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南京知青重返内蒙大草原:当年凿井涌泉水,恩泽绵绵50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16:40 1

摘要:已亥立秋日,轻风送爽,碧空浮云,随发小翁冶中兄,驱车出古城金陵,来回长途驾车奔波五千三百余公里,横跨苏皖豫陕数省共计十一天。八月八日凌晨出发,于八月十一日,入内蒙古,晚宿鄂尔多斯市乌兰镇民族酒店。

▓ 陆幸生

已亥立秋日,轻风送爽,碧空浮云,随发小翁冶中兄,驱车出古城金陵,来回长途驾车奔波五千三百余公里,横跨苏皖豫陕数省共计十一天。八月八日凌晨出发,于八月十一日,入内蒙古,晚宿鄂尔多斯市乌兰镇民族酒店。

镇为鄂托克旗所在地,四顾皆为茫茫绿色大草原,间有沙漠掠过,亦是胡杨迎风挺立,沙柳婆娑起舞,早已难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而是牧草丰美,牛羊成群,中有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蒙古小城镇突兀铺展在眼前,宛如草原明珠,璀璘煯煯生辉。大道通衢,街巷俨然,高楼耸立,宽阔的圣火广场远处汉白玉雕琢的栏杆围绕着大理石基楼座上是蒙古民族的创业祖先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骑在马上的青铜雕像遥指远方。

一代天骄 头条图库

见到这座魁伟的雕像,不禁使现年六十六岁的翁冶中回首自己四十八年前,从南京浦口车站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中,登上隆隆北去列车的情形。当时远离家乡和父母,既是志愿,也是不得己。作为抗战时期投身军旅的父亲和作为地下党老党员的母亲都在经历组织最严厉的审查,而他却满怀信心,慷慨远赴他乡,远远地躲避了大城市的喧嚣。

他是随一千零四十余名南京知青去鄂托旗草原插队落户的。那时的乌兰镇只有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道路两旁民房低矮,旗政府办公用房和社会公共实施简陋,就是典型的边塞乡镇规模。

他和其它十二名知青分在远离乌兰镇二百四十多公里外的苏米图公社苏不扣嘎查的牧区大队。蒙语地名冗长,而去牧区的路程更是漫长……

对于远道而来南京知青翁冶中、李波、蒋富国三人的重返牧区,牧民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真诚的欢迎。

当年的知青翁冶中分配到牧区苏克图小队,寄住在小队书记的家,使他能够近距离地体验草原牧民的生活,而融入崭新的生活。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草原的游牧生活,完全和当地的牧民不分彼此地打成了一片,熟练地骑马放牧,坚持不懈读书学习,每天居无定所,随羊群在草原四处游走,他随遇而安。小队只有九户人家,但是每户相距有几十公里之远,四周荒无人烟,四周只有不见边际的茫茫大草原。黑黢黢的夜晚,借助天上的月光,沿着电话线杆子走辨认方向。那几年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胆识和畜牧劳作的技能,包括放牧宰杀牛羊、农田耕作。因为大片牧草地改种农作物,小队的一块地有时需要跑两天才能到达,实践证明,大片牧草改种庄稼在牧区根本是行不通的。

他认为,蒙古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辽阔广袤的草原养成了他们宽广包容的情怀,自由豪放的性格,能歌善舞,具有同情心。那时牧民们居住的都是土坯房,生活本身并不富裕,但是却能够敞开情怀倾其所有真诚他对待每一位来客,包括关外逃避运动前来的所谓“四类分子",善良的牧民也予以收留,使他们能够在关外安居乐业。

夜间牧民的家门是不上锁的,路过的人可随时入住,以解食宿之忧。他游牧所到之处,就吃住在牧民的家中,不仅小队的九户牧民家家吃过住过,而且大队的一些家庭也走访过,至今回想起来他说:“在牧区的三年是他最自由自在的三年,也是最值得人生珍藏、永久值得记忆和留恋的三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和牧民的倾情相交,亲如家人,何其舒心畅快!”

他常年剃一个光头,在学校我们称他罈子,在牧区牧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喇麻"。在蒙区这是个十分吉祥的称呼,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喇麻地位崇高,是有信仰有文化人的象征,由于他的勤勉好学,乐观豁达,乐于助人,他在牧区受到广泛的欢迎,有着众多的蒙古朋友。

听说"小喇麻"回来了,当晚不仅已调旗里工作的村民前来乌兰镇的小饭店欢聚,远在二百多里外的大队干部在书记巴图其劳的带领下,也携家带口尽数驱车前来参加。几十年之后牧区条件有了相当大的改善,过去的土坯房,现在全部住进设施齐全,类似城里别墅式的民居,家家都有自备的车辆。

当晚七时许,宾客陆续来到聚会的小饭馆,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返乡知青,饭馆歇业,所有十多张餐桌拼在一起的长条餐桌,三名当年的知青和几十名牧民满满地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奶茶、奶酪和鲜美的牛羊肉闲话家常互致问候,回忆往事说到动情之处,朗声大笑,旁若无人,在几杯酒水下肚之后,记忆深处很久没有使用的蒙语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激活。他们用蒙语交流更显得亲切自然。平时滴酒不沾的小喇麻,面对蒙古朋友的殷勤敬酒,竟然来者不拒一气喝了十多杯,酒过三巡,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蒙古朋友首先引吭高歌,现场一片和声,大家仿佛都沉浸在那充满民族特色高吭深沉宛约的歌声中,把人们带到蓝天白云下的广阔草原,心胸在瞬间变得更加寥远而开阔,情感变得纯净而美好……

八月十二日早晨,翁冶中等三人告别乌兰镇前去苏米图苏不扣嘎查大队拜访老朋友并捐款二万二千元支助大队的八名大学生。由于当晚饮酒,为确保沿途安全巴图书记专门指派大队在旗政府工作的村民驾车前往。

由乌兰镇去斯托克大队途中经苏里格庙。喇麻庙建在山坡上,阳光照耀下,寺庙金碧辉煌,白塔环绕,庄严巍峨,建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雕像。传说此地为当年成吉思汗东征西夏誓师之处。蒙古著名歌手腾格尔慷慨解囊赞助修建。腾格尔就是苏米图公社的人,其父是公社干部,小喇麻去插队时他刚刚六岁,现在已是中国蒙古族著名歌手,是鄂尔多斯草原的骄傲。

离开苏里格庙,我们来到牧民的家,当年知青老朋友的后代,杀羊热情款待前辈的知青朋友的到访,我过去是从不吃羊肉,但是品尝内蒙牧区的羊肉,却毫无膻味,肉味鲜嫩可口好吃极了。品尝羊肉奶酪的同时也在品尝蒙古牧民对汉族知青的深情厚谊。

当年翁冶中住在牧民家,当年的房东已经故去,房东的后代一口一个喇嘛叔叔,殷勤敬酒,热情异常。

小队牧民的住家极为分散,每户相距有四五十里之遥,一户分领一块牧场,养殖一批牛马羊群,过去土坯房,现在全是如同别墅式砖瓦房。前后尽为承包经营的广阔牧场绿树环绕,牧草肥沃,空气纯净中如同展开的画轴很是赏心悦目。

四十八年前,这位叫喇嘛的知青在牧民家轮留吃饭,蒙人宽厚,待人实诚,心胸开阔,重情重义,不计小利,尽其所有对知青关爱有加。此番重返故地,拜访故人,牧民居住条件与当年相比,已天壤地别。老友相见,虽己两鬓染霜,然而爽叙友情,尽其所有,以最高礼节迎接款待远方来客,临別均献上哈达,以示敬意。

当年知青,感怀蒙人的真诚、宽厚、豪放、宽容。过去小喇麻居住的老房东家,老房东己故去,其儿子现在的村书记已和小喇嘛称兄道弟了,两孙子均称呼他为喇麻叔叔。

其实当年牧民也很贫困,每人每月定量28斤,知青反而是30斤的粮食,但对南京知青却视若家人,关怀备至。小喇嘛记忆犹新的是在八里地外牧牛,老房东瘸着腿提着一罐羊奶对他说:"对不起小喇嘛,现在牛还未产奶,先送点羊奶让你补补身子。"此情此景令其终身难忘。

当年的小孙子只有六岁,现在己是五十八岁的汉子。知青的到来,特地端来现自产西瓜、香瓜招待,沙地瓜果特别香甜。南京知青蒋富国老师是主人的小学、高中教师。师生见面格外亲切,他们共同祭扫了老书记的墓,又去拜访另一户牧民。

一路经过六户当年牧民朋友的家,一直盘桓到下午四点半钟才到达大队部。鄂托旗苏米图苏木斯布扣嘎查大队隆重举办仪式欢迎南京知青返乡暨资助大学生仪式,南京知青代表捐款二万二千元资助本大队大学生。仪式在隆重举行中,我趁机巡视大队部墙壁上张贴的种种政治宣传品,一面鲜红的锦旗特別引人注目,那是去年八月南京知青赴蒙插队五十周年专赠大队锦旗“草原钟山,千里结缘;悠悠岁月,难忘真情”。悠远绵长的草原情结总是时时縈怀在当年知青的心中,从生活习惯到性格喜好无不打上深深的烙印。

此刻,八名本地大学生身穿蒙古族民族盛装从大队领导和知青代表手中接过奖学金。对于不忘第二故乡的三位南京知青表示深深鞠躬致谢。而对于知青而言这是他们对于草原母亲的回馈,母亲的乳汁曾经抚育了他们,知青终身铭记而永志难忘。

在他们插队三年后,草原人民又将有限的招工名额全部给了知青,翁冶中和李波去了包头铁路工程处,从工程处推土机队队长到羊毛制品厂厂长,一路栉风沐雨一直走到恢复高考,在包头师范学院带职学习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回南京后自创律师事务所,成为事业有成的律师。蒋富国从此当上人民教师从公社到旗到南京一直干到中学教导主任退休。

在这期间翁冶中又和同时去内蒙插队分在蒙西的公社卫生院长,后来去了包头铁路医院妇产科的李吾川医生结为连理,伉俪情深,一路走到现在。此去蒙西就是专程看望吾川在蒙西当知青时老额吉,即便回到南京几十年来翁冶中一家从来没有忘记这位善良慈祥蒙古妈妈对十五岁来蒙插队的南京女知青的关爱,这种蒙汉友谊已经沿续到第二代延及第三代。

八月十三日晨起,在晨曦初露的清晨我们告别苏里格庙前住宿的宾馆,向蒙西镇进发看望己经八十四岁的蒙古老额吉,额吉当年三十四岁是一位美丽贤淑的大嫂。

穿越一望无际的鄂托克大草原行车四百余里,于中午时分到达阿尔寨石窟寺。天空变得阴沉,打开车门,草原朔风扑面,唯闻嗽嗽风声在耳,举目四望,四周尽为平坦辽阔的大草原,这里曾经是八百余年前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屯兵十万,准备攻伐西夏的演兵场。也是一代天骄最后征战的折腰之处。

天空零星飘飞起稀稀落落雨点。风雨潇潇,飘洒滋润着广袤的大草原,遥想当年这里水草丰美,成吉思汗的大军旌旗猎惜招展,战马声声嘶呜,月色笼下的草原连营百里,刁斗成片悬挂的灯盏,与天穹的繁星相映成辉,肯定是十分壮观的。在成吉思汗远去西夏征伐途中因打猎受伤后,曾回师阿尔寨石窟养伤,最终薨逝于此。

石窟只是茫茫大草原自然隆起的一座红土风化成石的自然小山丘。打开数十个窟门有简易的喇麻庙,有传说中的大汗指挥部,有琳瑯滿目的壁画,洞窟的岩壁上刻有各种岩画和初创时的蒙文,最早的中国结图案也出于此处,可以说美不胜收。虽然早在八十年代中期被发现起就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九十年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处于封闭整修阶段。我们去时,恰蓬敦煌文物研究院项目部的年轻专家用红外扫描仪对照图纸修复洞窟中十分珍贵的壁画,据他们介绍国家投资1800万元,开始修复这里的文物景点,该院预计2021年完成修复工程,景点可对外开放。

当我们沿着石窟小径向上攀登时,巧遇一带着孙女前来参观的游客,相攀谈时翁冶中得知他和李吾川是一个公社的牧民。提起李吾川那牧民侃侃而谈,李吾川是当年大队的赤脚医生,那时骑着一匹大青马背着药箱走村窜户救死扶伤为牧民接生几乎无人不知无家不晓,不久即担任了公社卫生院长,在草原的名气更大了。

午后,沿千里山山脉巅簸不平的山继续向蒙西镇出发,日落时分到达镇牧民新区,八十四岁老额吉己经落户在女儿秦洁玛家安度晚年。镇上由政府投资的牧民新区。每家每人赠送二十五米,按一家四口计每家一百三十米的四室一厅剩余三十平米每平方按一千三百元计只需五六万元,这是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优惠政策。我们的到来受到秦洁玛全家的热情款待,宾主畅叙友情,闲话家常,待我们辞別主人时,一轮圆月已悬挂在整洁安谧的小区上空一切显得安详而美好,这是一个流淌着诗意的夜晚。

十四日晨,在牧民新区秦洁玛哥哥的泶喝完早茶,我们告别美丽整洁充满现代气息的牧民小区,踏着初昇的朝阳去包头市。

在包头市翁冶中一行受到当年铁路工程处同事及留蒙南京知青的欢迎,餐叙之间大家同时高唱蒙古歌曲,再次在那动听婉约不失雄浑豪壮的旋律回忆逝去青春的美好!

至于翁冶中对读书的兴趣,仅举一例,他在包铁工程处开推土机时就订阅了十多种杂志,阅读书刊几乎成为他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知我近期在研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特向我推荐当年阅读过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81年,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翁贝托•梅洛蒂专门阐述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专著。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书由公开发行改贴内部发行标签,最终彻底消失。

后来,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溢价购到该书,读后果然有醍醐灌顶之感,我惊叹冶中的惊人记忆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煦阳高照,碧空如洗,出包头市,直奔郊外麻池古城。

现包头麻池乡,古时秦代为九原郡、汉代名五原郡。古城位于阴山山麓图木川平原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为抵御匈奴入侵之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制图强的故事就发生在九原城内。

秦始皇统一天下,大一统专制帝国成型,为攻固帝国抵御外敌,九原城改郡,此处屯兵三十万。始皇薨,赵高、李斯矫昭,停棺柩於九原,赐死统军大帅蒙恬、监军太子扶苏,胡亥袭位而成傀儡,赵高篡权而成僭主,由秦皇一尊而成阉竖独裁,演"指鹿为马"荒诞闹剧。助纣为虐者帝师李斯举族被灭。此时天下义旗高张,最终导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帝国二世而亡。

汉代改五原郡,一代枭雄吕布为五原人,随军阀董卓杀入洛阳,中大司马王允美人计而演白门楼被曹刘联手诛杀。

寻觅九原古城遗迹,现仅存残壁断垣,四顾远望,唯见阴山山脉逶迆连绵数百里,山麓平原,原战国秦汉古战场,历经刀兵火燹,帝王爭霸,血流漂杵,民生涂炭,独夫民贼,皇天后土,江山兴废,沧桑巨变,社禝倾覆,现己尽为百里桑田,一片麦秀稷肥之状。

随行翁冶中君,少小离家,曾在内蒙牧区放羊,后去铁路施工,一九七四年,知青两人,工友一人,三人驻乡两月,携一台打井机曾在九原城垣下开凿麻池首座深井,今故地重游,四十五前旧井仍存,汨汨清泉流淌,依然造福农桑。路遇一老人,老人依然清晰记得,当年打井班班长姓翁,冶中笑指自己正是鄙人,双方开怀大笑。追终慎远,溯及古今,感慨万千,老僧有记及长歌一首述怀:

九原古城朔气微,

断壁残垣载史非。

帝国碑玺残与缺,

田园菽稷萎复肥。

兴衰存亡千古事,

麦秀人离百代归。

黄钟毁弃瓦釜鸣,

指鹿为马众臣随。

销金铸铁成一统,

削木为杆旌旗帷。

坑儒戮心苍生苦,

蒙恬冤魂扶苏泪。

鱼腹藏书戍卒起,

咸阳灯灭乌雀飞。

晨钟暮鼓骊山墓,

斧钺军帐成幻晖。

且将一掬幽思恨,

赋作阿房宫词回。

几多过客寡人梦,

化为荒丘草木灰。

当年凿井九原郡。

造福桑梓涌泉水,

清泉汩汨流日夜,

恩泽绵绵传口碑。

2019年8月22日于金陵石头城古城墙下

来源:彩色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