(今属郸城县)。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县政府才迁回县城。
在这六年期间,鹿邑县基本处于半沦陷状态,敌我双方大致以清水河为界,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清水河以北地区(一、四、五区)被日伪军控制,而石槽国民党县政权仅能控制二区南丰(辖六个乡)、三区郸城(辖七个乡)以及一区内的孙渡口(今属鹿邑张店乡)联保区域。
从1939年4月至1945年9月,民国政府统辖区实行区、乡、保甲制;而在日伪占领区,则实行区、联保、保甲制。
史料一:
1937年冬,河南半壁已沦为敌手,商、栖、淮、毫相继沦陷。1938年春,国民党鹿邑县县长张作舟(淮阳人)畏敌逃离鹿邑县城。秋,魏凤楼率队来鹿色任县长。1939年4月底,日寇第二次占领县城,到1945年投降止,达七年之久。国民党县政府南逃至石槽集。下面介绍的是国民党县政府偏安石槽的一些情况。
机构设置
国民党商丘行政专署以黄泛区为屏障,于1938年秋迁驻秋渠。专员王瘦吾(河北省人)任命杨佩南为鹿邑县县长,县政府设在石槽集(现属郸城),因属半沦陷游击区,未施行新县制。
县政府内除设有秘书一人外,尚设民、财、建、教、军等五科。各科设科长一人,科员一至二人,负眷写之责的书记若干人。县直机关有田赋管理处(处长由县长兼任,副处长主持业务,负责田赋征实征购)、财务委员会、教育局、军民合作站(负责支发粮柴机构)、民众教育馆、契税经理局(业务由省领导)、县政府特务队(负责守卫、侦察、传讯、办案、催粮、管押等任务),司法承审附设在县政府内。同时尚有国民党鹿邑县执委会(即县党部)、三青团商丘分团筹备处,分住在石槽及周围村庄。
县内行政区,划分为五个区,一、四、五区均系沦陷区,靠近黄泛区的一、四区的边境村保,以私人关系,尚能负担粮款,但也为数寥寥。清水河以南为二、三区,共辖十三个乡(镇),二区划分为秋渠、金庙、白马驿、南丰、英武、汲水等六个乡。三区划分为石槽、郸城、钱店、宁平、汲冢、邢寨、虎岗等七个乡。二区区部设在朱恺店,也曾设在郭大楼。三区区部设在张集。
各区部设区长1人,区员1至2人,会计1人。二、三区每区由教育局委派教育督导员1人。区队武装,各区人枪不等,多在二三十人,少则十几人。乡(镇)有乡(镇)长1人,副乡长1人(其中一副乡长由中心学校校长兼任),民政、财粮、文化等股,各设股长1人,另有指导员1人,(由党政分队派出),乡(镇)设自卫队队长1人,班长若干人,士兵和枪支各乡(镇)数目不等。乡(镇)下为保,保结各自然村的若干甲。
第一战区临泉指挥部主任汤恩伯,于1941年更换商丘行政专员王瘦吾,由辛少亭接任专员。同时,鹿邑县县长杨佩南被调,暂由张绍庭(系九支队队长)接任县长。张任职到是年冬,汤恩伯任命翁文庆(浙江省义乌县人,与汤同乡)为鹿邑县县长。次年夏,翁文庆被调去后方,县长由徐镇球(义乌人)暂代。
1942年底,翁文庆仍回石槽主持县政,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翁率部迁回鹿邑县城。1945年底,翁卸去县长职务,遗缺由孙敬轩(商丘县人)接任。
军队、特务组织繁多
国民党鹿邑县政府偏安泛区石槽时,凭借黄泛以阻止日伪侵犯。并以抗日为名,层层建立军事组织,搜集枪支、扩大武装力量。
商丘行政专员辛少亭,将驻黄泛区的七支队(支队长王应亭)、八支队(支队长赵捷三)、九支队(支队长张绍庭),收编为新编29师(辛少亭任师长),另收地方小股游击队,编为该师的特务大队。人枪8000余,分驻各河防,设卡报税。
八支队赵捷三(观堂乡坡桥口村人)的部队曾多袭日寇,打击了日伪,显示了爱国抗日精神,深得群众赞扬。因赵刚直倔强,对上不阿谀奉承,不知得罪了哪个,1944年春,赵捷三一家住秋渠耿寨时,一天夜里遭受十多名歹徒的突然袭击,其岳父、三个太太、伙夫、副官及赵本人等同时被害。
1941年农历十月,来自开封天主堂的主教和三位神甫(均系意大利人)。到丁村教堂(今属郸城县)视察,当夜遭人暗杀,车辆钱物被抢一空,尸首扔进井中。事后上海主教派周口教区文主教调查此事,辛少亭因怕引起国际争端,经过事先策划布置,所有被调查人,异口同声说:是日伪区长何子坚追踪所杀。经文主教亲身察访后,不了了之。
县长翁文庆系汤恩作之嫡系,汤批准翁在泛区搜集地方人枪,收编小股游击队,编为第八纵队,翁任纵队司令。到1943年夏,编成为杨子超(沈邱人)、郭心同(钱店人)等三人为支队长的八纵队,共人枪千余支。驻守钱店、汲冢一带。1945年底,翁卸任县长时率队离去。
加强特务组织建设:1943年,临泉总指挥部,为加强以反共防共为名,组织党政总队。杨根深任总队长,下属党政若干分队,分驻各县,派驻在鹿邑的第九、第十一分队,由分队派到各乡(镇)党政工作指导员一人,同时,令翁文庆成立鹿邑县党政工作团,翁任团长,副团长由汲钱荪、刘和斋、梁叔平担任,秘书是陈保青(开封人)。团部设总务、行动两组,我兼任中校级总务组长,中校级行动组长由刘德友(夏邑人、商丘分团股长)兼任。
党政工作团下设两个区队,一区队设在郸城,董中华任区队长,王雨农任秘书。二区队设在丁村,刘鹤年任区队长,芦友兰任秘书。各乡(镇)设党政督导员一人,在河防、重要路口设置盘查哨(哨长、哨丁各一人),于各级学校内指派教员一人任通讯员。集(镇)和较大自然村也有通讯员设置。因所属人员都负有防共通讯之责,由团部发给每人一个通讯证,也可作通行证使用。
该团之盘查哨盘查时,不仅给行人增加麻烦,更甚是故意刁难,对商人进行勒索,致使行人谩骂喋喋。1943年冬,石槽北大桥盘查哨,曾盘查拘捕一背炭篓之乞丐,疑是共产党人,镣押在县政府特务大队,经团长翁文庆及刘和斋、梁叔平、汲钱苏、李恪忧(承审官)等人几夜审讯,严刑拷打,该乞丐毫无惧色,不供姓名,终未供出共产党的任何情况。翁等无可奈何,于四天后夜间,将该人押至石槽西河坡处死,就地掩埋。
1944年夏,丁村学校教员刘荷伯(太康县人),因在吃饭场谈到太康解放区不派粮款、生活安定情况,被通讯员告发,将刘押送团部,拘留在特务队,经向翁说明情况,被给予解聘驱逐出境之处分,以了此案。
国民党、三青团在泛区的活动
沦陷之前,国民党鹿邑县党部由汲钱苏任理事长。沦陷后活动中断。
1940年,刘和斋接任鹿邑县执行委员会书记长。因黄泛区原有党员很少,区党部暂未设立,逐渐建立了区分部。按规定:“公教人员必须入党入团之原则”,首先在机关学校根据自愿申请发展党员。区分部书记多由中心学校校长担任,个别是由乡(镇)长或社会人士担任。简师区分部书记由教员王锡古(又叫王祉斋)担任。先后共建立区分部十四个。
县政府在石槽时,三青团县领导机关未设立。而三青团业务之开展,系由商丘分团办理(分团部设在石槽集东一里朱庄,梁叔平任主任),主要以简师学生为对象,采取集体吸收,按照在校学生名册,一次列册上报,经批准后发给团证。建有简师区队,校长任子慎任区队长。还在郸城集、朱恺店设有区队。
学校教育
鹿邑县半壁沦陷后,教育事业即告停顿,国民党县政府迁至泛区石槽集办公后,由于黄泛成灾,形势不稳与人力不足,兴建学校殊非易事。
1939年后,形势稍稳,为了与日伪争夺青年一代,激发青少年爱国抗日之热忱,兴办学校实属当务之急。1939年夏,在郸城察建瘦吾小学,继之又恢复宁平小学,增设秋渠完小。
1940年7月,我任教育局局长,为继续增设学校而忙于物色校长人选,从后方和沦陷区邀聘教员,并派县督学、区教育督导员分赴各乡(镇)筹建乡、保各级小学,至1942年秋,共设立乡中心学校和分校15处,保国民小学(初级)60余处。义务小学(单级复式初级一班)60处,在沦陷区筹建以私塾掩护为名之塾校7处,其教材以抗战读本为主,共收容小学生11000多人。
在沙河南后方,设有国立战中、战师和联中多处,以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学生免为敌用,经广为宣传后,潜居沦陷区之青年学生闻讯踊跃前来,经教育局办理证件,保送后方各学校就学,约达120多人,包括其他沦陷县份之学生。
1942年秋,恢复简易师范(四年制),朱端亭为校长,在宁平小学招考两班,学生100名,暂借宁小教室上课,冬季黄水降落,时被日寇炮击,难以上课,乃于1943年春将该校迁移石槽大寺庙,增建校舍,添置校具,学校初具雏形。是年秋,添招简师、初中各两班,以后每年春秋,简师、初中增招班次,到1945年下,该校共设16班,学生约700人。唯高中班因省教育厅未予批准,于1944年秋,将高中班学生介绍给豫东教育专员办事处,分配到联中就学。
鹿邑县既是半沦陷区,又遭黄泛重灾,教育经费,端赖为数极少的田赋附加款,学校难以办理,所能继续维持现状者,全靠由县统筹之军粮项下给予贴补。回忆全年教育经费开支约八万元(仅系教育局、简师和中心学校经费开支),教职员与简师学生以及学校办公费等,全年须补助粮柴各90万斤(简师教职员每人每月平均约500斤,学生每人每月需补助粮柴各60斤,中心学校教职员生活补贴每人每月平均180斤)。
保国民小学教员薪金和每人月补贴粮柴各60斤,也由保筹给,义教经费每年由契税经理局拨发3000元,该款除开支津贴沦陷区几处私塾教师共约500元以鼓励外,以2500元分发给义小教员。
泛区人民灾祸惨重
1938年秋,黄水汹涌过境,村庄房舍淹没十有七八,溺死者无数,青壮年背乡外逃,老弱病残浸沉泛区嗷嗷待毙。汛期过后,黄水降落,须至春节后麦子始能撒播。由于黄河改道、泥淤冲积,出现片断土地可种秋禾,收获后灾黎得以糊口活命。
自1941年后,泛区军队人额和机关学校公教人员增加已达八千人之多,全年需要粮柴各六百万斤,由13个乡之嗷嗷待哺之灾黎,担负如此庞大数目之粮柴,真是力所难及!更要年年缴纳当年和预征五年后的征实、征购折价款,如此敲骨吸髓之重重压榨,致使卖儿窝妻者时有见闻,村村有催粮讨款者,鞭管索退,被迫自缢者不乏其人。加之1943年为灾,田禾野菜被吃尽,虽有粥汤赈济,也无能挽救万一。而灾黎身体虚肿,村庄旷野饿处处可见,尸体腐臭无人掩埋,凄惨之状令人恸哀,追忆及此,倍感罪疚!
(作者:安锡芳辑自《鹿邑文史》第1辑1988年6月)
1939年4月,日寇第二次占领鹿邑县城。国民党鹿邑县县长杨佩南率领县府大员,星夜出逃,经宁平、郸城,最后在地处泛区中心的石槽集停了下来,在此安营扎寨。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才搬回县城,在石槽整整六个年头。
鹿邑县原划五个区。城关为一区、南丰为二区、郸城为三区、试量为四区、马铺为五区。沦陷后,清水河以北被日伪军占领,石槽国民党县政权所控制下的只不过二区、三区和一区的一个孙渡口联保。
二区辖金庙、老牙、白马驿、南丰、英武、礼让、汲水等七个乡。区部常驻竹恺店,也曾驻过郭大楼(今属南丰镇)。先后任区长的有:王步扬(竹恺店人)、傅廷章(外号傅大炮,宁平牛楼人)、张绍廷(外号张胡子,鹿邑南门张人)、阎子英(观堂南阎寨人)、王润丰(竹恺店人)等五人。
三区辖石槽、郸城、钱店、汲冢、邢寨、虎岗等七个乡。区部驻张集(今属宁平镇)。该区曾有三任区长,即:梁涛(字荻江,虎岗北梁老家人)、王应庭(即王昌顺)、翟玉如(鹿邑人)。
为加强对边区控制,1943年,县长翁文庆曾将三区原管辖的汲冢、钱店一带划为第六区。首任区长王润丰;二任区长董振亚(字中华,鹿邑县大辛集人)。区员张仲芳(宁平东南张庄人,系巴集北郭集纵支队长郭明英之婿)。
县政府设有秘书和民、财、建、教、军五科。县直机关设有:田赋管理处、财务委员会、教育局、竽民合作社(管理粮柴收支)、民众教育馆、契税经理局和森务大队。
县府秘书先为吕钟如(又名吕刚,白马驿人),翁文庆任县长后换为黄际波(秋渠张老庄寨人),后又换为张星旺。民政科(即一科)科长陈国珍,财政科(即二科)科长)科长杨XX(太原人);建设科(即三科)科长徐XX;教育科(即四科)科长陈培成(宁平南陈堂人);军事科(即五科)科长鹿XX。
县直田赋管理处主任傅廷章,财务处主任吕钝如,教育局局长安锡芳(鹿邑西关人),军民合作站站长梁叔平(梁老家人),副站长董振亚;民众教育馆馆长卢廷勋(字友兰,汲水卢岭人),契税经理局主任吕钝如,特务大队长先为XXX,后换傅炳谭(汲水西南小傅楼人)。
鹿邑县政府驻石槽期间共有五任县长。1941年杨佩南被调走,由张绍廷接任。同年冬,驻秋渠集的国民党河南第二行政督察专员辛少亭派他的秘书翁文庆去接任(翁系汤恩伯的同乡嫡亲)。1942年夏,翁文庆因去浙江为汤恩伯搬家眷,由徐镇球代县长。1942年底,翁文庆重返石槽,从许镇球手里又要回了县长大印,一直干到日本投降搬回鹿邑。
翁文庆任县长期间,省政府曾派一名叫路传之的人来石槽任县长(因翁文庆系汤恩伯军方势力所派,非省府安置),路到此一看已有了县长,便返回省府交差,后改派到民权县当了县长。
在那黄水滔滔的岁月里,国民党鹿邑县政府,虽偏安于石槽弹丸小镇,但仍然是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派粮派款,压得郸城一带人民喘不过气来。而那些国民党大员们,却横行乡里,大发其财。
当时民间曾流传这么一首民谣,“左丞相,右丞相,四个主任,员外郎。”“左丞相”指的是田赋处长,独霸宁平一方的傅廷章。“右丞相”指的是官僚加地主的竹恺店王芝圃。“四个主任”指的是一身兼四个主任之职的白马驿吕钝如。“员外郎”指的是梁老家拥有数十顷土地并任三青团商丘分团书记的梁叔平。
1989年3月,一位归来探亲的台胞祁先生回忆当年情景说:“我受临泉党政分会指派,随小分队来石槽督导工作时,见到这里的人民连糠菜都吃不饱,而县长翁文庆却用盛宴招待我们,肥鸡大肉真使我们不忍下肚。”
1938年6月,县城沦陷后,国民党县党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0年7月,国民党第七区党务指导专员张善兴到当时鹿邑县政府所在地一石槽,指示县党部书记长刘和斋,大量吸收党员、扩展组织。
刘和斋利用县政府举办训练班的机会,大讲什么“主义”“国家”“民族”,让各机关大小职员,各乡镇保、甲长集体加入国民党。并增建区党部、区分部和党小组。
1941年,汤恩伯的势力伸到苏鲁豫皖边区。翌年,派辛少亭到秋渠接任新编25师师长,以组织地方武装“抗日”为名,收编了以王昌顺为支队长的7支队,以赵捷三为支队长的8支队,以张绍庭为支队长的9支队,和以张庚寅为大队长的专署特务大队,共有3000余人。
该师在秋渠一带敲诈勒索,搜刮民财。1942年,省党部统计室豫东办事处主任李明毅,调任鹿邑县党部助理。同年秋,李向省党部报告共产党地下党员李铁林秘密在鹿邑发展中共组织。省党部密电鹿邑县党部和县政府:“着即将李铁林镣解鲁山。”李铁林获息转移。
李明毅又与国民党支队长赵捷三、豪绅傅廷章互相勾结,狼狈为奸,随便抓人,拘禁拷打,逼粮逼款,作恶多端。
1942年10月,刘和斋去西安参加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党训班,接受反共教育。1944年,新四军在永城、商丘、亳县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国民党苏鲁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令鹿邑县加强党政工作,以防新四军渗入。
县党部和县政府组织党政工作团,翁文庆任团长,刘和斋和三青团商丘分团主任梁淑平兼任副团长。下辖两个区队:一区队驻丁村,区队长刘鹤年;二区队驻郸城,区队长董振亚。每区队设3至4个督导员,负责各路口盘查新四军。同时,指令各村保、甲长发现新四军及时报告区队。
石槽简易师范始末1942年夏,鹿邑沦陷,当时的“鹿邑师范”学校被逼迁到了现今的郸城县宁平镇,借宁平小学招生。一天,日寇南侵,由于群众挖路断桥,使他们被阻于虎岗晋沟河北,便在河边架起大炮向南疯狂轰炸。宁平集在射程之内,集上周老凤家院中的一棵枣树被拦腰炸断,大门楼也被轰塌。
为了师生安全,刚迁进几天的学校不得不再次搬迁,连夜搬到了鹿邑县政府所在地石槽。后来,学校在此招收两班初师学生,我们就是其中的两位,从此,“鹿邑师范”便改名为“石槽简易师范”。
因无校舍,学校先设在一所大庙里。不久新校园建成,共有四五排草房,有:教室、宿舍、伙房,非常简陋。1943年又收三班师范,一班高中。到了1945年,该校已有学生五百余人,教职工三十多名,教具、体育器材基本齐全,学校初具规模。
该校的学生多数是县境内官宦人家的子女,当时的学生是免费学习,每月六十斤麦,一百二十斤柴,大伙吃饭,集体生活。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动植物、公民、音乐、美术、军训、童训。学校的考核制度非常严格,期末不及格者,少数准予补考,多数是留级。
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外地,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好,大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和任教多年有名望的中年教师。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成了解放后郸城县教育界的骨干。
当时,学校里教员的政治情况很复杂。有倾向于国民党的,有中立态度的,也有积极宣传抗战的进步教师和地下党员。像训育主任刘泽民,国文教师李铁林、韩文道,史地教员张又铭等,这些教师对学生温暖关怀,特别是对家境贫穷的学生,他们常常在课堂里向学生热情宣传抗战,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李铁林老师,他平易近人,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都很关心,我们都愿意接近他,常到他家去玩。李师母是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经济条件不好,她常帮伙房磨面来补贴生活,对来家玩的学生总是热情招待。李老师课后教给同学们许多宣传抗战的歌曲,有一首,我们至今还能唱出来:
小河的水黄又黄,
日本鬼子太猖狂;
昨天烧了王家寨,
今天又炸朱家庄。
抓了老年挡炮火,
抓了少年去打仗;
这样的日子不能过,
拿起刀枪干一场。
1943年,有一天上国文课时,却不见李老师来上课,后来有同学说昨天半夜见李老师全家都搬走了。很久后才知他是中共地下党员,估计可能当时他的活动已引起国民党的注意,组织上让他转移的。
第一任校长朱印章病故后,新校长任子慎管理无方。学生伙食极差。后来,连饭也不能吃饱了,同学们意见很大。那是1945年秋天的一天夜里,高中班的一些同学把任子慎从他小老婆的房里拽出来,痛打了一顿。这次学潮的结果是,免去了任子慎的职务,可也开除了几名领头的学生。
当时该校有国民党、三青团组织,1943年、1944年发展了几批三青团员,都是集体加入的,只举行了宣誓会,并没有什么组织活动。
1945年,日本投降,县城光复,该校由石槽北迁鹿邑。至此,“石槽简易师范”便不再存在。
未沦陷区
一、县政府县长
1934年,濮跃东,河南固始人。
1938年4月,张作舟,河南项城我。
1938年9月,魏凤楼,河南西华人。
1939年12月,王瘦吾。
1940年,杨佩南。
1941年,张绍廷,河南鹿邑人。
1942年,张斌。
1943年,翁文庆,浙江武夷人。
1945年9月,孙敬轩,河南商丘人。
1947年1月,王应亭,河南柘城人。
1948年4月14日(仅3天),陈涛,河南淮阳人。
1948年4月下旬,董中华,河南鹿邑人。
二、国民党鹿邑党部
1932年,陈进贤主持工作。
1934年,县长濮跃东兼书记,陈淑嘉、刘和斋负责。
1938年6月,牛干卿、路乐天负责。另国民党豫东办事处主任李明毅。
1940年,刘和斋书记,助理李明毅。
1942年,汲钱逊书记,助理刘和斋、李明毅。
1944年,刘和斋书记,翁文庆党政工作团长,三青团商丘分部主任兼副团长。辖2个区队,1区队区队长刘鹤年,驻丁村。2区队区队长董振亚,驻郸城。每区队设3至4个督导员,负责各路口盘查新四军,指令各村保、甲长活动,报告情况。
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鹿邑党部驻石槽。
三、国统区驻军
1938年6月至1939年5月,豫东第2专署保安司令宋克宾,第1、第4总队。驻郸城。
1939年6月至1941年,河南第2专署专员王叟吾。驻秋渠。
1942年,国民党第193师副师长兼河南第2专署专员辛少亭,组编游击3纵队任司令,收编鹿邑地方武装,王昌顺为7支队,赵捷三为8支队,张绍迋为9支队,驻秋渠。后被编入国民党97军新编29师,辛少亭任师长,张绍廷85团,康清如86团,张庚演87团,驻石槽黑河一带。1945年8月北去徐州。
沦陷区
一、日伪县知事
1938年6月至8月,设立维持会,8月日军撤退,维持会垮台。
1939年6月19日,曹义吾,山东曹县人。
1940年2月2日,岳友山。
1943年6月18日,韩揖哲,河南柘城人。
1944年1月24日,李协和,河南柘城人。
1944年10月,王尔石,天津人。
日伪政权建立后,控制鹿邑县境北半部5个区,(南部为国民党县府,称末沦陷区)区以下设乡(镇)保、甲,在保甲内实行十户连坐法。
二、日伪驻军
1942年春,日伪第2路冯克运师驻鹿,师部在何隅首,3个团分驻城西至生铁冢一带。
1943年,张岚峰部第17师师长杨树森驻鹿,师部驻信义会,特务团驻城内,西关1个营,枣集1个团,余部驻张斌营、王皮溜、观堂。
1944年,刘玉岐接任伪17师师长,2月率部赴淮阳,伪第2军王新民部驻鹿,军部何隅首,部队分驻辛集、试量、吴台庙等集镇。
3月,伪16师刘扶青部住芦庙集。
6月,日伪挺进军黄祥甫来鹿,军部及1个团驻城内,汲水、吴台驻1个团,安平、辛集各驻1个团。
来源:中原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