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阳明心学阶段性总结——加入学思践悟群三个月的体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22:40 2

摘要:各位同道,大家好!我叫汪志宏,今年57岁,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很高兴能在这个学习阳明心学的平台上与大家相识,从与各位同道的互学共鉴中得到过很多指导,也受到很多启发。虽然我正式学习阳明心学的时间不长,自己的悟性也不高,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听讲以及学习同道分享

——原创:汪志宏

学习阳明心学阶段性总结

各位同道,大家好!我叫汪志宏,今年57岁,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很高兴能在这个学习阳明心学的平台上与大家相识,从与各位同道的互学共鉴中得到过很多指导,也受到很多启发。虽然我正式学习阳明心学的时间不长,自己的悟性也不高,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听讲以及学习同道分享的体会文章,觉得自己或多或少也有些长进和感悟。现将本人的学习情况作一阶段总结,也算是向大家的汇报。

一、走近阳明心学的过程

我是2024年12月23日加入学思践悟群的,在这个群里是一位新人,目前所在的这个限时互学互助小组也是为我们这些新入群同道开的小灶,很必要,也很有价值。我结识阳明心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以前的知识学习中,知道有一位明代大儒王阳明,他是我国历史上号称的两个半圣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为大明王朝建立过不世之功,所创立的阳明心学是我国古代思想领域的一块瑰宝,成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限于这些泛泛的了解,对王阳明思想体系以及心学的实质内容并不了解,感觉这些哲学思想领域的知识都是高大上的东西,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很遥远,对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也没什么直接的作用。去年初,在广播里收听了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音频讲解,之后又阅读了同名的书籍,也只是了解到有关王阳明的一些生平事迹及其心学的基本概念,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良知和致良知等,但对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以及如何用这些理念指导我们修习心性,提高我们的人生质量,进而应用到入世治世的实践中根本没有涉及到。后面又陆续收听了其它关于王阳明的音频内容,也都是作为历史故事一样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想到如何去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阳明心学通俗讲解《老刘讲传习录》的音频内容,只听了几节入门指南,就被刘长志老师的讲解风格以及奇妙的内容所吸引,因为其中讲得很多问题都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有些还一直是自己长久以来的困惑和痛苦点。刘老师介绍说通过学习阳明心学,经过扎实的心性修炼,这些人生的困顿和烦恼都能得到化解,能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生命质量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顿时感到,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求的人生宝典吗?于是探寻其中奥秘的好奇心一发不可收拾,便正式开启了追寻阳明心学的旅程。先是自始至终听完了刘老师的音频讲解内容,随后又购买了《阳明心学——老刘讲《传习录》》(上、中、下)三本书和《阳明心学实修心得(第一辑)》,边看这些书,配合着听音频,将系列内容又听了一遍,对《传习录》的基本结构和总体内容以及对阳明心学思想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期间,我加入了“刘长志儒学实解江浙沪线下读书交流群”,主要是学习群里上传的一些学习资料,旁观群内同道开展的讨论交流。由于自己是刚接触到阳明心学,还处在懵懂无知阶段,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也就很少加入其中的讨论交流。通过读书和微信群信息分享,看了同道总结的学习体会,学习同道分享的实修方法,也让我感觉到阳明心学不再高深莫测,而是可感可及,可学可行,这也坚定了我深入学习阳明心学的信心和勇气。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学习资源,结识更多前辈同道,借鉴更多真知灼见,12月23日,在通过入群测试后正式加入到学思践悟核心群,开始了更深入的学习。

二、学习阳明心学的现状和收获

目前,主要还是以听老师的音频内容和阅读配套书籍为主线,同时结合学习刘老师对《大学》《中庸》的通俗讲解资料,拓展学习范围,感悟儒学经典中的“一贯之道”,有利于深化对阳明心学核心思想的把握和理解;每周参加群里组织的同道分享和刘老师的实时讲解,参加博文大讲堂的课程学习;通过小鹅通平台,听宋翠贤同道的共学讲解;每天坚持四十分钟的静坐,浏览群里所发的学习资料和同道们交流讨论的相关信息;虽然现在还未能清晰感受到气机流行的实相,不能做到在每件事情起心动念的开始就能导正心体,做事上磨的功夫,但能认真对待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每件事,困知勉行,听从内心的声音,坚持做对的事,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虽然还未完全入门,但与之前的自己相比,已经感到有了不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是对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如其中的三大核心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身、心、意、知、物的关系;心学中的善与恶、动与静、中与和、体与用之间关系等,个人感觉有了对这些概念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够加深对心学思想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指导实修环节的实际应用。

二是对“心即理”的理解,让我有了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意识。心与世界的交互关系,决定着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对待事情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世界在人心内的呈现方式也是由这种差异性决定的。境由心生,心里光明,世界就绚丽多彩,内心阴暗,眼前就一片昏昧。因而不再为眼前的一些琐碎和苦恼而耿耿于怀,事物本身无好坏,一阴一阳之谓道,调整了心态,转换了角度,就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当怀着淡然平怀的心态面对一切时,现实生活也就成了理想的“羲皇世界”。

三是通过做入静实修功夫,浮躁的心态得到有效的收束。学习工作、日常生活能更加气定神闲,不再心浮气躁,不再急功近利,安心于扎实走好每一步,行稳致远。减少了闲思杂虑,睡眠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四是关注点开始向内收,不再为外物所役、所累,内心世界很少再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对工作上的毁誉得丧和生活中的名利权情都能看得开、想得通、放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不跟风攀比,不争强好胜,不人云亦云,坚守独立的思想和灵魂。

五是做事更加耐心细致,能用心体悟每件事背后的义理。以前做家务,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有时还带着厌烦抵触情绪。通过学习,认识到道不远人,天理就存在于我们面对的事事物物,融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格物致知就是要在日常面对的大事小情上为善去恶,合道循理,致心中良知。满怀诚意、尽心用情做好眼前事,善待身边人就是活在当下,就是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大德。

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自己目前能认识到的主要问题有个:

一是对阳明心学的认识还很浮浅,对其本然问题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尤其对其核心思想和理念的把握和理解还在门外打转。比如对“道”和“天理”本质内涵的理解及其运行规律是怎样的?事事物物背后存在怎样的义理?如何区分是良知作出的是非判断还是私欲裹挟下的好恶选择?等等。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对类似问题的模糊不清,说明我的心性修炼悟性不高,功夫层次低,或者在学习方法上未入其门。学习之路道阻且长。

二是实修功夫远远不够,心性水平低。无论是做收束心猿意马的入静修行,还是更高层次的事上磨修炼,都是处在概念的认知和行为的体验阶段,也同样还未入门。虽然静坐已经坚持了几个月的时间了,目前阶段也只是能够做到将之前荒原放马般飘忽不定的心收束调停下来,能够进入平和稳定的状态。但还未能触摸到心体,没有体验到黄庭一窍处的涌动、酥麻之感,也没有感受到过气机流行时的状态。不知是方法不对,还是功夫不到位的原因。另外,对一些事情,心里总是会思前想后,其影响或阴影也是挥之不去,纠结过往,忧虑未来,徒增内耗。明知“过去未来事思之无益”,但就是做不到“言亡虑绝,事过无痕”,这也是心性水平低的表现。

三是学习时关注效验,“助”的想法时常涌现。心学修炼要注重经常,时时保持不间断,但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否则就会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即要做到“勿忘勿助”。我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好,做一些事总想尽快见到成效,虽然心里也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但总是想着付出后就要有好的结果。静坐也好,事上磨也罢,总想能像其他同道一样,能娴熟地把控心体,把事事做得妥当合宜,功利之心终究难除。殊不知,心性的精进是有次第的,要有水推磨的功夫,细水长流,持之以恒,才能不断进阶。

当然,问题绝不仅是上述几点,修习中的困惑和问题一直如影随形,需要在不断的精进中得以化解和澄清。下一步,还要继续坚定修圣学的志向,把目标点放在不间断地存养良知,保持正气充盈,做到良知主宰,提高生命质量上。着眼于五伦关系的处理,从日常小事着手,树立修身为己思想,通过修已安己,达到修己安人。同时,坚持学习、修炼不间断,积极参与同道间的互学共鉴,心无旁骛,不作他想,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扎扎实实地做好实修功夫。相信在刘老师正本清源儒家思想的引领下,坚持反身以诚,做足下学的功夫,一切皆会水到渠成,自然就能上达。

来源:凤梅聊文化

相关推荐