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岂能“自己唱戏自己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2:31 1

摘要: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很多宣传工作,做起来貌似轰轰烈烈,激情澎湃,但实际效果是令人怀疑的,很多地方都存在“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宣传闭环中不能自拔,一直没有搞明白,宣传是为谁而做?宣传仅仅停留在“自我消化”的环节中。

宣传工作岂能“自己唱戏自己听”?

文|清哲木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很多宣传工作,做起来貌似轰轰烈烈,激情澎湃,但实际效果是令人怀疑的,很多地方都存在“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宣传闭环中不能自拔,一直没有搞明白,宣传是为谁而做?宣传仅仅停留在“自我消化”的环节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地方政府宣传工作的价值与效果日益受到关注。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地方宣传究竟是面向群众的沟通桥梁,还是成了政府部门“自娱自乐”的闭环游戏?答案应当明确——真正有效的宣传必须打破内循环,走向人民群众,而不是停留在写给领导看的模式。特别是要让外地人了解本地的特色与优势。哲木观察认为;地方政府宣传不能“自己唱戏自己听”,地方政府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其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告知、吸引。若宣传仅满足于内部传阅、上下级之间的点赞,则完全背离了其设立的初衷。这种“闭环”式宣传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会拉大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甚至损害政府公信力。

成功的宣传应当如石子入水,激起涟漪效应,而非坠入无底深潭,无声无息。

宣传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让外卖听到我们的声音,展示自身形象、吸引外部资源的重要窗口。优秀的宣传它一定能够:提升地区知名度,吸引游客、投资和人才;促进地方特色产品走出本地,开拓更广阔市场,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积极认知。

例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成都的“熊猫文化”、杭州的“数字经济”等成功案例,无一不是通过精准有效的宣传工作,让城市形象突破地域限制,深入人心。

宣传不是单向输出,而应是双向互动。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形成“发布-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如何打造有感染力的群众导向型宣传?那就应该转变视角:从“我们想说什么”到“群众想听什么”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关注点和信息获取习惯,量身定制宣传内容。挖掘地方特色,讲述动人故事。数据与政策需要包装,但故事不需要。将地方优势融入真实、生动、有温度的故事中,比单纯罗列成就更有感染力。一位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比单纯的招商引资数据更能打动人心。营商环境好不好往往从一个细小的环境就能发现问题。

宣传工作不能官僚太严重,很多地方一直“眼高手低”不接地气,停留在传统“三板斧”的套路,电视,报纸及官网传播平台,说得毫不客气一点,现在还有多少人去看报纸和电视?在这个人人都是传媒的时代,就要顺势而为,灵活运用短视频、直播、VR体验等新媒体形式,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群众活跃的平台发声,让宣传内容“活”起来。

地方政府宣传不是政绩展示的内刊,而是面向社会的窗口。要打破“自娱自乐”的闭环,宣传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还不了解我们的人。只有当我们不再“自己唱戏自己听”,而是让歌声传遍四方,吸引更多人加入这场“合唱”,地方宣传工作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让宣传回归本质,就要连接人心,传播价值,促进发展——这应当是每一个地方政府宣传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

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的宣传却陷入了“自己唱戏自己听”的怪圈:场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寥寥;材料堆积如山,群众却不买账。这种自说自话式的宣传,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损害政府公信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一是官僚主义作祟。部分干部习惯于“办公室思维”,关起门来想点子,脱离实际搞策划,对群众真正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知之甚少。二是形式主义盛行。满足于发文件、开会议、挂横幅,将宣传简单等同于信息灌输,追求“做了”而非“做好了”、谁在宣传效果上追问过成绩?笔者注意到,有点地方过分看重发稿量、点击量等量化指标,却忽视了群众的真实获得感和满意度。

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转变观念。宣传的本质是沟通而非说教,是服务而非任务。干部应当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倾听民声民意,把握群众脉搏,让宣传内容真正契合群众需求。

创新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向灌输式的宣传早已失效。要学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把“我们想讲的”变成“群众想听的”,把“群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多一些生动案例,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互动交流,少一些照本宣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地方政府的宣传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唯有走出“自己唱戏自己听”的封闭循环,真正与群众同频共振,才能使党的政策和声音入耳入脑入心,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如果一味的搞“自娱自乐”、“自唱自听”那种无效的工作做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来源:清哲木.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