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教师除了“专业”,更要有“良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2:18 1

摘要:这些年,我总在各类教育场合听人谈论“专业”。课堂设计要专业、教学方法要专业、评价体系要专业,特别强调“专业”,这对。可我始终又觉得,对教师而言,“专业”固然重要,却绝不能是顶在头上的唯一标尺。除了专业,还要有“良知”。

柳袁照:教师除了“专业”,更要有“良知”

柳袁照 .

课不能上得太精致,诗也不能写得太雕琢,人也不能活得太拘谨。

这些年,我总在各类教育场合听人谈论“专业”。课堂设计要专业、教学方法要专业、评价体系要专业,特别强调“专业”,这对。可我始终又觉得,对教师而言,“专业”固然重要,却绝不能是顶在头上的唯一标尺。除了专业,还要有“良知”。

一、何谓“良知”?

提起“良知”,有人觉得是日常里的“好心”,假如溯源,这个概念有出处,它最早的系统阐释,见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不用刻意学习就能具备的能力,是“良能”;不用刻意思考就能明白的道理,是“良知”。在孟子看来,“良知”是人性本有的“善端”,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道德感知力,比如见人受难会同情、见人不公会愤慨、见人有恩会感念,这些无需教、无需想的本能善意,就是“良知”的起点。

后来,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孟子的基础上,将“良知”进一步深化为“致良知”的哲学核心。他认为,“良知”不仅是天生的善念,更是判断是非的“内在标尺”。不管外界有多少干扰、多少功利诱惑,“良知”都能让人看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有人为了利益说谎,心里会不安;有人看到弱者袖手旁观,心里会愧疚,这份“不安”与“愧疚”,就是“良知”在提醒:你的选择偏离了本心。

到了教育领域,“良知”的内涵便从普遍的道德感知,落到了“育人”的具体场景里。它不是空洞的“要做好人”,也不是抽象的“要有道德”,而是把孟子说的“善端”、王阳明说的“是非标尺”,转化为对学生的具体态度与选择。

简单说,教育里的“良知”,就是“把学生当‘人’看”的敬畏心:不把学生当成“提分的工具”“排名的筹码”,而是当成有喜怒哀乐、有独特个性、有无限可能的鲜活生命;是“为学生长远着想”的责任心,不贪图短期的“教学业绩”,不追求表面的“课堂效果”,而是在意学生是否能在教育中学会爱、学会思考、学会好好生活;是“不辜负信任”的真诚心,学生把老师当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家长把孩子的未来托付给学校,这份信任容不得半点敷衍,容不得一丝功利。

所以,“良知”从不是教育者的“附加要求”,而是从古老思想传承下来的“做人本分”,更是教育这行最该守住的“根本底线”。它比任何专业技巧都更贴近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是先有“把人当人”的良知。

二、专业与良知的关系

有人会问:“难道专业不重要吗?没有专业,怎么教好学生?”我当然承认专业的价值:教师得懂学科知识,得会设计课堂,得能解决教学里的实际问题,这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可专业是“做事的本事”,良知是“做事的分寸”:本事越大,越需要分寸来掌舵;否则,本事可能会变成“伤人的利器”。

我曾见过一位“专业能力极强”的语文老师,她的公开课年年拿奖,总结的“阅读答题模板”被全校推广。按说这样的老师该是“名师”,可学生们却怕上她的课。为什么?因为她的“专业”里没有良知:学生的作文写得再真情实感,只要不符合“模板”,就会被打低分;学生提出和“教参”不一样的观点,会被直接打断“你这是错的”。可在她的模版下,考试成绩却不会差。

这位老师的“专业”够强吧?可她的专业没有良知的约束,就变成了“扼杀孩子真心的工具”。她忘了,语文教育的专业,不只是教会学生“怎么答题”,更是教会学生“怎么表达自己”;阅读的专业,不只是让学生“找对答案”,更是让学生“读出自己”。没有良知的专业,会伤害到教育最该守护的东西。

再看另一位老师,他的专业技巧不算最顶尖,可学生都爱听他的课。有次他教“概率”,没按课本上的公式推导,而是带了一堆硬币到教室,让学生分组抛硬币、记数据。有个学生抛了十次都是正面,急得快哭了,说“老师,我是不是抛错了”。他笑着说“没事,咱们再抛十次,看看会不会不一样”。后来学生们发现,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的概率越接近50%:不用他多讲,学生自己就懂了“概率是长期规律,不是短期结果”。

这份“宁愿多花时间,也要让孩子懂、让孩子喜欢”的心思,就是良知在指引专业。专业决定了“你能把课教得多顺”,而良知决定了“你能把课教得多暖”;专业决定了“你能让学生考多高的分”,而良知决定了“你能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多久的热爱”。没有专业,教育走不远;没有良知,教育走不正,这就是为什么,良知必须在专业之上。

三、守良知,守住“初心”

这些年,我总在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师陷入“唯专业论”?不是他们不想有良知,而是太多声音在告诉他们“分数最重要”“奖项最重要”“排名最重要”,久而久之,他们忘了教育的初心,也忘了良知的本质。

其实,良知的核心,就是想明白“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考高分的机器”,而是为了培养“能好好生活的人”;不是为了让学生“符合标准”,而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自己”。想通了这一点,良知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就像有位乡村教师,他所在的学校条件不好,没有多媒体,没有实验室。可他没抱怨“专业条件不够”,而是带着学生去田埂上认庄稼,教他们写“麦子的日记”;带着学生去山上捡石头,教他们画“石头上的故事”。他说:“我教不了城里孩子那些‘专业的知识点’,可我能教他们爱脚下的土地,爱身边的生活——这也是教育啊。”这位老师的专业资源有限,可他的良知无限:他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唤醒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再比如有位班主任,班里有个学生父母离异,跟着奶奶过,性格特别内向。按“专业”的管理方式,或许会把他当成“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处处特殊对待。可这位老师没这么做——他让学生当“图书角管理员”,每天负责整理图书;班里搞活动,让他负责递话筒、搬椅子。慢慢的,学生在这些“小事”里找到了存在感,开始主动和同学说话,成绩也慢慢提了上来。这位老师说:“我不想让他觉得自己‘不一样’,我想让他觉得自己‘和大家一样,都能为班级做事’,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帮助。”这份“不把特殊当特殊,用平等的尊重温暖孩子”的选择,就是良知的体现。

所以,教师要守良知,不用刻意去“学”什么大道理,只需要在每一个教育瞬间,多问自己一句:“我这么做,是为了孩子的分数,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我这么说,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当你把“孩子的成长”放在“自己的专业业绩”前面,把“孩子的感受”放在“既定的教学流程”前面,良知就自然会指引你做出对的选择。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专业过硬”的老师,也见过太多“有良知”的老师。我发现,那些能让学生记一辈子的老师,未必是课讲得最“专业”的,却是心里最有“良知”的,他们或许不会用复杂的教学技巧,却能用真诚的关爱温暖孩子;他们或许不会拿太多的奖项,却能让孩子相信“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美好的”。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专业技巧的比拼”,而是一场“用良知唤醒良知”的修行。专业是我们手里的工具,良知是我们心里的标尺;工具可以打磨,可标尺不能歪。我们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要能够守住心里的良知,唯有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温度、有担当、有对生活的热爱,才会成为真正“完整的人”。

2025年8月29日,于长沙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