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3年2月25日,李特特出生在法国巴黎,李富春与蔡畅的独生女,对于外界来说,她是“革命家族”的一员,享有着高贵的血统和家族的光辉。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李特特,副总理之女,曾与父亲的革命伙伴们有过联系,试图寻求帮助。
晚年回忆曾经的种种,不由的苦笑着说:他们都讨厌我。“
一个受人瞩目的革命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地步?
——《壹》——
1923年2月25日,李特特出生在法国巴黎,李富春与蔡畅的独生女,对于外界来说,她是“革命家族”的一员,享有着高贵的血统和家族的光辉。
然而,李特特的早年生活并不完全如外界想象中的那样顺风顺水,她并未在安稳的环境中成长,而是随着父母和外祖母,辗转在多个城市之间。
她的父亲李富春是中国革命的先锋之一,而母亲蔡畅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革命背景。
对于父母而言,李特特不仅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更是他们革命理想的延续。
在李特特的记忆中,生活的节奏似乎从未平静过,父母的工作让她无法拥有一个固定的家,她时而与外祖母住在长沙,时而和父母在武汉、上海等地的中央机关栖身。
每一次搬迁,都是她人生的一次新的开始,却也注定了她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成长。
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更多的是伴随不确定的流动感,对李特特而言,家这个概念似乎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符号。
她的父亲,李富春,常年忙于国家大事,母亲蔡畅也几乎未曾停下过革命的步伐。
李特特几乎没有感受到传统意义上的亲情陪伴,她的成长,更多是依赖于外祖母葛健豪和其他亲戚,尤其是与表姐刘昂和表弟蔡博一起住在乡下的日子。
乡下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让李特特感受到了一种“平静”,即便这平静是短暂的。
1938年,时局动荡。随着中共中央决定送部分烈士遗孤和领导子女前往苏联,李特特也成了其中一员,她被送往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和其他革命后代一起生活。
在那里,李特特接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摆脱了过往生活中的不稳定与漂泊。
她和毛岸英、毛岸青,刘爱琴、朱敏等革命后代一起度过了最初的童年时光,她曾说,“我感觉太幸福了,这里吃喝都不用管,到了礼拜天,洗澡、换衣服,简直是天堂般的生活”。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份平静很快被打破,李特特不得不随其他孩子参加军事训练,为战争做准备。
——《贰》——
1941年,随着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李特特和其他大一些的孩子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军参加战斗。
这一阶段,李特特的生活彻底从单纯的儿童院变成了军事化训练的阵地。
然而,她的革命道路并没有因这段经历而偏离太远,相反,这段历史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之一。
1944年,李特特考入了莫斯科鲍曼工程技术学院,她的学习生涯开始进入正轨,但由于战时需要,她被调往苏联广播电视台,进行校对与播音等工作。
这段时间,李特特的生活再次转向了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的工作。
她并没有逃避,而是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她的生活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的责任。
她在1947年转入了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开始专攻农业学。
对于李特特而言,这不仅是学术的选择,更是她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一种方式,1952年,她顺利完成学业,带着从苏联带回来的知识和经验,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回国后,李特特并没有选择轻松的岗位,而是直接进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1953年,国家急需农业人才,特别是在北大荒这样的重要农田项目中,李特特主动报名,前往黑龙江北大荒的农场工作。
她带着不久前出生的二儿子李坚,来到了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的友谊农场,为国家的农业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一选择,也让她的人生再次发生了变化——从科研实验室到农业生产一线,她不再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
——《叁》——
在北大荒,李特特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荒凉的土地上,她和同事们一同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她没有抱怨,反而全身心投入到这片贫瘠土地的改造中。
然而,这份工作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和理解,外界对于李特特的选择似乎并没有特别的赞赏。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李特特被调往新疆戈壁滩,参与核效应的研究工作。
她在荒漠中几年的日子,早已让她忘记了自己曾是副总理的女儿,她的名字,曾在一些重要场合闪现,但她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是在这片土地上,和人民一起默默奋斗。
1974年,李特特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开始在中国农科院情报研究所担任翻译工作。
她的工作内容不仅限于学术翻译,还涉及到农业技术与国外先进研究的引进与消化,这对国家农业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8年,她调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学研究委员会,负责科研管理工作。
这一职位让她有机会从管理层面推动国内农业的科研工作,并且见证了一个个突破性研究成果的诞生。
1988年,李特特终于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她的离开并不是意味着告别事业,反而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退休后,李特特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在扶贫领域。
198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后,李特特立即加入其中,成为终身理事,她的加入为扶贫基金会注入了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肆》——
作为一名见证过中国农业大发展的专家,李特特在扶贫事业中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还积极参与了多项精准扶贫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她常常深入到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和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与地方经济的双重发展。
她的贡献不仅限于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她对于改变贫困地区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坚定信念。
李特特的影响力渐渐从科研领域扩展到社会公益。
她不仅在中国扶贫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因其为民族团结做出的贡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1990年,李特特作为第一批被国家民委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而受到表彰,这一荣誉让她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尊重与认同。
李特特在扶贫工作中,主要以“化缘”为主要手段,向父亲生前好友及企业家反复求助,用于修建学校、水井、道路等民生项目。
晚年的她曾自嘲:“他们都讨厌我,特别害怕接到我的电话,因为我找他们就是为了“化缘”。”
2021年2月16日,李特特因病逝世,享年97岁。
她的离世对于所有认识她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沉痛的告别,她的一生几乎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然而她自己却始终保持着低调和朴实。
即便在临终时,她依然没有要求任何特殊待遇,只是悄然离去,带着她的一生沉默与奉献。
李特特的去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一生的人的谢幕。
她虽然没有留下过多华丽的言辞,但她的每一项成就,每一次投入,都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