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变成一束鲜花,一颗流星,一个愿望;会变成一个誓言,一句祝福。
明天会变成什么?
会变成一束鲜花,一颗流星,一个愿望;会变成一个誓言,一句祝福。
是啊,我们赋予了明天无限的意义、想象,可当下应该如何过呢?
等买了房再点好用家具,现在先凑合用吧;
等真的跑步了再买跑鞋,现在先凑合穿吧;
等真正安定下来再好好规划,现在先凑合过吧。
你看,我们总是在等待,等一个机时到来后,一切就会变得正常、美好,然后习惯性地对当下的生活敷衍了事。
显然忘记了,当下即是未来,你没有过好的当下,也注定了未来的不幸。
而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戒掉了“临时心态”,抓住每一个当下,不断逆转人生。
有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要么彻底燃烧,要么干脆沉默,半吊子的努力最侮辱生命。
既然付出精力,又何须保存实力?
与其在回忆时后悔,不如在当下好好努力。
年前在一档博客节目上,听刘润老师讲他做的年度演讲。
主持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做完这场年底演讲,内心有什么遗憾,或者觉得哪些没有实现的地方吗?
刘润老师特别果断地说:
我没有遗憾,因为每个环节我已经用尽全力,走到这里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一场4个多小时的年度演讲,6万字的演讲稿,闭关28天。
前8天写稿,用4个AI来辅助自己的完成内容,每天上千个问题,直接把AI问爆了。
又花8天,和PPT团队交付,如何排版、配图,哪些地方用AI图,哪些地方要用真实图片。
第17天,和音乐老师碰撞,磕音乐细节,每个地方卡什么音效,逐一确定。
再到现场彩排,全程4个小时,一遍又一遍,坐满同事,看观众反应。
根据他们的反应,来调整演讲的节奏、速度,还有抛梗的频率。
他甚至把PPT跳转的反应时间,都已经确定,卡在0.5秒,不能让语言的表达和内容的呈现有一丝脱节。
已经在过程中竭尽全力、不留余力,又怎么会在结束后反省后悔呢?
当下不凑合、精力不保存、实力不保留,这才是做事时的顶级心态。
正如宫崎骏说的:
我画的每一帧动画,都是观众人生中独一无二的24分之1秒,怎敢敷衍?
因为看似是在敷衍别人的时间,最终都是在消耗自己的人生。
在这世上,后悔药难寻,当下才是因。
努力做好当下,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辜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赛点思维”。
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机会,而有些机会就像竞技体育中的「赛点」,直接影响一个的命运。
比如在大山里的孩子,努力十几年,抓住高考这个机会,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比如有些在家种果园的农民,就抓住电商助农的机会,发短视频、做直播,拓展了客源,收入翻倍。
正如李嘉诚说的:
“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也不是最勤奋的人,而是抓住机会的人。”
还记得电影《幸福来敲门》里的克里斯。
没有像样的衣服,蓬头垢面地跑到证券公司参加面试,因为这是他仅有的工作机会。
可当面试官问他:
如果有个人连衬衫都没穿就跑来面试,你会怎么想?如果我最后还雇了这个人,你会怎么想?
他无比真诚地说:那他穿的袜子一定十分考究。
每一个机会的出现,容不得你犹豫,转瞬即逝。
只有专注自己人生,才能抓住机会改命。
股神巴菲特就曾在1976年,抓住自己的“好运”。
他当初持续买入美国第二大汽车保险公司GEICO的股份,占比达到近50%。
此后,他继续关注汽车保险行业动向,在1995年提出要以23亿美金收购剩下的50%股份。
所有人都说他太疯狂,但是没人知道,这个机会他已经等了十几年。
在GEICO的加持下,他的公司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直接增加了500多亿美元。
抓住一次机会,就足以改变人的命运,就连巴菲特都是如此,更何况是普通人。
当领导分配工作任务时,不只想着压力大、任务重,牢牢抓住说不定就能升职加薪;
当有线下学习聚会时,不只想着距离远、有社恐,走出去试试说不定就有新机遇;
当网上有新产品出现时,不只想着太麻烦、不适应,多尝试一下说不定就有新机会。
有这样一句话:
“别错过机会,人生比你想象中的要短。”
有时候,人总是挑挑拣拣,而不懂得抓住,和命运纠缠不休,让自己苦苦挣扎,却无出路。
但在你手里没好牌时,不妨先拼命抓住每一个机会。
毕竟,不轻易放手,才有机会伸手摘星辰。
樊登老师在讲《目标感》一书时提到一个词:实用性媚俗。
意思是说,在传播内容上,一直迎合大众的功利心,取悦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
比如说教孩子要放松,孩子的成绩不能决定他的一生。
而实用性媚俗的人会说:别听专家瞎说,孩子的成绩就得盯死,因为他一生当中就这几年机会,错过就没有了。
可越这样做,只要结果与答案相反,就会让人内心产生矛盾、彷徨,甚至是自我怀疑。
非常认可这样一句话:
只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永远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是啊,如果只关心别人制定的标准,应该当怎样的父母,做怎样的员工、领导、老板,但从来没想过寻找自己的答案,那你永远无法找到内心的平衡。
知名人文作家阿洛伊斯·普林茨出过一本《波伏瓦传》,记录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生,尤其是她坚持做自己的态度。
她从学校毕业,拒绝了父亲的工作安排,推掉了母亲安排的相亲。
在父母的反对声中,21岁的波伏瓦去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成为当时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男子学校教授哲学的女教师。
不仅如此,在教学中她也时常针对社会、道德、法律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却让校方和家长强烈不满,甚至向她发出严重警告。
可她从不顾及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她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教育、去生活。
或许,迎合他人很简单,但做自己才更重要。
就像这句话说的:
我知道你说的那种生活很好,但我还是想做我自己。
别人怎么说不重要,自己如何做才是关键。
喜欢音乐的话,那就好好学,别管别人说音乐难出头;
喜欢写作的话,那就好好写,别管别人说写作难赚钱;
喜欢手工的话,那就好好弄,别管别人说手工浪费时间。
即便是再不起眼的小追求,只要做下去,一定能做出价值。
不用听他人的片面评价,更无需活在他人眼中。
人生最重要的,是专注自身成长,追求自我认可,去活出内心理想的模样。
非常认同这样一句话: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现在;更不可能凑合现在,就可以改变未来。
不如先做好当下,别把大好的时光凑合、蹉跎;
然后把机会抓住,别让真正的改命的机会溜走、浪费;
最后去看见自己,别把人生的剧本交给他人涂抹、安排。
点个「在看」,过好当下的生活,才能守住自己的人生,逆转自己的未来,见证更好的自己。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