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薄膜,可耐受高达4712华氏度(260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这种新材料可作为可扩展隔热层,在航空航天、能源及其他高温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突破性纳米管薄膜可在数千度高温下阻断固体、气体及辐射热传导。
据报道,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薄膜,可耐受高达4712华氏度(260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这种新材料可作为可扩展隔热层,在航空航天、能源及其他高温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当航天器重返大气层、高超音速飞机飞行或反应堆高温运行时,其表面温度通常超过熔岩温度。现有绝大多数隔热材料在超过2732华氏度(1500摄氏度)时就会失效,这使得极端高温防护成为重大技术挑战。
某些材料虽能承受高温,但往往存在热传导过强的问题。在超高温环境下,辐射传热(由光子携带的热量)成为最主要的热传导方式,也是最难阻断的传热形式。
为此,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试图开发一种能够同时阻断固体传导、气体传导和辐射传热的"理想"隔热材料,这种材料还需具备耐极端温度、轻质化和结构稳定的特性。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超取向碳纳米管薄膜(SACNT-SF)技术成功研制出新型隔热材料。研究团队介绍,该材料通过垂直生长碳纳米管阵列,采用"抽丝"工艺(类似蚕丝提取)制成薄片,再通过堆叠或缠绕形成超轻多孔多层碳纳米管结构。
这种创新材料能有效抑制所有形式的热传递:在固体热传导方面,虽然纳米管本身导热性良好,但热量必须横向穿越纳米管层而非纵向传导。由于纳米管直径仅10-20纳米且存在大量空隙,声子振动难以在材料中传播。对于气体热传导,其微孔结构使气体分子难以自由移动和碰撞(克努森效应),分子在空腔中反弹并损失能量,导致气体传导效应微弱。在辐射隔热方面,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红外吸收和散射特性,其内部电子结构(范霍夫奇点)能强烈相互作用热光子,通过多角度层级堆叠进一步增强了辐射捕获能力。
实验数据显示,该新材料在室温下的热导率仅为0.004瓦/米·开尔文,即使在4712华氏度(2600摄氏度)高温下也仅为0.03瓦/米·开尔文。作为对比,同等温度下传统石墨毡隔热材料的热导率达1.6瓦/米·开尔文,表明新材料的隔热性能显著提升。
该材料还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 —— 在室温与3632华氏度(2000摄氏度)之间经过310次冷热循环后,性能衰减仅5%。其密度范围为5-100千克/立方米,具备柔韧性可包裹不规则形状,目前可实现550毫米宽幅板材的规模化生产,未来更有望制造数百米长的连续板材。
这种纳米管材料可能为多个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包括航天器、高超音速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等航空航天领域,聚变反应堆与核电站等能源设施,以及窑炉、极端制造环境等工业场景,同时对空间和重量敏感电子设备也具有应用潜力。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增加保护涂层,使材料能在露天环境中抗氧化使用。
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期刊。
来源:知新了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