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和孩子相处的日子里,不少家长都在亲子沟通上碰了壁。早上叫孩子起床,喊破了嗓子,孩子还是在床上赖着;辅导作业时,简单的题目讲了一遍又一遍,孩子还是一脸茫然,家长一着急,亲子间的气氛就变得剑拔弩张;孩子在外面和小伙伴闹了矛盾,回家哭得稀里哗啦,家长怎么哄都没用。
在和孩子相处的日子里,不少家长都在亲子沟通上碰了壁。早上叫孩子起床,喊破了嗓子,孩子还是在床上赖着;辅导作业时,简单的题目讲了一遍又一遍,孩子还是一脸茫然,家长一着急,亲子间的气氛就变得剑拔弩张;孩子在外面和小伙伴闹了矛盾,回家哭得稀里哗啦,家长怎么哄都没用。这些场景是不是就像发生在自己家一样?其实啊,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掌握好跟孩子沟通的技巧。
我在幼儿园工作这么多年,总结出了一套3T沟通法则,能帮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交流。那这3T到底是什么呢?分别是语言转换、游戏化互动和倾听模式。
先说语言转换。孩子的小脑袋和大人想得不一样,很多抽象的话他们理解起来就像走迷宫一样难。比如你跟孩子说“要按时睡觉,这样第二天才有精神”,孩子可能就眨巴着眼睛,不太懂你在说啥。但要是你把“按时睡觉”说成“给身体充电”,孩子一下子就觉得有趣了,也更容易乖乖去睡觉。再比如,你想让孩子收拾玩具,别干巴巴地说“把玩具都收拾好”,可以说“玩具宝宝要回家啦,咱们一起送它们回去吧”。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说话,他们会更乐意配合。
有了语言转换这个方法,游戏化互动也不能少。孩子天生就爱玩游戏,通过游戏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能让沟通变得像坐滑梯一样轻松。角色扮演就是个很棒的办法。你可以和孩子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孩子当医生,你当病人。在游戏里,你能跟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也能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绘画日记也是个好选择。让孩子把一天里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儿画下来,然后你和孩子一起聊聊画里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孩子更会表达,又能让你们的感情越来越好。
说完了语言转换和游戏化互动,最后来说说倾听模式,也就是“观察 - 反馈 - 引导”。当孩子有了一些行为或者情绪变化时,你先仔细观察。比如孩子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你就说“我看到你今天回来不太高兴”,这就是观察。接着表达你的感受,“我有点担心你”。最后和孩子一起想想办法,“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能让你开心起来呢”。这种倾听模式能让孩子感觉到你在乎他们,他们也会更愿意和你分享心里的事儿。
这3T沟通法则听起来不错,那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用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拆解一下在晨间准备、作业辅导、情绪疏导这三个常见场景中,怎么运用这些沟通技巧。
在晨间准备的时候,孩子常常爱磨蹭。早上叫孩子起床,他们可能就像小懒虫一样赖在床上。这时候,你就可以用语言转换的方法,说“太阳公公出来啦,它在叫我们的小宝贝起床,给身体充充电,迎接新的一天呢”。要是孩子还是不想起,你可以和孩子玩一个“起床大作战”的游戏,你当指挥官,孩子当小战士,一起完成起床、穿衣、洗漱这些任务。
辅导作业也是家长们的一大难题。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家长很容易着急上火。当你发现孩子磨蹭的时候,先看看孩子的状态,比如孩子在发呆,你就说“我看到你坐在那里有点走神了”。然后说说你的感受,“我有点担心你作业做不完”。最后引导孩子,“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能快点把作业做完,做完作业就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情啦”。你还可以和孩子玩“作业挑战”的游戏,给作业定个时间,看看孩子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孩子在外面和小伙伴闹了矛盾,回家情绪低落,这时候就需要情绪疏导了。你先看看孩子的情绪,“我看到你现在很难过”。表达你的感受,“我也跟着不好受”。然后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咱们一起说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掌握了这些沟通技巧,只是第一步。要想和孩子建立长久的良好关系,还得把这些技巧变成日常习惯。家长要多花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在生活里不断用这些沟通方法。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问问他们今天在幼儿园或者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儿。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更爱和你说话,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不过,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也有些常见的误区要注意。有的家长喜欢说教,总是给孩子讲大道理,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喜欢打断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遇到这些问题,家长要及时改正,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
跟孩子沟通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学问,希望我分享的这些方法能帮助家长们和孩子更好地交流,建立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来源:小小的梓涵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