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群带着好奇与懵懂的 “小精灵” 回到教室,他们可能会用稚嫩的哭闹表达不安,也会用惊喜的尖叫分享快乐 —— 这份 “可爱又磨人” 的日常,正是开学季最鲜活的风景。做好以下准备,能帮你轻松接住孩子们的情绪与需求,让入园第一天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
当一群带着好奇与懵懂的 “小精灵” 回到教室,他们可能会用稚嫩的哭闹表达不安,也会用惊喜的尖叫分享快乐 —— 这份 “可爱又磨人” 的日常,正是开学季最鲜活的风景。做好以下准备,能帮你轻松接住孩子们的情绪与需求,让入园第一天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
一、入园前:3 项 “暖心准备”,降低孩子抵触感
提前为教室注入 “熟悉感” 与 “亲切感”,能让孩子推开教室门时,少一份陌生,多一份安心。
1. 打造 “专属小标记”,让孩子找到 “归属感”
操作方式:在幼儿的座位、水杯架、储物柜上,贴一张孩子专属的 “小标记”—— 可以是开学前让家长提供的孩子头像贴纸,也可以是孩子自己画的 “小图案”(如小班孩子画的圆圈、中班孩子画的小太阳)。
作用:当孩子看到 “属于自己的标记”,会更快适应新环境,减少 “找不到自己东西” 的焦虑;比如孩子喝水时,能快速找到 “贴有自己头像的水杯”,增强自主感。
2. 准备 “回忆小物件”,连接家园情感
操作方式:在 “安心小角落”(前文区角规划中的情绪疏导区),摆放一个 “回忆盒子”,里面放幼儿从家里带来的 “小物件”—— 如一张全家福照片、一个熟悉的小玩偶、一块妈妈的围巾(需提前和家长沟通,确保物品安全且无异味)。
作用:当孩子想家哭闹时,可引导他们从 “回忆盒子” 里拿出自己的小物件,“看看全家福,就像爸爸妈妈在身边一样”,用熟悉的物品缓解思念情绪。
3. 设计 “趣味欢迎礼”,激发入园期待
操作方式:在教室门口设置 “欢迎小站”,幼师戴一个可爱的动物头饰(如小熊、兔子),给每个入园的孩子递一张 “小贴纸”(如星星、小花),并说一句专属问候:“小明今天穿了蓝色的鞋子,真好看,这是你的星星贴纸!”;中大班孩子还可获得 “任务小卡片”(如 “今天你可以帮老师发勺子哦”)。
作用:用仪式感满满的欢迎方式,让孩子感受到 “被关注、被喜欢”,把 “上幼儿园” 和 “开心的事” 关联起来,减少抵触心理。
二、入园时:4 个 “情绪妙招”,化解 “磨人小状况”
面对孩子的哭闹、黏人等 “磨人” 时刻,不用焦虑,用温柔且坚定的方法,就能帮他们平复情绪。
1. “共情式回应”,先接纳情绪再引导
场景:小班孩子抱着妈妈的腿哭闹,不肯进教室。
应对方式: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轻轻拍他的背:“宝宝现在想妈妈了,对不对?妈妈下午会来接你,老师知道你现在有点难过,我们可以先去看看‘安心小角落’里的小玩偶,好不好?”
关键:不否定孩子的情绪(不说 “不许哭”),而是先认可 “想妈妈是正常的”,再用具体的事物转移注意力,比生硬拉扯更有效。
2. “游戏化引导”,用趣味转移注意力
场景:孩子入园后一直黏着老师,不肯和同伴玩。
应对方式:邀请孩子参与 “小游戏”,比如 “我们一起去‘积木好朋友’区,搭一个‘小火车’,你想当火车司机吗?”;或用夸张的语气说:“哎呀,你看!小红正在搭一个高高的塔,我们去帮帮她好不好?”
关键: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打破 “黏人” 的僵局,让他们在玩耍中慢慢融入集体。
3. “同伴榜样法”,借助同伴力量带动
场景:孩子不肯自己吃饭,非要老师喂。
应对方式:指着旁边自己吃饭的孩子:“你看,小刚正在自己用勺子吃饭,他吃得好快呀,我们和他比赛,看看谁能先把米饭吃完,好不好?”;若孩子进步,及时表扬:“你今天自己吃了半碗饭,比昨天厉害多啦!”
关键:幼儿喜欢模仿同伴,用 “同伴榜样” 比反复说教更有效,同时用具体的表扬(不说 “你真棒”,而是说 “自己吃了半碗饭”),让孩子知道 “自己哪里做得好”。
4. “分段式离开”,给家长和孩子 “缓冲时间”
场景:家长离开时,孩子哭闹更厉害,家长舍不得走,在教室外徘徊。
应对方式:和家长约定 “分段离开” 流程:第一步,家长陪孩子在 “安心小角落” 玩 5 分钟;第二步,家长告诉孩子:“妈妈去门口买个东西,马上回来(实际是离开)”,幼师此时接过孩子,陪他玩玩具;第三步,家长悄悄离开,避免和孩子告别时的拉扯。
关键:给孩子和家长 “循序渐进的告别时间”,减少 “突然分离” 的冲击;同时提前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相信 “老师能照顾好宝宝”,避免家长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三、入园后:3 类 “互动活动”,让孩子爱上集体生活
通过有趣的集体活动,让孩子在互动中感受到 “和小伙伴一起玩很开心”,慢慢从 “依赖老师” 变成 “主动参与”。
1. “破冰小游戏”:快速熟悉同伴
活动名称:“找朋友”(适配全年龄段)
玩法:幼师播放《找朋友》的儿歌,让孩子拿着自己的 “头像卡片”(前文主题墙中的同伴头像),听到 “找到你的好朋友” 时,去寻找卡片上的同伴,找到后互相说一句:“你好,我们做朋友吧!”
作用: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快速认识同伴,减少 “不认识小朋友” 的陌生感;比如小班孩子通过卡片找到 “和自己一样喜欢画小熊的小朋友”,自然开启互动。
2. “生活小任务”:培养自主与责任
活动名称:“我是小帮手”(适配中大班)
玩法:每天安排 3-4 个孩子做 “小任务”,如 “发勺子”“整理积木”“擦桌子”(任务难度根据年龄调整,小班孩子可做 “把积木放进筐里”);完成任务后,在 “成长阶梯” 主题墙(前文主题墙规划)上贴一颗 “小勋章”。
作用: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 “自己能帮老师做事”,增强自信心与责任感;同时通过 “发勺子” 等互动,加深和同伴的交流(如 “这是你的勺子,小心烫哦”)。
3. “分享小时间”:释放表达欲
活动名称:“我的小发现”(适配全年龄段)
玩法:每天下午离园前,留 10 分钟 “分享时间”,让孩子坐在圆圈里,分享 “今天在幼儿园发现的开心事”—— 小班孩子可以用动作表达(如 “今天玩了滑梯,这样滑下来的”),中大班孩子可以用语言描述(如 “今天我和小红一起搭了一座房子,我们还一起吃了苹果”)。
作用:给孩子提供 “表达自己” 的机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让孩子听到 “其他小朋友的开心事”,进一步强化 “幼儿园有很多好玩的事” 的认知。
四、给幼师的 “暖心提醒”:照顾孩子前,先照顾好自己
面对一群 “可爱又磨人” 的小精灵,你可能会忙得顾不上喝水、吃饭,但请记得:只有你状态好,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碎片化休息:利用孩子午睡的时间,喝一杯热水、靠在椅子上歇 10 分钟,缓解疲劳;
同伴互助:和同班老师分工合作,比如一个人带孩子做游戏时,另一个人可以准备接下来的活动材料,互相搭把手;
记录小美好:每天结束后,花 2 分钟记录一个 “孩子的可爱瞬间”(如 “今天小刚主动帮哭闹的小朋友擦眼泪”),当你觉得疲惫时,看看这些小美好,会充满力量。
其实,孩子们的 “磨人” 背后,藏着对 “安全感” 的渴望;他们的 “可爱”,则是对世界最纯粹的表达。做好准备,带着耐心与爱,你一定会和这群小精灵一起,开启一段充满笑声的新学期!
来源:二公主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