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易经》的创作就是这样的。按照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意思是:《易经》的创作历经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由三位圣人相继完成。
其一、易经的作者
曾仕强先生认为:“我们中国人,差不多所有东西都是集体创作的,很少有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易经的奥秘》,曾仕强)
比如,《易经》的创作就是这样的。按照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意思是:《易经》的创作历经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由三位圣人相继完成。
那么,《易经》的作者是哪三圣呢?
《易·系辞下》里这样说:“古者包牺氏(布衣公子注: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司马迁说:“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周本纪》)“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来源:《报任安书》,司马迁)
班固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艺文志》)
综上:《易经》是众多先贤先哲们的集体智慧,即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以东汉初年望孔子时代为近古,或言下古)。
不过这里面争议的地方,就是六十四卦究竟是伏羲氏还是周文王推演的呢?因为连司马迁也不确定,所以用了一个“盖”字。
《周礼·春官》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由此可知,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有六十四卦。所以,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氏推演完成的。
比如,傅佩荣教授说:“伏羲最先画了八个单卦,将这八个单卦重叠为六十四卦的人也应该是他。” (《解读易经》,傅佩荣)
那么,连山和归藏又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在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上,神农炎帝创作了《连山易》,轩辕黄帝创作了《归藏易》,周文王姬昌创作了《周易》。因为《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现在我们常说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
此外,根据我总结多个学者的结论,周文王被囚羑里期间,重新调整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顺序(即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并将乾卦定为后天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原本《连山》的第一卦是艮卦,《归藏》的第一卦是坤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和爻辞。
另外:《易传》也非孔子一人完成,而是孔子及其弟子及之后的历代儒家多次修改完成诠释《周易》的《易传》部分内容。
傅佩荣教授的观点是:“《易传》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代一代,至少传了十代,到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这些人合作做成的《易传》。” (《易经与人生》,傅佩荣)
曾仕强先生说:“我们以为《论语》最能代表孔子的学问,其实错了,孔子最大的学问是在《易经》上。”(《易经的奥秘》,曾仕强)
其二、易经的组成
《周易》中的卦象和卦爻辞,这些就是《周易》的经文、经部或称之为狭义的《易经》。
如前所述,卦爻辞艰深晦涩如天书一般,其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易读懂。因此,才有了后来解释其内容的“十翼”,这些就是《周易》的传文、传部或《易传》。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总共十篇文章,称为“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易传》通过系统性阐释,将占筮工具书提升为哲学经典,反映了先秦儒家对《易经》的创造性解读。
汉代时,经部与传部被合编在一起,统称为《周易》,这就是广义的《周易》。
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确下面的概念:
①广义的《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在内的三部古代经典(注:《连山》《归藏》已失传),合称“三易”;狭义的《易经》仅指《周易》。
②广义的《周易》指经文部分(卦象及卦爻辞)+《易传》(十翼),即现在通行的《周易》完整版本;狭义的《周易》仅指经文部分,不包括《易传》(十翼)。
听起来挺绕的吧,是的,所以《易经》和《周易》常常混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它的具体所指定的范围。
其三、易经的影响
①奠定文化根基
《易经》是先秦思想的“总源头”,是道家、儒家及其他学派共有的思想根基。
道家从《易经》中看到了阴阳消长、生生不息的天道,发展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则,主张效法天道、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规律的价值理念。
儒家从《易经》中看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道,发展出“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主张刚健有为、修齐治平、重视人伦道德的价值理念。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总结道:“《易经》是五经之首。由于它是东亚人整个思想文化的最底层铺垫,因此它对后世发生的其他思想和学说,全都产生奠基性影响和贯通性影响。”(《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②覆盖方方面面
《易经》是一部探讨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智慧典籍,不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讲,《易经》的影响都是世所罕见的,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在古今中外产生如此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学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援《易》以为说”,就是说都可以引用《易经》来解说的意思。
先秦五经对中国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除了《易经》,其他四部经典对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影响非常小。
《易经》不仅对汉代以及之后的政治、伦理、宗教、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比如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物理、化学、农学、医学等也都有重要的影响。
③走入寻常生活
张其成教授说:“真正走入《易经》,你会发现这部距离今天这么遥远的古书,原来离我们是这么的近。在不经意的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言一行当中,或许你已经在运用《易经》了。”(《张其成讲易经》)
如此深奥的《易经》,其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生活中大量的词语或成语来自于《易经》。正如《易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系辞上》),老百姓每天都在被《易经》所影响着,但自己却不知道。
比如,人们经常说:“昨天你还说得好好的,今天怎么就变卦了?”“变卦”就是《易经》里的概念。
比如,为什么古代把皇帝叫“九五之尊”?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爻辞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最好的爻,成为了帝王的代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的《象传》部分,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另外,还有这些词语或成语,均来自于《易经》,比如:群龙无首、不速之客、错综复杂、否极泰来、三阳开泰、防微杜渐、革故鼎新、谦谦君子、虎视眈眈、匪夷所思、洗心革面、见仁见智、殊途同归、刚柔相济、乐天知命等等,也欢迎大家列举更多的例子。
数千年来,中国的文人学士们都将《易经》作为一部值得时时翻阅、日日研读的经典。南宋学者叶采有一首代表诗作《暮春即事》,诗中写道:“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④开启信息时代
1703年,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在收到一张来自古老东方的《易经》卦象图时,震惊不已,这些由长划和短划所组成的符号系统,竟与他苦思多年的二进制算法完全吻合。
众所周知,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法,开启了我们现今所处的伟大信息时代。而中国几千年前的八卦及六十四卦象图,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二进制算法。因此“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来源于《易经》”的说法广为流传。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说法,我查阅了海量的资料,在一本《康熙皇帝·耶稣会士·科学传播》书中大概了解了如下的过程。
莱布尼茨在1701年2月15日的信中首次向白晋(布衣公子注:白晋,Joachim Bouvet,生卒年1656-1730,康熙身边的法国耶稣会士,写过《康熙帝传》)详细地介绍了二进制的设想。莱布尼茨认为他的有关二进制的内容对中国哲学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康熙帝也会对此问题感兴趣,并因此力劝白晋把它献给康熙。
1701年11月4日,白晋在北京给莱布尼茨回了一封长信,信中提到二进制的有关问题并附寄了伏羲卦爻图。这封信在1703年才到达莱布尼茨手中,白晋在信中指出:莱布尼茨自己认为二进制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但不应该作为一门新科学,因为伏羲在中国早就已经发明。
1703年5月18日,莱布尼茨回答了白晋的来信,认为伏羲是中国科学的创始人,卦爻图是科学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之一。实际上,莱布尼茨在1679年3月15日,就已撰写了一些手稿,对二进制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讨论。
大约与白晋通信之后,莱布尼茨把他们讨论二进制的内容刊登在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刊物上,引起了欧洲科学家的关注,论文的题目是《论单纯使用0和1的二进制算术兼论其用途及它赋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图形的意义》。(《康熙皇帝·耶稣会士·科学传播》,韩琦)
所以,张其成教授认为:“我们不能说莱布尼茨是根据八卦发明的二进制,但是如果他没有看到八卦,他绝对不会这么迅速地把二进制写成论文拿出去发表。”(《张其成讲易经》)
来源:布衣公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