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3日,无锡马拉松赛事期间,一位参赛者在自拍视频时意外捕捉到身后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选手。视频中,年长男性原本将右手搭在年轻女性肩上,发现镜头后迅速松手拉开距离。这段画面被上传至社交平台后,有网友根据男子外形特征,猜测其为远光软件名誉董事长陈利浩,
一、事件始末:马拉松镜头下的“乌龙指认”
2025年3月23日,无锡马拉松赛事期间,一位参赛者在自拍视频时意外捕捉到身后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选手。视频中,年长男性原本将右手搭在年轻女性肩上,发现镜头后迅速松手拉开距离。这段画面被上传至社交平台后,有网友根据男子外形特征,猜测其为远光软件名誉董事长陈利浩,相关讨论迅速蔓延至股吧等投资社区。
远光软件作为国家电网控股的上市企业(股票代码:002063),其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事件发酵后,公司股价于3月25日小幅下跌2.29%,市值蒸发约2.86亿元。
二、企业应对:48小时内的“三重危机公关”
1. 官方声明:法律威慑与事实澄清
3月24日晚间,远光软件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声明,强调陈利浩“近日均在广东履行公司公务”,与视频中男子“无任何关系”,并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声明中特别提及“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等法律术语,形成威慑。
2. 员工证言:形象差异的直观反驳
3月25日,公司工作人员向媒体明确表示:“视频中男子与陈利浩先生长相毫无相似之处”,并透露陈利浩已辞去董事长职务,仅保留名誉头衔。这种来自内部的具体回应,进一步削弱了谣言的合理性。
3. 拍摄者致歉:舆情降温的关键节点
当日下午,视频拍摄者@我是伤心玫瑰 公开道歉,解释删除原视频的原因,呼吁停止讨论。这一行为切断了谣言传播的源头,有效缓解了舆论压力。
三、舆论场域:
1. 阴谋论与股价关联猜想
部分投资者在股吧质疑:“是否有人故意制造利空消息打压股价?”此类言论折射出A股市场对高管个人行为与公司价值关联的高度敏感。数据显示,远光软件近三年平均市盈率为23.7倍,高于行业均值,市场对其治理透明度要求更为严苛。
2. 隐私权与公众人物界限争议
有网友指出:“即便真是董事长,私人行程也不该被过度解读。”这一观点获得部分支持,反映出社会对企业家隐私权的重新审视。但反对者认为,国资背景企业高管的个人形象与公信力密切相关,公众监督具有合理性。
四、谣言的“三重责任边界”
1. 名誉权侵害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未经核实的指认可能构成对陈利浩名誉权的侵害。公司声明中“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即基于此条款,潜在索赔范围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及企业商誉损失。
2. 证券市场秩序风险
若证实谣言传播与股价异常波动存在因果关系,依据《证券法》第56条,散布虚假信息者可能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金。此次事件中,股价跌幅虽未达立案标准(通常为5%以上),但为同类案件提供了警示样本。
3. 网络平台责任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47条,社交平台需对明显失实信息采取删除、屏蔽等措施。此次事件中,原视频在拍摄者道歉后快速下架,显示平台方履行了主体责任。
五、管理启示:数字化转型时代的舆情新挑战
1. 高管形象管理的“数字化镜像”
陈利浩作为企业精神象征,其公开影像资料仅有少量发布会照片,信息不透明加剧了误认风险。建议上市公司建立高管数字形象库,通过定期发布权威影像降低误判概率。
2. 舆情监测系统的“秒级响应”机制
从视频传播(3月23日)到官方辟谣(3月24日),企业反应周期为24小时,期间谣言已扩散至股吧。未来需借助AI舆情监测工具,将响应时间压缩至6小时内。
3.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情绪疏导”策略
此次事件中,公司未主动召开投资者说明会,仅通过公告单向沟通。建议增设“舆情专线”,针对非常规事件提供实时问答,缓解市场焦虑。
结语:误认风波背后的治理现代化命题
此次乌龙事件虽未造成重大损失,却暴露出三个深层问题:公众对国资企业高管行为的超常关注、短视频时代信息核证的滞后性、以及上市公司危机管理体系的机械化倾向。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企业需构建“法律防御+技术监测+人文沟通”的三维防护网,方能在复杂舆情中守住价值底线。
来源: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