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子为何很难善终?盘点八位未登皇位却能寿终正寝的太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1:35 2

摘要:太子是天底下风险最高的职业之一,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据统计历史上曾出现过1500多位太子,除去最后成功登顶的400多位,仅有不到20位能够寿终正寝。

太子是天底下风险最高的职业之一,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据统计历史上曾出现过1500多位太子,除去最后成功登顶的400多位,仅有不到20位能够寿终正寝。

你细品这事,一张太子卷,从床头挪到龙椅,路上得过多少独木桥、缠多少死结,拼的不是谁文武双全,往往是看谁更能避开“亲爹”的猜忌和兄弟的刀子。有些太子从小就被捧着长大,还没坐稳就被打翻在地;有些呢,看着风平浪静,实则财狼环伺,亲缘、权力,哪一样不在掂量之间。太子的路,最怕的不是外敌,反而是屋檐下的兄弟、父亲的事儿,兴许还带着几分母后、小妾们暗中较劲——权力场边,每一步都有汗水和胆怯。

说这权力卷土重来的事,朱标是怎么也避不开的名字。他爹朱元璋,那脾气谁都晓得,能把江湖好汉逼进读书堂、把手下干将一个个剥了权,唯独在立太子的事上,几乎毫无犹豫——朱标,儿子中的“一颗宝”。从头到尾,朱元璋把重臣都往朱标身边塞,什么丞相、都督,能给的都给了。东宫像个“小朝廷”,朱标下基层像“总理”,上面监国、下面慰民,兄弟们也直呼“佩服”。话说回来,兄弟那些个,什么朱棣、朱高煦,哪个不是一身兵气?但偏偏天下都服朱标。你说这待遇,要是朱标不早走,明朝后面那卷“靖难之役”,八成都成了废稿——朱棣也只能安心混个王爷去了。

有人权力有天赋,有人是“完美太子”本体——萧统就是那个被梁武帝盼了半辈子的“真命天子”。萧衍三十多刚得子,京都都当做“三喜临门”,人家“太子牌”一出就是“仁厚之君”。小时候就跟着父母赈灾,自己押运粮食送难民,衣冠冢、太子庙,百姓真心为他建的。母亲病倒,他做儿子的交了半条命守丧,谁见了都掉眼泪,愁。书这头也不落下,三岁开书、五岁通经、八岁给官讲孝经,文集、诗集,都堆成山。很多人说南梁文学盛世,凭谁?萧统带起来的。权柄也不少,父皇忙起佛事就把朝政交给他,自己“佛前念经”,太子在后拼命擦屁股。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位三十年太子最后只留下“昭明”盛名,连孙子都念他的好,被追尊为皇帝。镜头一转,就这么走了,剩下朝中文人才叹息。

有的太子,命数里本不是主角,但霉运来了躲不开。刘彊,就是那东汉的“被动王子”。他爹刘秀,有点多情也有点较真,皇后废了,儿子的“嫡长子”身份也跟着没了。刘彊是个明白人,自己上书求退位,说白了,不争,不做班头。这一让,反倒没受罪。刘秀补偿得有点“破天荒”,娘家通侯,母亲得了太后牌,刘彊自己也被封王,洛阳人把舅舅家称金穴,光景好得很。新太子刘庄接手之后,也没跟他闹事,反倒敬着他。朝野的风向都偏刘彊,根本原因,还是他这个人:有数,不贪。有人忽悠他造反,他一口气把信人和信都递给皇帝,毫无心机。生前生后都让人放心,死得早,却活得干净利落。自家后人倒是没继承好品格,刘政被查到不法,也应了他临终的担心。但东海王这牌子,一直稳稳地挂到魏晋。

清朝那“最后太子”,胤礽,康熙带大的,从小就被严制成“贤君预备役”。影视剧把他塑成个扶不起的人,实际上,少年胤礽满腹才情,骑射、三语、礼制,一样不缺。康熙对他是半宠半严,五岁开讲,做事要跪着,他愣是让老师坐下,爷俩感情最深的时候,胤礽处理京城大小事,一切井井有条。大臣都怕给他当老师,做不到教得了他。甚至连来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都捧他成“完美太子”。但家里的权力场就像针毡,胤礽虽好,却不是个藏心眼的人,再加上父爱里的过度顺从,后头开始有点骄气。康熙丢了小儿子,胤礽冷漠,父子之间就有了隔阂。旁人使坏,胤礽自身也架不住风浪,这么些年太子,最后还是坐冷板凳。你说他冤不冤?权场这种事,不全是才学能决定的,有时候反倒是谁能藏得深、躲 得巧,这点胤礽是真不会。

唐朝兄弟间让位的故事,更像一场理智与亲情的“抉择”。李成器,从少年太子到音乐大家,风头一直很稳。武则天一上场,皇位易主,一切成了棋子。后来兄弟李隆基大展身手,父皇二次登基,天下的继承权就成了“嫡长与有功”的拉扯。李成器明白,名字再大,关键时刻还是看父皇心思。他三番五次求让位,掉了几场眼泪,最后还是让给了李隆基。兄弟俩的礼让,成了那个时代一段佳话;李成器不仅没被排挤,反倒被李隆基厚待,兄弟情深,床头共眠。李隆基开元盛世,李成器平淡一生,但到他病逝那天,玄宗失声痛哭。兄弟之间的让位,成了家国里的温情一注。

三国那点事,孙登的身世很复杂,说起来就是吴王孙权的庶长子,生母很早去世,被徐夫人养大,有点后宫的边缘身份。人家太子却很仁厚,对兄弟恭敬,对师友如同平民。选才用人,不耍太子脾气,外出尽量避开农田不扰民。曾被弹丸误伤,找到了凶手,他一句话不许责罚,放了。这场面写出来,倒像个和气公子的SOP。母亲的事,他也没强求,只求尽孝。太子总共做了二十一年,临死前还有精力上疏规劝父皇:劝宽刑、轻赋,举贤才。孙权痛哭流涕,这份父子情,不是一般权场能见到的。死后有谥号,“宣太子”,历史记得的,往往不是权势,是厚道。

南朝陈的陈胤,天生就带点可怜气。他妈孙氏生他难产而亡,嫡母沈氏好心养大,陈宣帝爱他,立为太子。小陈胤读书勤奋,太学讲经,得人心。但陈后主整日喝酒、宠妃吹枕边风,听不得“正道”二字,太子逐渐失宠。张丽华、孔贵嫔天天在皇帝耳边吐槽,太子被废,封做王,十足“尊贵备胎”。陈朝灭亡,全家入隋,陈胤也就只剩个名字,让人想象他后来在长安街头,是不是也会发呆,想着“皇子”与“孤客”之间的隔阂。

至于明末乱世里那个朱慈烺,说是天子之子,不如说是亡国之君的影子。崇祯帝亲手教养,盼着能有一个“能扛江山”的儿子。临死前恐怕也是一把心酸泪,把太子一卷交给身边太监,嘱咐藏名避祸。后来故事走向更荒腔,朱慈烺落进李自成手中,骨气十足一句“吾岂为若屈耶”,见李自成不杀,还问“为何不杀?”俩人像一场破局中的对视,谁也不得意。大乱之后,朱慈烺没了身影,传说被送到寺里出家,又有南明、清朝自称的“太子案”,真假谁也拿不准。多少后人追问,是真的献愍太子,还是皇宫里的残影?

这么多太子的命运翻来覆去,有的坐稳,有的让位,有的隐忍,有的刚烈。光是说“未登帝位能寿终正寝”的这不到二十人,已经是一种另类的幸运——或者说,是权力游戏里的“明哲保身者”。到底是他们自己看得透,还是“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才是老天爷开的“太子卷”,我们看得惊心,却也只能感叹一声:高处不胜寒,宫门深似海,人生如棋。至于这些太子想过什么、伤过何处,也许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来源:聪明的枫叶EM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