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以老城为中心,外围的制造业设施都比较近,合肥的工业区基本都在老城7公里外,而苏州更夸张,差不多4公里以外就已经是制造业区了,厂区占城市比重极高,基本上遵循的是,工业区、住宅区轮流环绕一圈的模式。
谈到城市间的经济实力,对于南京来说,前有苏杭,后有合肥,都是常常拿来作为比较的对象。我常常也在思考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大家分享。
我对比了这些城市的结构,我发现,苏州与合肥的特点非常明显,一句话概括就是工业围城,当然这里的工业主要指的是制造业。
其以老城为中心,外围的制造业设施都比较近,合肥的工业区基本都在老城7公里外,而苏州更夸张,差不多4公里以外就已经是制造业区了,厂区占城市比重极高,基本上遵循的是,工业区、住宅区轮流环绕一圈的模式。
不仅苏州是这样,下面代管的县级市玩的也是工业围城,叠加之下全市火力全开。由于制造业企业、人口的高度聚集,对于服务业和金融需求也就上来了,因此苏州的三产规模也较大。按照这个逻辑,如果合肥的二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未来三产或也不会低。
而反观南京和杭州,核心城区早已没有工业的身影,以南京为例,基本上要到12km之外才会有,而真正制造业的主体,实际上还要更远一些。南京基本都放远郊了,比如桥林、江宁滨江、禄口、溧水等,简单概括这就是大主城与工业远郊的模式。
相对来说保证了核心区域的城市要素的纯粹性,居住体验会更好,不会出现到处都是大卡车的情况。当然两种模式不能单纯的说谁好谁坏,更多是城市倾向性的一种表达。
02 南京与杭州宁杭都经历过主城去工业化的过程。厂区往外搬,变新城,新城的开发方式也很类似,只不过南京搬得并不彻底。2014年南京决定搬迁关停四大重工业片区的所有工业企业,在这些区域同步推进产业调整和城市化整体改造,目的很明确就是产业转型,甩掉包袱,然后轻装上阵专心搞三产。
杭州的做法几乎和南京一样,连时间都差不多,2015年12月,杭钢的半山基地停炉熄火,2017年底前就整体搬到宁波去了,杭州的去工业化比南京更彻底。
2010年杭州二产高于南京,但2024年比南京少了约300亿。缩减二产的同时杭州加大了三产的投入,声望也逐年提高,甚至喊出了“北上广深杭”的口号,不过实际的GDP并不算特别高。
这两年杭州提出了再工业化,聚焦高端制造,算是在路线上又做出了调整。或许是发现,制造业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三产的增长出现了瓶颈。
南京其实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十年前的重工业搬迁计划直接放弃,专注充实高端制造业和产业升级这些方面,走的也是再工业化路线,可见宁杭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宽泛来说我觉得宁杭经济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或更多体现在城市IP的城设上,杭州更加明确鲜明,而南京稍显模糊。
03 南京与合肥合肥这几年光芒耀眼,搞得南京似乎有些黯然,但实际上或并非如此。目前二产合肥是4961亿,南京是5831亿,差距870亿。
在不考虑重工业的情况下,单纯只看每一项的制造业产量,两市各有千秋。南京的技术门槛相对更高,合肥在部分领域具备突出的集群效应。
合肥在太阳能电池、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显示屏方面优势突出,而南京在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手机、电动机、医疗器械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南京集成电路1724250万块,换算过来就是172.425亿块,而合肥这个数字只有20.81亿块。看增长幅度,合肥是-9.5%是负增长,而南京比上年增长了55.7%,南京的优势还在迅速壮大。
另外南京电动机不仅产量可观,增长幅度同样很有看点,其比去年增长194.8%,意味着2024的产量是2023年的差不多3倍,这是何等夸张的进击速度。同样医疗器械、电工仪器仪表等都有很高的增长幅度。
而合肥增幅最猛的是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量突出。派河港两岸和长丰县都形成了突出的聚集效应,相当猛。
总体来说南京与合肥产业重叠性并不算高,互补性倒是挺强。好比汽车领域,合肥强在整车制造,而南京强在电芯、电机、电控、车用芯片、汽车软件、激光感知等汽车零部件,所以在汽车制造方面,两市存在较强的合作基础。
当下两市差距目前主要体现在三产方面,比如旅游业和软件产业。2023年,合肥旅游收入是1868.68亿,南京这个数字高达3815亿,南京是合肥的两倍。
软件产业,2024年南京8600亿元,今年正在冲击万亿。而合肥仅有701亿,远不及南京近万亿的规模。
04 南京策略总体来说南京还是很有底气的,面对前狼后虎的局面,用不着慌张,不过早做打算也是需要的。
未来,南京需要一个策略,既然和杭州各方面的差距不大,且从城市结构看,发展模式也较为接近。那么追平就是最基本的目标,这是底线。
而且我觉得方向是比较清晰地,2024年软件产业杭州和南京分别是11700亿和8600亿,差值3100亿,所以理论上南京想要追平杭州,在这个方面着手就可以了。
其次参考苏州合肥对二产的态度,南京在进一步扩大三产优势的前提下,二产绝不能忽视,必须加大投入。
看看杭州就知道了,二产乏力的结果就是三产冲击出现瓶颈。事实上在没有特殊政策的支持下,几乎没有城市可以在二产单薄的情况下,完成三产超高量级的达成,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二产是三产繁荣的重要基础。
二产规模上,南京至少要有对标上海的决心,也就是万亿级,这是确保南京未来人口和三产有所突破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未来新街口、河西、江北、南部新城四大市级中心的雄伟规划才能立得住。
如果这一点想通了,我觉得可以适当增加近郊新城的无污染制造和高端研发合体的用地数量。大大方方让符合环保要求的高端制造进来,靠近主城近一点,位置好一点,打造高端制造业友好型城市,降低制造业和金融业的距离感,提升整体生产效率,缩减通勤成本。
另外充分激发南京本地高校的潜在力量,南京需要一场造富运动,让人才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响彻大江南北,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播种一批渴望创新、渴望财富的火种。我相信只要南京方向对了,GDP就低不了,全国前五才是南京真正的位置。
来源:大南京生活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