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10日,深圳市南山区法院一纸“限高令”,将昔日的“核酸大王”张核子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其名下公司因未支付20.5万元劳动争议案款被强制执行,张核子本人也被禁止乘坐飞机头等舱、入住星级酒店等高消费行为。然而,仅两天后的2月12日,张核子便在抖音高调上传乘坐高铁
2月10日,深圳市南山区法院一纸“限高令”,将昔日的“核酸大王”张核子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其名下公司因未支付20.5万元劳动争议案款被强制执行,张核子本人也被禁止乘坐飞机头等舱、入住星级酒店等高消费行为。然而,仅两天后的2月12日,张核子便在抖音高调上传乘坐高铁商务座的视频,声称“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引发舆论哗然。
这一戏剧性反转背后,是张核子跌宕起伏的商业轨迹。疫情期间,他的核子基因公司凭借核酸检测狂揽7亿人次检测量,营收高达数亿元,却因多次违规操作(如谎报结果、伪造文书)深陷信任危机。随着核酸业务萎缩,张核子尝试转型预制菜、房地产、直播带货,但均以失败告终,甚至被曝旗下21家公司注销、直播账号销售额为0元。如今因20万元案款被限高,与其曾经的商业帝国形成巨大反差,公众不禁质疑:“核酸暴利赚的钱都去哪了?”
张核子的操作堪称“魔幻现实主义”。限高令刚出,他便用一段商务座视频“打脸”舆论,既不解释是否已还款,也不提限高令是否解除,仅留下一句“让时间证明”。这种“只抛结果、不谈过程”的回应,看似神秘,实则巧妙制造了话题延续的空间。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点:若他真在限高令发布后迅速还款,为何此前连20万元都拒不支付?若未还款却能乘坐商务座,是否涉嫌违法?无论是哪种可能,事件都充满疑点。而张核子恰好处在直播带货转型期,这场争议无疑为其账号带来巨大流量——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直播账号粉丝仅5.1万,带货销售额长期为0元。此时“限高风波”的热度,简直是为其转型量身定制的“免费广告”。
从核酸检测造假到拖欠员工案款,张核子的商业逻辑始终充斥着“赚快钱”的投机心态。疫情期间,他利用公众健康需求疯狂敛财,却屡屡践踏法律与道德底线;转型失败后,又试图通过打造“创业导师”人设洗白,但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道破真相:“你的创业故事已家喻户晓,无需劳心了”。
此次事件更暴露其对社会规则的蔑视。限高令本是法律对失信者的惩戒,张核子却将其转化为流量工具。这种将公共信任危机娱乐化的行为,不仅是对司法权威的挑衅,更折射出某些资本玩家“流量至上”的扭曲价值观——只要能吸引眼球,道德、法律皆可沦为垫脚石。
网友的愤怒并非仅针对20万元案款,而是对“失信者逍遥”的集体失望。疫情期间,核子基因的违规操作直接威胁公众健康,但其创始人至今未公开道歉,反以“受害者”姿态博同情。这种“错了但不认错,输了但想翻盘”的姿态,彻底激怒了大众。
更令人心寒的是,张核子的行为传递出一个危险信号:只要掌握流量密码,即便失信也能继续收割关注。当商业世界充斥着这类“投机神话”,踏实经营的企业何以生存?社会诚信体系又该如何维系?
张核子的“商务座闹剧”,不仅是一场个人信誉的崩塌,更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资本狂飙时代下商业伦理的荒诞图景。从核酸暴利到流量炒作,他的每一步都在透支社会信任,最终将自己困在“失信者”的标签中。
“历史早已证明:缺乏责任感的商业帝国,终将是沙上筑塔。”我们期待法律给出更清晰的答案,也呼吁公众用理性与批判的眼光审视这类“流量游戏”——毕竟,纵容一个张核子,就可能催生无数个效仿者。
你怎么看这场“限高令”反转戏?是巧合还是算计?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柒·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