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以仰望星空为主题,余秀华、西川各留下自己的名篇,各得其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13:01 2

摘要:晴朗的黑夜里,给人解压感的莫过于满天星光。小时候你是在院子里数星星的孩子,长大后你又成了星光下的赶路人,奔赴自己的诗与远方。本期我们分享两首仰望星空的作品,一首余秀华的,一首西川的。

晴朗的黑夜里,给人解压感的莫过于满天星光。小时候你是在院子里数星星的孩子,长大后你又成了星光下的赶路人,奔赴自己的诗与远方。本期我们分享两首仰望星空的作品,一首余秀华的,一首西川的。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诗 / 西川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西川,海子,骆一禾,当年被称为“北大三诗人”。可见,西川作为诗人颇负诗名,而这首《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更是西川比较有名作品。当年,海子在青海小城德令哈写下名篇《日记》,而西川则在青海小镇哈尔盖写下自己望星空的篇什。想想如今三位诗人已经走了两个,不禁让人唏嘘岁月无常。诗人们的一生是与疾病、精神、世俗对抗的一生。骆一禾没扛住身体疾病,海子没扛住精神的顽疾,剩下西川独行至今。诗是人们心灵、精神思想轨迹的文字记录。作为海子的好友,西川的精神世界从这首仰望星空的诗中可见一斑。

题目中的哈尔盖是青海湖北岸的一个小镇。诗人旅行至此夜宿,出门散步,沐浴在西部夜色的空旷里,心动于那里满天星光下的神奇,遂成此诗。

这首诗一共二十一行。根据诗歌的意象跳跃和思绪节奏变化,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节来读:前三节每节五行,后六行为第四节。

诗一开头描述诗人仰望星空的感觉“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神秘,是因为无法了解,不能见到真相。这就导致了不能驾驭,掌控。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只能当旁观者的同时,更是只能远远地望着。这就是距离。星空深邃,星光遥远。它们的光明与高高在上,以及让人遥不可控却又给人以闪烁、暗示的姿态,让人敬畏、向往:“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星空的力量感和信号只能让人通过眼睛和心灵来感受。对于诗人的这种感觉,无心者是无视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仰望星空就是仰望自己心中的图腾,是对自己信仰的礼仪,一如注目礼。在这一节里,诗人用于平淡,冷静,却渐渐地把望星空的感觉写得愈加凝重、庄重。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第二节从第一节里面对星空的心灵感觉的描述跳跃到眼前身体所处的实境的概述。第一节切中题目的后四字“仰望星空”,第二节则切中题目里的前半部分“在哈尔羡”。诗人造语仍然平实朴素,心静神稳:“像今夜,在哈尔盖 /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哈尔盖,在地方蒙语里意思为“黑色的帐篷”。在夜晚,在陌生的地方,这个小镇的名字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因此,诗人连续用了三次“在……”来强调这个地方的独特之处,以至于把它的火车站夸张地比喻为一个小小的蚕豆。火车站这么小,人则显得更渺小了。在这样广袤深邃的星空下,在荒凉与孤寂交互的高原上,人就有了一种敬畏心,对力量和光明的崇拜、向往:“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一行响应主题的同时,与第一节相承,并开启第三节的诗意:“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第一节是第二节的倒叙,因为诗人为了强调自己望星空浩渺的震撼感觉以及之后产生令他崇拜的神秘形象,他特意在诗歌章法结构上作了调整。

第一节是实际是诗人心中的虚幻事物形象,以两个“神秘”来道出那让人景仰的遥远星空。第三节同样写星空,却以人间的事物形象烘托星空的深邃、静谧:“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 马群忘记了飞翔”。

这是一个万物争辉,啜饮星辉的夜晚。时空静谧,动物静止,仿佛在感动、膜拜头顶的灿烂星光。本来静寂的青草反而像为了目标而狂奔的人。这些奇奇怪怪的感觉与平时的感觉完全相反:鸟儿的翅膀是丰满的而非稀薄;马只能奔驰而不能飞翔;青草的生长并不快也漫无目标……

这是在特殊时空下的诗意感觉,从而引发作者心头上诗的感觉降临。由于诗人的神思飘忽,身边的事物和心中的事物都具有了人的特性,生命有了神的特征。因此,第三节诗由现实向虚幻延伸:“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由此,风就成了延绵于这个时空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从而成为诗人灵魂的一种象征。

最后一节承接上一节里风一样的灵魂而写:“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 点着油灯的陋室”。

一个灵魂在不同时空里会成为不同的人,比如此时在哈尔盖的星空下,诗人成为那一个膜拜星空的人,成为一个点着油灯照亮自己世界的人。可陋室外,星光绚烂,让他依然虔恭地接纳这星空下的洗礼:“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显然,陋室就是诗人灵魂世界的象征,因为群星的洗礼而再次脱胎换骨:“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与西川诗歌里歌咏受星空洗礼而焕然一新的灵魂不同,余秀华通过星星满天来象征一错再错过的爱情。女诗人的作品里没有出现一个与星星的相关的字眼,却写出了虽遥不可及仍奋力一赴的无悔风情,让人读之泪目,品之心颤不已。

当爱的距离被比作人与星宿的距离的时候,当女诗人的痴情与闪光的爱情目标同步而行的时候,女诗人自己已经成为满天星宿中的一颗,与另一颗遥遥相望,保持距离。

西川、余秀华这两首诗的内涵明显不同,从而促使两个诗人采用的技巧与风格也不同。西川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平静地展现一个人接纳灵魂的洗礼焕新;余秀华运用反复、递进的技巧展现一个女人对爱情的炽热向往与追求。两个人都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极致的虔诚与清醒,两首诗的诗眼皆在最后两行。

关于余秀华、西川这两首诗,诸位诗友更喜欢哪一首?欢迎一起交流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

来源:白马侃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