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泡进温泉的时候,第一秒脑子里还在盘算工作群里的消息,第二秒就什么都不想
01 在热气氤氲里,放下了手机和焦虑
那天泡进温泉的时候,第一秒脑子里还在盘算工作群里的消息,第二秒就什么都不想
了。热气腾腾的水雾像给大脑按下了“关机键”,旁边有孩子的笑声,老人在水里舒展
胳膊,而我,竟然第一次觉得“什么也不干”才是旅行最奢侈的部分。
以前觉得康养是父母辈的事情:泡温泉、晒太阳、喝药茶,和年轻人八竿子打不着。可
这三天的经历,让我明白康养正在变成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02 年轻人,为什么突然爱上“养生”
以前我们总笑“朋克养生”:一边熬夜一边敷面膜。但到了 2025 年,越来越多人开始
认真地把“养生”搬进旅行里。
原因其实很简单:
情绪的需要。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让年轻人渴望一个能“补血”的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青年群体中68%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焦虑与疲惫感,这种情绪正在直接影响他们的出游方式。 时间的限制。长假太少,所以“周末两天的康养游”成了刚需。短途、轻量化的康养度假,正在替代“到此一游”。社交的推动。在小红书上,搜索“康养旅行”,相关笔记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一倍。分享一张泡温泉的照片,或者在森林里的随手拍,已经成了朋友圈里最有氛围感的“周末打开方式”。康养,从爸妈的健康需求,变成了年轻人的精神自救。
03 从“打卡目的地”到“目的地本身”
康养旅行的核心,其实是“让旅行变成生活”。
以浙江安吉为例,过去大家去是为了避暑和竹海的美景,如今更多人住进森林康养酒
店,白天有瑜伽、下午有手作,晚上在星空下听一场小型音乐会。酒店本身,已经成为
旅行的目的地。
在贵州,森林康养基地正在兴起。一些度假村不再只提供客房,而是设计了儿童自然课
堂、溪边野餐和森林冥想。父母能在草地瑜伽中“解放”,孩子们则在树屋探险里“治
愈”。这和传统“去景区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慢生活实
验”。
04 康养旅行,不只是“躺平”
三天的温泉假期结束时,我突然意识到,“康养旅行”并不等于一味休息,它更像是一
次和自己的和解。
有人选择森林徒步,在山谷里让心跳重新找回节奏;有人选择温泉泡汤,用热气驱散压
力;还有人选择静修营,和陌生人一起冥想、写日记。
它的本质,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你终于给自己腾出了时间。
未来康养旅行会怎么走?也许会继续往“科技+康养”“运动+康养”的方向融合,也可
能会在更多小城、乡村生根发芽。但对我们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会在
旅行里,不止追风景,还要照顾身体和心灵。
05 行业趋势:康养的三种进化
1.从单一到复合:温泉酒店不再只有泡池,而是捆绑瑜伽、冥想、亲子课堂等服务,形成
多元化度假套餐。
2.从一线到下沉:二三线城市和县域正在成为康养度假的增量市场,甚至比一线还更有增
长空间。
3.从中老年到年轻化:康养消费结构在明显年轻化,25—35岁人群的比重逐渐过半,
“主动养生”成了年轻人的新标签。
06 康养旅行,究竟治愈了谁?
三天的温泉体验结束时,我最大的感受不是“玩得尽兴”,而是“终于安静”。安静到
能听见水声、鸟声,甚至是自己呼吸的声音。
旅行不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一种和生活对话的方式。康养旅行,治愈的不只是身体,
更是快节奏里的心。
那么问题来了:
👉你会为了一次“什么都不做”的康养旅行专门出发吗?
来源:旅游地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