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不是病!但90%的家长都忽视了这些早期信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6:22 1

摘要: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疑问,其中“感统失调”(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SPD)这一概念近年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疑问,其中“感统失调”(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SPD)这一概念近年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感统失调并非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种大脑在整合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息时出现的障碍,导致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异常。

尽管它不被归类为疾病,但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有着显著影响。

令人担忧的是,高达90%的家长可能忽视了孩子早期表现出的感统失调信号,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01

感统失调的基本认识

感统失调涉及触觉、前庭觉(平衡和空间感知)、本体觉(身体位置和运动感觉)、听觉和视觉等多个感官系统。

当这些感官信息无法正常被大脑整合并转化为适当的反应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过度敏感、低敏感或寻求特定感官刺激的行为。

例如,对触摸极度敏感的孩子可能害怕剪发或穿衣服,而寻求触觉刺激的孩子则可能频繁触摸或咬嚼物品。

02

容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

1. 过度敏感或逃避接触:对轻微的触摸、声音或光线反应过度,比如不喜欢被拥抱、对衣物标签感到不适、对突然的声音感到害怕。

2. 低敏感:对疼痛、冷热等刺激不敏感,可能表现出自我伤害行为,如不知疼痛地咬自己。

3. 协调和运动障碍:精细动作不灵活,如写字困难、系鞋带笨拙;大动作也可能受影响,如平衡感差,容易摔倒。

4. 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对任务完成缺乏持久性。

5. 情绪调节困难: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沮丧或极度兴奋,难以自我安抚。

6. 社交互动障碍: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显得笨拙或不自在,可能过度退缩或过度活跃。

7. 食物偏好极端:对食物的质地、味道极度挑剔,只接受特定类型的食物。

03

为何家长容易忽视这些信号?

家长忽视感统失调信号的原因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知识缺乏:许多家长对感统失调了解不足,将其误认为是孩子性格的一部分或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

期望偏差:社会普遍强调孩子的“乖巧”和“听话”,导致家长可能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

比较心理:看到其他孩子似乎没有类似问题,家长可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是“慢热”或“特别”。

忙碌与压力:现代生活节奏快,家长忙于工作,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观察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变化。

04

应对策略与建议

1. 增强意识:主动学习感统失调的相关知识,提高对早期信号的识别能力。

2. 细致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留意任何不寻常的反应。

3. 专业评估:如有疑虑,及时寻求专业儿童发展专家或职业治疗师的评估。

4. 家庭支持:创造一个安全、理解的环境,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支持。

5. 感官友好环境:根据孩子的需求调整家居环境,如使用柔和的灯光、减少噪音,提供适合孩子的触感玩具。

6. 专业干预:根据评估结果,参与由专业人士设计的感统训练计划,帮助孩子逐步改善。

05

写到最后

感统失调虽然不是病,但它确实影响着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通过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道防线,应当更加敏锐地捕捉这些细微的信号,给予孩子最适宜的支持与关爱。

PS:

查看主页,联系我哟~

国学育儿成长手册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一定是父母。一路同行!83 篇内容创作

来源:小钱医生聊保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