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肺结节1.8厘米,在北京术后 7 天,平稳踏出医院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01:40 1

摘要:68 岁的张先生在体检中发现右肺下叶存在 1.8 厘米肺结节,经北京某三甲医院胸外科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肺腺癌,需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前 1 周,张先生按医护人员要求完成术前评估:先是胸部高分辨率 CT 检查,明确结节位于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边界清晰,无

68 岁的张先生在体检中发现右肺下叶存在 1.8 厘米肺结节,经北京某三甲医院胸外科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肺腺癌,需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前 1 周,张先生按医护人员要求完成术前评估:先是胸部高分辨率 CT 检查,明确结节位于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边界清晰,无胸膜牵拉征;随后完成肺功能检查,尽管张先生有 10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但 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VC(用力肺活量)比值为 72%,达到手术耐受标准;同时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传染病筛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 210×10⁹/L,凝血酶原时间 12.5 秒,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手术禁忌症。

术前 3 天,护士为张先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用蓝色无菌标记笔在其右侧胸壁画出 3 个切口定位点,分别对应腋中线第 6 肋间、腋前线第 4 肋间及肩胛下角线第7 肋间。同时告知术前饮食要求:手术前 1 天晚餐需进食半流质食物,术后 6 小时禁食、2 小时禁水;并指导张先生练习腹式呼吸与有效咳嗽,每日 3 次,每次 15 分钟,以提升术后肺功能恢复效率。术前 1 天,护士为张先生进行皮肤准备,用脱毛膏去除右侧胸壁及腋下毛发,随后用碘伏擦拭消毒;当日下午,麻醉医生对张先生进行术前访视,详细询问既往病史,确认无麻醉过敏史后,确定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案。

术前 2 小时,护士在张先生左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入 24G 静脉留置针,连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滴速调节为每分钟 15 滴,维持静脉通路通畅;同时为其佩戴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初始数据显示心率 78 次 / 分钟,血压 130/85mmHg,血氧饱和度 97%,指标平稳。​

手术当日 8 时 30 分,医护人员核对张先生姓名、住院号、手术部位后,将其转运至手术台。张先生平卧后,麻醉医生通过静脉通路推注丙泊酚 2mg/kg、芬太尼 3μg/kg,待其意识消失后,进行气管插管,插入 7.0 号双腔支气管导管,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导管位置准确,连接呼吸机,设置潮气量 450ml,呼吸频率 14 次 / 分钟,吸入氧浓度 60%,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 35-45mmHg。随后,麻醉医生在张先生 T6-T7 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推注 2% 利多卡因 5ml 作为试验剂量,观察 5 分钟无脊麻反应后,追加 0.5% 罗哌卡因 10ml,阻滞平面控制在 T2-T10。​

麻醉起效后,张先生被调整为左侧卧位,右胸朝上,身下垫弧形体位垫,右上肢外展 90 度固定于托手架,右下肢屈膝垫软枕,左下肢伸直,用约束带固定髋部与膝关节,防止术中体位移位。手术医生用碘伏对张先生右侧胸壁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上至锁骨上缘,下至脐水平,内至胸骨中线,外至腋后线,随后铺盖无菌手术单,仅暴露标记的 3 个切口区域。​

9 时 15 分,手术正式开始。第一步,医生在张先生腋中线第 6 肋间做 1.5 厘米皮肤切口,用血管钳逐层分离皮下脂肪、胸大肌、肋间肌,穿透胸膜后,置入 10mm Trocar(穿刺套管),接入胸腔镜,建立人工气胸,维持胸腔内压力在 8mmHg,通过胸腔镜清晰观察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的 1.8 厘米结节,呈灰白色,质地较硬。第二步,在腋前线第 4 肋间做 1 厘米切口,置入 5mm Trocar,放入抓钳;在肩胛下角线第 7 肋间做 0.5 厘米切口,置入 5mm Trocar,放入超声刀。

医生操作抓钳轻轻提起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充分暴露结节周围肺组织,用超声刀沿结节边缘 2 厘米处切开肺组织,逐步分离肺内小血管与支气管,遇到直径 3mm 以下的血管时,直接用超声刀凝闭切断;遇到直径 5mm 的肺段动脉分支时,更换 Hem-o-lok 夹闭后切断,避免术中出血。待结节周围肺组织分离完毕,医生更换内镜下切割缝合器,选择 3.5mm 钉仓,在距离结节边缘 1.5 厘米处夹住肺组织,激发缝合器完成切割与缝合,将含结节的肺组织标本取出,放入标本袋送检。​

随后,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胸腔,检查创面有无渗血,发现右肺下叶切面有 2 处微小渗血点,立即用氩气刀烧灼止血,直至创面无活动性出血。接着,在肩胛下角线第 7 肋间切口处置入 24F 胸腔引流管,一端置于胸腔底部,另一端连接水封瓶,挤压引流管观察水柱波动幅度为 3-5cm,确认引流通畅。最后,通过胸腔镜再次检查胸腔内情况,确认肺组织膨胀良好,无漏气、渗血,拔除 Trocar,逐层缝合 3 个手术切口,用无菌敷料覆盖,手术于 11 时 20 分结束,全程耗时 1 小时 5 分钟。​

手术结束后,张先生被转运至麻醉复苏室,医护人员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每 15 分钟记录 1 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术后 30 分钟,张先生意识逐渐清醒,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达到 380ml,呼吸频率 16 次 / 分钟,麻醉医生评估后拔除气管插管,改为鼻导管吸氧,氧流量 3L/min,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6%-98%。​

术后 6 小时,张先生生命体征平稳,被转运至普通病房。护士为其连接胸腔引流装置,固定引流管,告知家属需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同时遵医嘱为张先生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2.0g,每日 2 次,预防感染;静脉滴注氨溴索 30mg,每日 2 次,促进痰液排出;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500ml,补充营养。术后第 1 天,护士协助张先生在床上进行翻身活动,指导其做腹式呼吸训练,每次 10 分钟,每日 4 次;同时鼓励张先生进行有效咳嗽,咳出少量淡红色血性痰,医护人员确认属术后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术后第 3 天,张先生胸腔引流瓶内引流量降至 50ml/24h,颜色由淡红色转为淡黄色,胸部 X 线检查显示右肺膨胀良好,无胸腔积液、气胸。医生为其拔除胸腔引流管,拔除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按压 15 分钟止血。术后第 5 天,张先生可自行下床行走,每次行走 30 米,无胸闷、气促症状;手术切口换药时,可见切口无红肿、渗液,愈合良好。​

术后第 7 天,张先生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 7.8×10⁹/L,C 反应蛋白 8mg/L,各项炎症指标正常;胸部 CT 检查显示右肺下叶手术区域无积液、感染,肺组织复张良好。医生评估后认为张先生术后恢复符合出院标准,为其办理出院手续,开具出院带药,包括口服头孢呋辛酯片 0.25g,每日 2 次,服用 3 天;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 0.6g,每日 1 次,服用 14 天,并告知术后 1 个月需返院复查胸部 CT 与肿瘤标志物。当日上午 10 时,张先生在家属陪同下,平稳踏出医院大门,正式进入术后康复阶段。

来源:夜柒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