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时,当同学埋头备战高考,毛星云却能脱口而出《仙剑奇侠传》的剧情细节,甚至分析游戏地图的渲染算法。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在兴趣的加持下,成为技术大神,更让腾讯为他开出百万年薪。
可这样熠熠生辉的90后少年,没像众人想的那样闪闪发光,反而从高楼一跃而下。
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毛星云的“开挂”人生,始于对游戏近乎偏执的热爱。
高中时,当同学埋头备战高考,毛星云却能脱口而出《仙剑奇侠传》的剧情细节,甚至分析游戏地图的渲染算法。
老师评价他“眼里有光”,那是一种对未知领域跃跃欲试的锋芒。
2009年,毛星云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却选择了一条与航天毫不相干的赛道:中国乌克兰航天联合培养班。
这个看似“跨界”的决定,实则是他精心策划的跳板。
两年后,毛星云远赴乌克兰深造,在异国他乡的深夜,他一边啃着俄语教材,一边用代码搭建游戏世界的骨架。
留学期间,毛星云做了一件让同龄人瞠目结舌的事:写下百万字技术专著《逐梦旅程:Windows游戏编程之从零开始》。
当时他不过是个大三学生,却把晦涩的图形学原理讲得如同武侠小说般精彩。有读者感慨:“看他写着色器,就像看金庸写降龙十八掌。”
这本书后来成为无数游戏开发者的启蒙圣经,而作者本人,却很低调。
2014年,一封来自微软的邮件让他登上技术神坛,24岁的毛星云成为“全球最有价值专家”。
这个奖项每年从数千万开发者中筛选出几十人,而他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媒体称他“天才”,同行赞他“大神”,但他却在博客写道:“我只是个想做好游戏的普通人。”
加入腾讯天美工作室,是毛星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彼时的中国游戏行业,正被“氪金手游”的浪潮席卷,厂商们忙着复制“一刀999”的换皮游戏,而毛星云却在会议室拍桌子:“我们要做属于中国的3A大作!”
他口中的3A游戏,是像《巫师3》《战神》那样耗资数亿、开发周期长达数年的“艺术品”,而非流水线上的快餐产品。
公司给了他最大的宽容:独立工作室、上亿预算、全明星团队。
那段时间,毛星云兴奋地在社交平台晒出团队合影,配文写着:“让全世界听到中文游戏配音。”他们试图将《西游记》改编成开放世界游戏,让孙悟空的金箍棒砸穿欧美日韩的文化壁垒。
为了还原“大闹天宫”的恢弘场景,他带领团队死磕物理引擎,甚至从敦煌壁画中提取色彩参数。“每一帧画面都要有中国美学的魂。”他在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
然而,理想主义的火焰撞上了商业现实的冰墙,三年过去,项目仍停留在技术Demo阶段。
投资人看着财务报表皱眉:“几亿砸下去,用户数据呢?月活呢?”
高层会议上,反对声渐起:“国产3A?玩家根本不需要!”最终,腾讯砍掉了这个“烧钱无底洞”。那天,毛星云在办公室呆坐到凌晨,屏幕上闪着未保存的代码。
有同事看见他对着窗外喃喃自语:“原来斗战胜佛,也翻不过五指山。”
在外人眼中,毛星云是“六边形战士”:年薪百万、微软MVP、畅销书作家、腾讯明星员工。他的微博充斥着技术干货和美食照片,偶尔晒出女儿画的卡通孙悟空。
但没人注意到,他悄悄删掉了所有提到“3A项目”的动态,就像从未有过那个梦。
毛星云开始整夜失眠,盯着天花板数“游戏崩溃的598种原因”;翻译《Real-Time Rendering》时,他标注的参考文献多达1976条,只因“少一条都可能误导后来者”。
朋友劝他休息,他却摇头:“停不下来,总觉得代码里藏着答案。”
2021年秋,毛星云被确诊为抑郁症,病例上写着“建议静养”,但他偷偷把笔记本电脑带进病房,护士查房时,他迅速合上屏幕,假装在看《西游记》电视剧。
12月他最后一次登录博客,写下:“游戏不该是精神鸦片,而是文化的船。”八小时后,他从腾讯大厦坠落。
现场有人放了一束白菊,花瓣上粘着未完成的游戏设定稿,潦草的字迹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毛星云死后,舆论掀起巨浪。
有人痛斥游戏公司“吃人不吐骨头”,有人翻出他翻译的文献感叹“燃烧自己照亮行业”,更多人争论:“中国需要3A游戏吗?”这些声音他再也听不到。
如今,他未完成的《实时渲染》中文版已出版,序言里藏着译者的执念:“本书献给所有相信代码能改变世界的人。”
毛星云的故事没有逆袭结局,却留下一道沉重的思考题:当理想撞上现实,是头破血流,还是迂回前行?
或许正如他书中所写:“编程就像取经路,bug是八十一难,而真正的敌人,是忘记为何出发的自己。”
有些梦,值得用一生去追逐,哪怕结局是坠落。
1、《90后游戏制作人毛星云离世 腾讯:十分惋惜与痛心》;王磊;《北京头条》;2021-12-04;
2、《痛心!曾获评微软最有价值专家,腾讯年仅30岁程序员意外身故!警惕!这些病正盯上年轻人》;狄佳倩;《上海市总工会官网》;2021-12-17;
来源: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