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油大批家长为被打孩子讨公道,家长的抗争与法律的困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3:50 1

摘要:你能想象吗?在我们以为纯真无邪的校园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令人痛心的黑暗。2025 年 8 月 2 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四川江油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曝光在大众眼前。14 岁女孩赖某某被 15 岁的同学刘某甲诱骗至无人区域,紧接着,14 岁的彭

你能想象吗?在我们以为纯真无邪的校园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令人痛心的黑暗。2025 年 8 月 2 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四川江油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曝光在大众眼前。14 岁女孩赖某某被 15 岁的同学刘某甲诱骗至无人区域,紧接着,14 岁的彭某某和 13 岁的刘某乙对她进行了围殴。视频里赖某某跪地被踢踹背部的画面,刺痛了无数人的心,而那些冷漠的围观者,只知拍摄却无一人出手制止,这究竟是怎样的悲哀?

据江油市公安局 8 月 4 日发布的警情通报,该事件发生于 7 月 22 日 15 时许,刘某甲因与赖某某发生矛盾,才引发了这场悲剧。被打后的赖某某头皮和双膝挫伤,经鉴定为轻微伤。可身体上的伤或许能治愈,心灵上的创伤又该如何弥补?

主犯刘某甲策划了 “诱骗至无人区” 和 “拍摄羞辱” 的行为,其手段之残忍,让人难以相信这出自一个 15 岁孩子之手。彭某某和刘某乙的暴力行为,也远超了人们对同龄人行为的认知。而那些围观者的镜头,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他们的冷漠,让暴力在那一刻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事件曝光后,当地家长们自发集结,为被打孩子讨说法。他们认为,仅仅对刘某甲、彭某某作出治安处罚,对刘某乙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以及将刘某甲、彭某某送往专门学校矫治教育的处理结果,难以服众。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是有道理的,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施暴成本太低,无疑是对犯罪的纵容。

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已满 12 周岁不满 14 周岁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才负刑事责任。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特定罪行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案中赖某某为轻微伤,施暴者确实达不到负刑事责任的标准。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易地逃脱应有的惩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校园霸凌的阴影一直存在。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青春期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偏差、网络时代的畸形 “狂欢” 与传播驱动,以及家庭监管与教育的缺失,共同构成了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滋生的土壤。

校园霸凌的阴霾下,没有旁观者,只有共谋者。当施暴者的拳脚落下时,那些举着手机录像的围观者,何尝不是在用沉默为暴力助威?更令人忧心的是,类似的场景正在无数校园的角落里重复上演——课桌下的掐拧、厕所里的围堵、网络上的谩骂,这些看不见的暴力往往比身体伤害更具破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施暴者往往来自缺爱的家庭环境。刘某甲策划的"羞辱式拍摄",暴露出其扭曲的权力欲求,这种病态心理正是长期情感荒漠化的产物。而彭某某等人的从众施暴,则折射出群体性恶的传染性。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短视频平台流行的"社会摇""约架"等不良内容,正在为未成年人暴力行为提供模仿脚本。

在法律惩戒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建立分级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日本《校园霸凌防止对策推进法》规定的"三级应对机制"值得借鉴:初级建立同伴调解制度,中级引入专业心理咨询,重度案件启动司法程序。成都某中学推行的"阳光导师"制度证明,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学生介入调解,能使八成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


最根本的解药,仍在于重建教育生态。当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不改变,当"狼性竞争"被错误鼓吹,校园就难以真正净化。浙江某民办学校将"共情能力"纳入素质学分考核,江苏某地开展"家长反霸凌工作坊",这些探索提醒我们:预防暴力需要全社会重构价值坐标。

站在江油事件的废墟上,我们终于看清:那些施暴少年既是加害者,又何尝不是畸形教育的受害者?唯有让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爱的归爱,才能斩断暴力代际传递的锁链。这不仅是拯救某个具体的孩子,更是在拯救我们共同的未来。

来源:艺飞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