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学期拉开帷幕,多数孩子满心欢喜重返校园,然而部分孩子却呈现出情绪低落、心慌意乱、失眠、食欲不振,甚至抗拒上学等状况。许多家长常将此简单归结为孩子“不想上学”或“偷懒”,但实际上,这极有可能是“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开学综合征
“守护健康,从我做起”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重庆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温馨提醒: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第196期—
01【健康快递】这极有可能是“开学综合征”的表现
新学期拉开帷幕,多数孩子满心欢喜重返校园,然而部分孩子却呈现出情绪低落、心慌意乱、失眠、食欲不振,甚至抗拒上学等状况。许多家长常将此简单归结为孩子“不想上学”或“偷懒”,但实际上,这极有可能是“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开学综合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临床诊断术语,它指的是学生在假期结束后、开学之初,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适应不良表现。本质上,它是适应障碍的一种呈现形式,需要家长给予科学、理性的关注与引导,而非一味指责。
“开学综合征”主要在情绪、行为和生理三个层面有所体现,情绪层面,孩子会出现显著且持续的情绪不振,对未来,比如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过度的担忧与紧张;行为层面的表现包括反复拖延作业,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愈发依赖;生理层面上容易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失眠,或者昏昏欲睡的情况。
面对孩子的“开学综合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堪称孩子最佳的“缓冲剂”。专家建议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开放、接纳的沟通环境,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引导孩子关注新学期积极的方面,比如可以见到好朋友、参加喜欢的课外活动等,还能与孩子一起准备新学期的学习用品,借助这种“仪式感”唤起孩子对新学期的期待。
其实,大多数孩子的“开学综合征”症状会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而逐渐缓解,但一旦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持续超过两周未见好转,或者孩子已经严重回避社交,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等消极言语,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以及强烈的躯体不适:持续的头痛、腹痛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前往专业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02【健康驿站】腹泻的最大危险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时补充液体是关键!
炎热天气,冰淇淋、冰西瓜等冰凉食物成了孩子的“降温首选”,却也变成儿童腹泻的“重灾期”。很多家长不知道,腹泻的最大危险不是“泻”本身,而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及时补充液体才是关键——口服补液盐就是常用的补液方案。但市面上的口服补液盐分Ⅰ、Ⅱ、Ⅲ三种,该优先选哪一种?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又有哪些讲究?一起来了解:
目前市售的补液盐有三种:口服补液盐Ⅰ、Ⅱ、Ⅲ。口服补液盐Ⅰ、Ⅱ渗透压偏高,可能导致渗透性腹泻,同时还具有潜在的导致高钠血症的危险,并且不能减少粪便量和腹泻次数,所以目前推荐选择低渗口服补液盐Ⅲ,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
建议使用前,请将一袋5.125克规格的补液盐溶解于250毫升温开水中,随时口服。还有一种2.05克/袋的规格,需要溶解于100毫升温开水。请注意,不同规格对应的水量不同,一定要按说明书准确配制,不能随意增减水量,否则会影响效果。
在孩子出现腹泻需要进行治疗时,儿童初始剂量建议为每公斤体重50毫升,在4小时内服用,之后根据脱水情况调整,直到腹泻停止;婴幼儿服用时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如果用于预防,六月龄以下的宝宝每次服用50毫升,六月到两岁每次100毫升,两岁至十岁可服用150毫升,十岁以上请遵医嘱。
配制和服用过程中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建议将一袋分几次溶解,否则可能导致浓度不准。一定要用白开水冲泡,不要添加糖、果汁或牛奶,避免改变溶液渗透压。冲好的溶液最好在24小时内喝完,可以分次服用。刚开始喝的时候,部分孩子可能出现轻微恶心呕吐,这时可以减量、分次喂服。
尤其要提醒大家,如果孩子出现无尿、少尿、严重脱水甚至休克,以及存在葡萄糖吸收障碍、严重呕吐无法口服的情况,应禁止使用口服补液盐Ⅲ,并及时就医。
守护健康 ·邀您一起来听
FM96.8 重庆之声《早安重庆》
每天06:00~06:30首播
12:00~13:00《山城论健》重播
来源:程程说育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