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玉成号年画坊”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正带领“玉成号年画坊”匠人,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量身定制1000幅融合中医药元素的“人参娃娃”年画,以传统技艺为媒介,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当百年年画
“遇上”中医药文化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在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玉成号年画坊”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正带领“玉成号年画坊”匠人,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量身定制1000幅融合中医药元素的“人参娃娃”年画,以传统技艺为媒介,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走进玉成号年画坊,彩绘工匠正伏案为“人参娃娃”年画勾线,各种彩色颜料在宣纸上层层晕染。张宏轻抚着即将进入装裱工序的画作介绍:“这幅作品融合了中医药大学的核心文化符号——人参娃娃手持灵芝,背靠象征‘光耀门楣’的旭日,既保留杨柳青年画‘大娃娃’憨态可掬的造型,又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是学校精神与传统技艺的完美共鸣。”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镇内仅存始终坚守传统年画制作工艺的年画作坊,“玉成号”历经了近百年风雨。从1926年霍玉棠、韩春荣创办画庄,到改革开放后霍庆顺及家人重新开始筹备画庄,再到2019年玉成号第七代传人张宏创立“玉成号”年画体验坊,这家“活着的非遗博物馆”始终在守正创新中前行。“我们既要当‘守墓人’,更要当‘播种者’。”张宏说,年画坊每年与高校合作推出新年画,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
张宏一边展示着设计稿一边和记者介绍:“从线稿修改到套色定版,双方团队反复推敲,学校希望用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则想突破传统题材。人参娃娃圆润的造型源于年画经典‘大娃娃’,灵芝祥云纹取自清代药房匾额,背景旭日既暗合‘光耀杏林’的医者情怀,又延续年画‘喜庆吉祥’的底色。目前1000幅作品已进入彩绘收尾阶段,预计5月中旬交付,将成为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名片。”
这种“非遗+高校”的创新合作模式,正在杨柳青古镇引发连锁反应。近年来,玉成号年画坊已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开大学、天津美院等高校建立合作,推出“属相新年画”“二十四节气”等一系列新年画。“传统文化需要被看见、被使用、被热爱。”张宏说,当非遗“拥抱”现代生活,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终将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来源:西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