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跟领导对着干、唱反调、说风凉话,能力再强,也难保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6:02 2

摘要:白起之死,令人惋惜,一代战神竟然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犯什么过失,而是被秦昭王赐剑自刎而死。

跟领导对着干、逆着来、唱反调、说风凉话,后果会怎样?

战神白起,用血淋淋的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跟领导唱反调,后果绝对不好!

白起之死,令人惋惜,一代战神竟然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犯什么过失,而是被秦昭王赐剑自刎而死。

可惜的是,白起直到死都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白起甚至还把原因归结到自己坑杀俘虏这件事上。

其实说到底,他终归还是没有想明白,应该如何跟领导相处。

本文我们就对白起之死做一个回顾。

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带领秦军攻打邯郸,战事进展不顺。

而秦国这边为了支援这场战事,不断征调兵力,消耗了大量资源。

王陵带领的秦军,却在邯郸战场上,损失了惨重!

这时候白起病好了,秦昭王打算让白起代替王陵指挥作战,但是,白起却说:“邯郸要拿下来,那可不容易。而且诸侯的救兵很快就会到来。况且,诸侯对秦国早有怨恨,秦国虽然在长平大胜赵国,但本国士兵也是死者过半,国内空虚,有赵国作为内应,诸侯从外部进攻,秦军必败!”

很明显,白起这是在跟秦昭王唱反调。他不仅不支持秦昭王的行动,还直接给这个行动定了性,认为“必败无疑”。

这谁能忍呀!?

任何一个领导在做出决策之后,都不会认可下属这样以否定的态度,定性失败的结果。

秦昭王觉得自己无法说服白起,于是让丞相范雎去劝说白起出征。

但是,白起始终坚持自己病还没好,不肯去前线。

秦昭王没办法,只能让王龁代替王陵,继续率军攻打邯郸。

王龁到达邯郸后,围困了很久,邯郸依然没有攻下。

此时,信陵君魏无忌带领魏国军队支援赵国,平原君赵胜和毛遂也说服楚国出兵,楚国春申君黄歇率领楚国军队前来救援,王龁面临的不仅是赵军,还有其他诸侯的援军。

白起听说这些情况后,说道:“秦王不听我的计策,如今怎么样了?”

言外之意是:你不听我的,结果事情变得更糟了。

秦昭王听了非常生气,下令让白起必须前往战场,但白起仍坚持自己病未痊愈,不肯出征。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对白起忍无可忍,免去了白起武安君的爵位,把他降为普通士兵,留在军队中。

当时白起身体确实不好,无法行动。

与此同时,王龁在前线越打越吃力,使者一波接一波向秦王求援。秦昭王无奈,只好再次征召白起出征。

这次,白起被要求离开咸阳,刚出咸阳西门十里,到了杜邮,秦昭王的使者便追了上来。

原来,秦昭王跟范雎等大臣商量后认为,白起被贬后满腹怨言,言语中多有不满,恐怕也少不了口吐芬芳。

最终,秦昭王下定决心,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命令他自杀。

白起见到使者,也明白自己的路已经走到头了,只能自尽。

这就是白起之死。

白起为什么会死呢?

说白了,这就是跟领导相处出现了问题。

那么,白起跟秦昭王是如何在战略决策上产生分歧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白起一举坑杀赵国40万士兵,可以说彻底消灭了赵国的主力部队。接着,公元前259年,白起分兵多路,攻打赵国各地,并亲自率领一路人马围困邯郸。

眼看着白起灭国之功即将到手,但是,却出了意外!

这时,魏国和韩国派出使者苏代游说范雎,让范雎在秦昭王面前为赵国说情,赵国愿意割让6座城池,换来秦国撤兵。

而秦昭王觉得不用继续攻打就能获得6座城池,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秦昭王下令白起撤军,长平之战就此彻底结束。

秦昭王和白起原本计划得很好,秦国不用再付出太大代价,就能吃下赵国六座城池。

可以说,这是意外之喜,但是,对白起来说,这却不是什么好事。眼看着灭国的大功即将到手,自己也有望因为灭掉赵国而名垂史册,结果白起的行动却被秦昭王叫停了。白起心里自然非常窝火,因此对秦昭王和范雎心生不满。

接下来,公元前258年,赵国并没有兑现承诺,把六座城池交给秦国。

秦王见秦军稍微缓过劲来,决定再次攻打赵国,想让白起带兵出征。

但是,白起认为此时攻打赵国已经没有优势,不如休养生息。

秦昭王却坚持让白起出征,白起只好以生病为由拒绝。

无奈之下,秦昭王只得派王陵带兵攻打邯郸,结果屡战屡败。

这场攻打邯郸的战争,最终因为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春申君黄歇带领楚军前来救援,秦军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秦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战事失败,谁该为此承担责任呢?

白起这个在后方唱反调,说风凉话的,自然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最终被逼自刎。

白起为什么会死?其实完全是因为跟领导相处的问题。

白起的结局,也给了我们带来了非常惨烈的教训:

一,不顾大局。

跟领导耍脾气、使性子,一意孤行。

耍大牌、耍脾气,最终引来了领导的不满。

领导可以忍一时,但不能一直忍,最后忍无可忍,只能让白起自我了断。

二,不给领导面子。

秦昭王和范雎在长平之战后,让白起撤军确实不够明智,但说,白起因此对范雎和秦昭王都心生怨恨。

而在邯郸战场失利的情况下,秦昭王多次放低姿态,请白起出山,但白起却始终不给领导面子,不顺着台阶下,还屡次让秦昭王难堪,甚至说风凉话,嘲讽领导的决策失误,这谁能忍呢?

我要是秦昭王,非得把白起五马分尸了,太把自己当棵葱了!

三,不知死活。

白起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是,秦军在前线失利时,他还在后方说风凉话,“看吧,不听我的,现在成这样了,搞砸了”,这无异于当众打领导的脸。

白起这种不知进退、不知死活的做法,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不出工不出力,唱反调,说风凉话,谁能忍这样的下属?

这就是“白起之死”给我们的职场启示:你能力再强,也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千万不要自找麻烦。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读史学谋略,有位又有为。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来源:李子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