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机降落在北京大兴机场,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航站楼和井然有序的人流,整洁的环境、便捷的指引标识,让他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氛围。
美国小哥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完全来自西方媒体的报道,在出发前,他脑海里的中国是拥挤、杂乱且处处受限的。
为了验证这些说法,他攒下数月工资,买了一张飞往北京的机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亲眼看看真实的中国。
飞机降落在北京大兴机场,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航站楼和井然有序的人流,整洁的环境、便捷的指引标识,让他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氛围。
这种第一印象的冲击,在他通过手机软件顺利叫到车、抵达预订的青旅后变得更加明显。
虽然选择的是价格低廉的青旅,过道不算宽敞,公共卫生间也无法与高档酒店相比,但整个住宿环境干净整洁,没有异味,这让他忍不住在视频里感叹,“比预期好太多了。”
真正的震撼发生在他走上北京街头之后,他用手机镜头记录下湛蓝的天空,镜头里的画面没有外媒报道中常见的灰暗色调。
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自行车停放整齐有序,这让他想起纽约街头随处可见的垃圾和常被偷盗的自行车,他在视频里无奈地说,“在纽约,这样的自行车一秒钟就会消失。”
行走在街头,他看到行人们从容的神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安全感,这种氛围与美国城市里常见的紧张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乘坐地铁的经历更是让他印象深刻,北京地铁虽然有些线路因建造时间早而略显朴素,但车厢内外都保持着干净卫生的状态。
清晰的英文标识让他这个外国游客毫无障碍地换乘,乘客们或低头看手机,或轻声交谈,老人和孩子在车厢里自在舒适。
这一切让他想起纽约地铁的场景,那里不仅弥漫着异味,还常有流浪汉出没,乘客们连拿出手机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被抢走。
“这简直是两个世界,”他在视频里感慨,“北京地铁几十年前还不存在,现在却这么完善,这都是市政投入的成果。”
美国小哥的经历并非个例,真实的中国与西方媒体长期塑造的中国形象大相径庭。
2025年3月,法国电视2台的一档节目再次上演了抹黑中国的戏码,他们安排记者伪装成美食博主,潜入山东一家服装加工厂,诱导一名暑假陪伴母亲工作的12岁女童演示缝扣子,就诬陷工厂“雇佣童工”。
更荒谬的是,他们把招工视频里的“全勤奖”“超天数奖”故意曲解为与“新疆”“朝鲜”相关的内容,这种赤裸裸的造假行为在播出后很快被当事人揭穿,沦为国际笑柄。
这样的虚假报道是长期存在的叙事陷阱,多年来,从“中国椅子长刺”这种违背常识的谣言,到“中国造超级士兵”的离奇说法,西方媒体不断用编造的故事构建着一个扭曲的中国形象。
这些谣言往往违背基本逻辑,却能借助《纽约时报》《卫报》等主流媒体的背书广泛传播,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让像美国小哥这样的普通民众难以接触到真实的中国信息。
造成这种偏见的根源,既有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客观局限,更有西方媒体主观恶意的推动,国际新闻报道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滤镜,记者和媒体容易从自身文化视角解读其他国家的情况。
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由于缺乏直接体验,只能依赖媒体报道形成认知,这就使得媒体的中介作用被无限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西方社交平台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美国小哥发现,那些抹黑中国的内容往往能获得高流量,而他发布的真实视频却被限流甚至下架,这种算法偏见进一步加固了信息壁垒。
美国小哥在视频里反复感叹的北京地铁,只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在交通、能源、数字通信等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界瞩目,截至202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形成了“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铁网络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在能源领域,中国正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速转型,2025年1月,“华龙一号”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超100亿度,满足百万人口城市的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而福清核电5号机组作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已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持续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用实际表现证明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令人惊叹,截至2025年7月,中国建成5G基站459.8万个,实现了“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的覆盖目标。
在贵州,“东数西算”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贵阳贵安已建成26个大型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突破81Eflops,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服务于城市,更深入乡村,让偏远地区也能共享数字时代的红利,这些工程或许不像高铁那样引人注目,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对比之下,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显得尴尬,2025年,纽约大都会运输署计划将地铁票价从2.9美元上调至3美元,同时花费12.7亿美元购置新车,却因成本是芝加哥同类采购的两倍而引发争议。
一边是民众承受着不断上涨的通勤成本,另一边是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这种困境让美国小哥忍不住质疑,“我们纳税人的钱花哪了?”
而美国政府宣布的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AI基建计划,更凸显出其在基础设施投资上的优先级失衡,对未来科技的巨额投入与民众当下的出行需求形成了鲜明反差。
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信息茧房,让太多人对中国形成了刻板印象,而打破这种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像这位美国小哥一样,放下预设,亲自去看、去感受。
真相往往存在于亲身感知之中,而非二手叙事里,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误解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打破这种不对称,需要更多人勇敢地走出信息茧房,用亲身经历替代媒体滤镜。
来源:玉沙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