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危险人物”,是“一个清军叛逆者”,查出来必定要逮捕治罪。经过周密的侦查和缜密分析,最后认定“吴民”即“吴忠信”,一个刚刚从江南将备学堂毕业不久的新军军官。
作者丨丁剑
1907 年,两江总督端方党羽在扬州抓到一个革命党人杨卓霖。
杨卓霖是负责革命党人联络的,当时,清军第十八协三十六标一营驻扎在扬州,杨卓霖来扬州要找谁?
审讯时,杨卓霖振振有词,视死如归,后被绞死于南京东市场。在杨卓霖的身上,搜到一份联系人名单,其中有一个叫“吴民”的人。
“吴民”显然是个化名,他是谁呢?
这是一个“危险人物”,是“一个清军叛逆者”,查出来必定要逮捕治罪。经过周密的侦查和缜密分析,最后认定“吴民”即“吴忠信”,一个刚刚从江南将备学堂毕业不久的新军军官。
但吴忠信的头上,有一顶保护伞:新军第九镇统制兼江南将备学堂校长徐绍桢,两江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长兼军校校长。他的面子即使是两江总督端方也不能不给。
徐绍桢不仅有“面子”,还能辨“怀疑”之惑,明“推断”之害,经过他的据理抗争,端方也有点理亏词穷,不敢贸然定罪。最后徐又“以身家性命作保,乃免。但端方强令不可再任部队长,遂改任该标司令部正执法官,供职镇江”。
其实,同盟会会员杨卓霖来扬州找的人正是吴忠信。他刚刚从江南将备学堂毕业不久,经介绍加入同盟会,积极宣传革命,广泛结纳同志。经常与上海陈其美等人秘密联系,满腔热忱地投入中国民主革命之中。
其时,吴忠信从南昌返回南京,闻此噩耗,悲愤交加,决心报仇。吴忠信一方面非常感激恩师徐绍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另一方面又坚定了决心与清军一叛到底。他在日记中曾有短句:“生来一条命,又拣命一条!要叛叛到底,肝胆迎新朝!”
自从加入同盟会,吴忠信整整沉默、悲愤、苦苦等待了五年,终于迎来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枪声响起,全国风起云涌。11 月 8 日,清军第十八协三十六标一营吹号集合,管带林述庆当众宣布:“镇江光复!”
吴忠信手举一把剪刀,大声呼道:“为了不做清军的殉葬品,要做民国新人,首先从我做起,剪去这罪恶的清军标记——辫子!”
林述庆眼疾手快,接过剪刀,咔嚓一下,辫子落地,众人欢呼:“民国万岁!”
镇江光复后,林自为都督,任吴忠信为军务部长。随之,吴忠信就匆匆来到徐绍桢部,发现这里气氛非常紧张。原来由两江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提督张勋把持下的江宁,不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而且将徐绍桢统制下的新军第九镇,由城南调往离城 60 余里外的秣陵关,并没收其子弹,断其军实,一时新军人人自危;更有甚者,张勋还派人暗杀徐绍桢,使徐受到莫大的刺激。
吴来到镇部,见到徐绍桢满面愁容,一副惆怅不安的样子,便开诚布公地说:“他们能不仁,岂怪我们不义,设防、收缴子弹,看起来是对我们不信任,其实是把我们逼上梁山,现在刀已架到我们脖子上,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徐绍桢久久地思考之后,抬起头来,淡淡地说:“欺人太甚!”
这时,远处又传来稀疏的枪声。吴忠信机警地判断道:“可能他们又在大开杀戒,镇压民众!”徐绍桢突然振作起来:“前不久见烈武兄(柏文蔚)、光启兄(范鸿仙)曾来此策划,我彷徨不定,犹豫不决,今天你又来,虽说我老陈了,但这一次我也要年轻一回,听你一次”。说着右手狠狠往桌上一击,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反正!”
次日午后,联络城防营及督卫队起事,徐率新军攻打雨花台,却遭到张勋江防军的极力反抗,只好暂退至镇江、龙潭一带,以退待进。当日徐、吴迎着凛冽的寒风奔走苏州、上海请援。
此时,苏、浙、淞、沪、镇,军民首领正在上海张园开会,听了徐绍桢举事反正的汇报,非常兴奋,一致公推徐为江、浙、沪联军总司令,并允统率浙军朱瑞部、沪军洪承典部、济军黎天才部、苏军刘之浩部、镇军林述庆部,约万余人,齐集镇江。范鸿仙为顾问,吴忠信为总司令部执法官兼兵站总监,会攻南京。
11月22日,总攻开始。按照徐、吴预先制定的作战方案,兵分两路:一路由徐亲自指挥,由麒麟门进攻太平门。久受排挤和压抑的官兵,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一举击毙清军统领王有宏;吴忠信颈挂望远镜,手执军刀,参加另一路指挥,向着紫金山西峰天堡城要塞进攻。中途不顺,就组成敢死队。一阵狂轰之后,敢死队呼喊着冲杀过去。夺取要塞后,居高临下,用大炮轰击城内清军据点,歼灭北极阁张勋部700多人。12月1日夜,张人骏、铁良、张勋等人,感到“时乖运蹇”,偷偷逃离南京。12月2日,南京正式光复,为中华民国大业献上一份奠基厚礼。
辛亥革命南京光复战役的画面
对此战役,后人曾有如下文字表述:“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始则适时游说,继则备极辛劳,促成南京光复,江南大局底定,卓为革命元勋。”(见刁抱石《民国吴礼卿先生忠信年谱》)。
对此,吴忠信本人亦有短诗曰:“本是江淮一男儿,认定孙文为吾师。记事不忘辛亥年,为人应扬中华史。”
来源:民好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