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那是一个诗的盛世,诗坛上群星璀璨,熠熠生辉。李白,这位被誉为 “诗仙” 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诗句气势磅礴,仿佛能让人看到黄河奔腾的壮丽景象,又能感受到他那不羁的灵
大唐,那是一个诗的盛世,诗坛上群星璀璨,熠熠生辉。李白,这位被誉为 “诗仙” 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诗句气势磅礴,仿佛能让人看到黄河奔腾的壮丽景象,又能感受到他那不羁的灵魂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大唐的雄浑与豪迈。
杜甫,“诗圣” 之名当之无愧。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他的诗歌沉郁顿挫,如同一部部史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历史的厚重。
除了李白和杜甫,王维以其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闻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山居秋景图,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孟浩然的诗作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气息,质朴而纯真,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温馨与和谐,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眷恋;王昌龄则以边塞诗见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尽显边疆战士的豪情壮志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让我们领略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豪迈 。
在唐代,诗歌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工具,更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从宫廷宴会到民间聚会,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诗歌无处不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诗人们相互唱和,切磋技艺,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孕育了无数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使得唐代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为 “诗魔” 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众多耀眼的明星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赋予了 “诗魔” 的称号,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 “唐代三大诗人” ,在唐代诗坛乃至中国诗歌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白居易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能让他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坛脱颖而出,获得 “诗魔” 这一独特的称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白居易对诗歌的热爱达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程度 ,他的创作勤奋程度令人惊叹。他几乎每天都保持着朗诵和抄写诗文的习惯,常常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开始,就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又诵又写,直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的诗歌技艺日益精湛,也让他对诗歌的理解愈发深刻。长时间的诵读,使得他的舌头因过度劳累而生出了疮;频繁地书写,让他的手指也由于过度用力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他却乐此不疲,仿佛诗歌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种对诗歌全身心的投入,对创作的执着追求,使他达到了一种 “入魔” 的状态,也让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白居易自己也在诗中印证了他的这种 “诗魔” 状态。在《醉吟二首》中,他写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白居易在午后,或许是因为喝了一些酒,兴致大发,诗魔也随之被引发。他开始尽情地吟诵自己的诗作,从日当正午一直吟诵到夕阳西下 。他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种对诗歌的狂热,通过他自己的诗句,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他 “诗魔” 的称号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命的表达,一种灵魂的寄托。他用诗歌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 。正是这种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让他成为了唐代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也让 “诗魔” 这个称号成为了他独特的标志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极为广泛,他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其中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尤其深刻。在《卖炭翁》中,他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通过对卖炭翁外貌、生活状况和矛盾心理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诗中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更是对宫市制度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掠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不公与百姓的悲惨遭遇 。
在《观刈麦》里,“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生动地描绘出农民在五月麦收时节的忙碌与艰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又通过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些诗作,都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百态的特点,让我们透过诗歌,看到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
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如同白话,却又韵味无穷,真正做到了老少皆宜 。他曾将自己的诗作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若老妇人听不懂,他就会修改,直到老妇人能够理解为止 。他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用词简洁明快,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诗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让人仿佛能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漫步在西湖边,感受那春日的美好 。即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些诗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不仅在当时广泛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白居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让诗歌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使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诗歌的魅力 。
白居易的诗歌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涵盖了乐府诗、律诗、绝句等多种体裁 。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传统,如《卖炭翁》《琵琶行》等,以叙事为主,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琵琶行》中,他用长篇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琵琶女的悲惨身世,以及自己与之相遇的情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对琵琶女出场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了画面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精妙的比喻,将琵琶声的美妙绝伦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中也融入了自己被贬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他的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如《钱塘湖春行》,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点明地点和远景,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通过对莺燕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细腻地描绘出花草的生长状态,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情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是律诗中的佳作 。
绝句则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江暮景图,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白居易善于运用不同的诗歌形式,来表达自己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
在唐代,白居易的诗歌就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处处都能听到人们吟诵他的诗作。他的诗在宫廷中备受推崇,皇帝和贵族们都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 。唐宣宗李忱在白居易去世后,曾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宣宗对白居易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能感受到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的广泛传播 。
在民间,白居易的诗歌更是深受百姓喜爱 。他的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人们都以吟诵白居易的诗为乐 。在茶馆酒肆里,说书人常常会讲述白居易诗歌中的故事,引得听众们如痴如醉 ;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们也会在休息时,吟诵几句白居易的诗,来缓解劳作的疲惫 。他的诗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许多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就深受白居易的影响 。苏轼对白居易的诗歌和为人极为推崇,他曾多次在诗文中表达对白居易的敬仰之情 。他在《赠善相程杰》中写道:“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
在《祭柳子玉文》中也说:“郊寒岛瘦,元轻白俗 。” 这里的 “白俗” 并非贬义,而是指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风格质朴自然 ,苏轼对这种风格十分欣赏,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借鉴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关注民生,这与白居易的诗歌理念不谋而合 。他的许多诗作,如《荔枝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生活态度上,苏轼也受到了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影响 ,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随缘自适,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
南宋诗人陆游同样受到了白居易的启发 。陆游的诗歌风格多样,但在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方面,与白居易有着相似之处 。他的许多诗作,如《农家叹》,描写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继承了白居易诗歌关注底层百姓生活的传统 。在诗歌语言上,陆游也追求通俗易懂,使诗歌能够更好地传达给读者 ,这一点也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相契合 。白居易的诗歌,犹如一座灯塔,为后世诗人照亮了创作的道路 ,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有了前行的方向和榜样 。
白居易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自幼,白居易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五六岁开始学写诗,九岁时已深谙声韵 。少年时期,为躲避战乱,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 800 年),29 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进士及第,成为同科 17 人中最年轻的进士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句诗充分展现了他当时春风得意的心情 。此后,他又通过吏部铨选,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正式步入仕途 。在官场中,白居易始终秉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他关心民生疾苦,积极进谏,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当时文坛上的形式主义和绮靡之风 。他们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然而,白居易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暗杀,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求缉拿凶手,触怒了权贵,被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对白居易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的政治理想遭受重创,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迷茫 。在江州,他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借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和对人生的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千古名句,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深刻感悟 。
被贬江州,成为了白居易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后,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 “独善其身”,追求闲适的生活 。他在庐山香炉峰下建了草堂,与僧人、隐士交往,沉醉于山水之间 ,写下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和闲适生活的诗歌 。如《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这首诗描绘了大林寺桃花盛开的美景,充满了生机与趣味,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后来,白居易又历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 。在这些地方任职期间,他依然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为百姓办实事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堤坝,蓄水灌田,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造福了一方百姓 。如今杭州西湖的白堤,虽并非完全由他所建,但也与他有着深厚的渊源 ,成为了人们纪念他的重要象征 。他在杭州写下的《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
晚年的白居易退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他与刘禹锡等诗人相互唱和,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在洛阳,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这些诗语言平淡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温馨的场景,邀请朋友前来饮酒赏雪,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他还自编文集《白氏长庆集》,将自己一生的诗作整理成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
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 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病逝,享年 75 岁 。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兴衰变迁,仕途的起伏坎坷,但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他的人生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白居易,这位被后世尊称为 “诗魔” 的唐代大诗人,以其对诗歌的痴迷、独特的诗作风格、在诗坛的崇高地位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唐代诗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 “诗魔” 称号,不仅源于他对诗歌创作的全身心投入和狂热追求,更体现在他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之中 。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民的生活百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使诗歌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无论是长篇叙事诗、抒情律诗还是简洁明快的绝句,他都能运用自如,展现出高超的诗歌技艺 。
在唐代诗坛,白居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光芒四射 。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已经广泛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诗歌创作向更加贴近现实、反映民生的方向发展 。
对后世而言,白居易的诗歌更是成为了经典,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诗歌理念和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轼、陆游等后世文学大家,都从他的诗歌中汲取了营养,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诗歌传统 。
白居易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的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他的人生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他的诗歌,既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的写照 。
如今,虽然白居易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诗歌却依然熠熠生辉 。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品味他的诗作,感受他的情感,领略他的才华 。相信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找到共鸣,汲取力量,获得美的享受 。
来源:闲云野鹤九重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